第238章 危中有機(六)
字數:4282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1931年,歐洲金融市場爆發了擴散性金融危機……
當年5月,奧地利擠兌存款的浪潮波及到了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波蘭等東歐國家;7月初,德意誌的銀行危機迫使美、英、法決定讓德意誌延期償還貸款3個月;7月下旬,英格蘭的擠兌風潮使得經濟體在短短兩個月內流失了至少2億英鎊的黃金儲備,英格蘭官方被迫於9月21日宣布脫離金本位國際金本位體係正在崩潰。這場金融恐慌在波及整個歐洲後回過頭迅速轉向了黴國,1932年6月黴國也流失了近20億美元的黃金。
在危機麵前,各國起初各自求生,采取以鄰為壑的措施與政策。在金融方麵,與英鎊保持固定匯率的相關國家和地區也相繼放棄金本位,形成了英鎊集團。
1931年至1932年,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奧地利、阿根廷、希臘、捷克、拉脫維亞、丹麥、愛沙尼亞、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羅馬尼亞、東洋和巴拉圭等國施行外匯管製,法蘭西則因其黃金儲備充足而堅持施行金本位,並從1931年9月起連續將美元儲備兌換成黃金,到1931年12月中旬,法蘭西從黴國聯邦儲備係統換走共計35億美元以上的黃金。
與此同時,比利時、瑞士跟荷蘭等國的銀行也相繼向黴國聯邦儲備係統提出將美元儲備兌換成黃金的要求,黴國的金融體係由此陷入了巨大的恐慌,黃金流失達到755億美元,自此,1戰後重建的國際貨幣體係從本質上講可以說是徹底崩潰了。
金幣本位製是以黃金作為貨幣金屬進行流通的貨幣製度,它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各國普遍實行的1種貨幣製度。1816年,英格蘭頒布了《金本位製度法案》,開始實行金本位製,促使黃金轉化為世界貨幣。隨後,德意誌於1871年宣布實行金本位製,丹麥、瑞典、挪威等國於1873年也相繼實行金本位製。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各國已經普遍實行了這1貨幣製度。
金幣本位製的主要內容包括(1)用黃金來規定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每1貨幣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按其所含黃金的重量而有1定的比價;(2)金幣可以自由鑄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將金塊交給國家造幣廠鑄造成金幣,或以金幣向造幣廠換回相當的金塊;(3)金幣是無限法償的貨幣,具有無限製支付手段的權利;(4)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間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
從上述內容就可看出,金幣本位體製有3個特點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出人。
由於金幣可以自由鑄造,金幣的麵值與其所含黃金的價值就可保持1致,金幣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通的需要,從而起到貨幣供求的作用,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
由於黃金可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自由轉移,這就保證了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統1,因而金幣本位製是1種比較健全和穩定的貨幣製度。
…………………………………………………………………………………………………
1930年到1933年,黴國每年銀行的倒閉比率分別為56、105、78、129,銀行界的恐慌和擠兌在全國蔓延。公眾對於銀行體係的擔心再次達到了曆史峰值。1932年底至1933年初,公眾持有現金率上升了16,1933年3月6日深夜,羅斯福總統緊急宣布銀行大休假,並中斷黃金贖回和禁止黃金出境,擠兌浪潮以強製銀行係統癱瘓的方式告1段落。
經過破產和兼並,1933年底能夠開放營業的黴國銀行數量縮減至危機前的1半以下。
隨後,黴國官方將美元貶值41,並授權聯邦儲備銀行可以用國家債券擔保發行通貨,黴國實行金本位製的曆史到此結束。
1933年銀行業休假結束以後,黴國的整個金融體係仍然存在著很大的脆弱性。
1方麵是銀行在儲戶心目中的信譽難以重建,人們擔心銀行業再次發生各種危機而減少存款,更主要的是減少對中小銀行的存款;而另1方麵,則是借款人在銀行心目中的信譽難以重建。由於黴國經濟持續低迷,通貨緊縮的趨勢尚未結束,銀行擔心新增貸款很可能成為壞賬,從而減少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整個金融體係由於缺少信用擴張而陷入到了泥沼中。
更為重要的是,於1913年為了保持銀行體係的運轉效率而建立的美聯儲對此束手無策。
經過1年的籌備,黴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於1934年開業。這1保險公司要求銀行自願參加,並對其成員銀行的存款保險。這1機構並不隸屬於美聯儲,而是1家相對獨立的金融機構,投保銀行也對此機構不具備支配權,該機構的理事會由白宮直接任命。
參加fdic的會員銀行在吸收存款的競爭中比未投保的銀行具有較大的優勢,由於銀行間的吸儲競爭以及各州不願意給未投保的銀行簽發特許權,使得這1機構的會員迅速增加。
會員銀行向fdic支付保險費用,其將對最高限額為10萬美元的存款進行風險擔保。
假設10萬美元作為上限是為了防止銀行發生擠兌,根據大蕭條時期的曆次銀行業危機的經驗,中小存款人的恐慌性擠兌是造成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保護中小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就可以在1定程度上杜絕這種恐慌情緒的蔓延。對於工商企業的大額存款,這1製度則促使們不得不謹慎的選擇存款銀行,而不是盲目地追逐那些高利率但具有承兌風險的銀行。
fdic的建立較為迅速地恢複了黴國存款人的信心,盡管沒有幫助恢複銀行向外放貸的信心,然而黴國銀行業的擠兌和破產的確得到了有效的控製。
1934年6月19日,時任黴國總統羅斯福簽訂了《白銀購買法案》,其中規定“命令財政部長在國內外購買白銀,直到每盎司白銀的市場價格達到129美元為止,或者直到財政部持有的白銀儲備的貨幣價值達到黃金儲備貨幣價值的3分之1。
對此,黴國財政部長享有充分權利;白銀價格因此出現了暴漲,白銀法案迅速增加了高能貨幣,擴張貨幣的目標有了明顯的效果,從而也帶來了新1輪的複蘇——從1932年到1937年白銀的擴張促使了價格水平上漲了14,批發價格上漲了32,農產品價格上升了79。
反過頭來,許多黴國公民或許會發現在經濟大蕭條時期,那個於1907年的大恐慌當中倉促成立的聯邦儲備體係幾乎沒有發揮任何的作用!
客觀地看,或許這是黴國聯儲體係1整套反危機措施中的致命漏洞,也可以被認為是黴國官方的慘痛失誤。由於羅斯福總統的改革彌補了前期的漏洞,fdic彌補了後期的漏洞,因此在後來的時代裏,美聯儲依然將注意力放在了貨幣問題上,相信這才是它的天職。
……………………………………………………………………………………………
黴國對2戰的投入遠遠超過了對1戰的投入,導致了黴國債務占gd比例上升到曆史最高水平。對此,美聯儲通過維持低利率以確保財政部可以低成本發行國債。
在‘2戰’期間,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大。‘2戰’結束後,美聯儲用了6年才得以實現充分調整,不再需要人為地將利率保持在低水平。1951年的《美聯儲協議》使得美聯儲重新獨立於財政部,從而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能夠著力於確保物價穩定的使命。
‘2戰’時期,尤其是在黴國正式參戰以後,黴國本土社會施行的是1種所謂‘赤字開支’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連年攀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規模。
1942年正式參戰後,黴國的稅收增加至144億美元,但是財政預算大幅上升,達351億美元,預算赤字為208億美元;1943年政府預算收入為236億美元,預算開支則為785億美元,其間差額達549億美元;1944年預算收入為443億美元,支出913億美元,赤字額470億美元;1945年預算收入為452億美元,預算支出927億美元,赤字額為475億美元。
在曆史上,黴國並不缺乏向國內商業機構甚至公民借債的經驗!
首先是內戰時期,即18611865年的內戰使黴國債務在1866年達到了當時有史以來的最高峰——28億美元;此後,曆經格蘭特、海思、加菲爾德、阿瑟、克利夫蘭、哈裏遜6位總統,直到1891年克利夫蘭第2次出任總統時,黴國的債務這才下降至15億美元。
1891年到1912年期間,美國又發生了1係列重大曆史事件建設48州,展開美西戰爭,修築巴拿馬運河,建立國家公園。這些看似光輝的事件為黴國增加了14億美元的債務。1912年威爾遜入主白宮時,黴國國債達到了2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