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時也命也(一)
字數:4018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時間來到1936年,濱鬆亞特技術商會已成立8年之久,從業人員達到了50餘人,在濱鬆地區已經是1流的汽車修理廠了。事業的蒸蒸日上讓本田宗1郎有了更大的想法,他不想再繼續做修理,希望能向製造業邁進。此前,本田宗1郎就有這種想法,但沒有下定決心。隨後發生的1件事,讓本田宗1郎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和整個製造業有了新的認識。
有1天,本田宗1郎突然感到腰部疼痛難忍,妻子磯部幸趕緊幫他揉搓。可她的手剛剛觸碰到本田宗1郎的腰,他便疼得嚎嚎叫了。磯部幸知道,本田宗1郎並不是簡單的腰疼。
此後,本田宗1郎不再親自修車,隻要他在1旁稍加指點,工廠中的學徒就可以掌握修理技術,他也不用再頻繁地彎腰、站立。不過,徒弟們修理完車後,本田宗1郎仍會忍著腰疼試車,他知道,很多客人是相信他的修車技術才到他這裏來的,他不能不聞不問。
多年的修車技術讓本田宗1郎練就了1身的“附加”本領,比如,隻要汽車發動,他單憑耳朵就能判斷出車子的故障出在哪裏,同時也可以憑借耳朵來判斷徒弟們的修車質量。
不久之後,本田宗1郎原以為靜養就可以恢複的腰疼病更加嚴重了,甚至到了可能會半身不遂的地步。去醫院檢查時,醫生告訴他“1定要靜靜地躺著休息才行。”此後,他又嚐試了多種治療方法,卻總不見好轉。本田宗1郎當時不知道,他所患的腰疼病被為“閃腰病”,在醫學上又稱為“急性腰扭傷”,可反複發作,嚴重者會影響日常生活。
突然身患這樣的疾病,讓本田宗1郎傷心不已,他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康複。
而如果1直這樣拖下去,等到濱鬆亞特技術商會的學徒們紛紛學業有成,可能之後還會自立門戶,那麽在修車這1行業,必定會出現“餓死師傅”的情形。
對汽車維修這1行業有了這樣的判斷之後,本田宗1郎下定決心,準備從修理業退出,轉而進入製造業。然而,退出修理業容易,進入製造業卻並非易事,“到底要製造什麽東西?”這個問題著實把本田宗1郎難住了。
1933年,東洋國在國際舞台上“身份”的變化對本田宗1郎有所啟迪。這1年的2月24日,東洋國退出了國際聯盟,這使其在國際上更顯孤立。東洋國官方對此不免有些擔憂,因為很顯然,退出國際聯盟,東洋國就不會再享受到“特殊待遇”了。
為此,東洋國官方大力鼓勵本國的汽車製造業,希望東洋國能有自己的汽車。同時,在進口方麵出台了新的政策,限製進口車的數量。同年,日產汽車公司和豐田汽車公司的前身——豐田自動織機汽車部正式成立。
東洋國官方的舉動,讓人們誤認為東洋國內的汽車製造業1定會因此蓬勃發展,可事實並非如此,隻因東洋國官方對原材料的管製,成為工商業大發展的障礙。
不過,本田宗1郎從這裏麵看到了1個屬於自己的機會。
本田宗1郎清楚,東洋國官方對原材料有相應的管製政策,所以想涉足製造業,1定不能製造那種耗費原材料過多的產品。當徹底檢查了汽車的所有0部件後,本田宗1郎發現,活塞環是1種使用原材料少又純粹是製造業產品的0件。
活塞環是1種安裝在發動機上的小0件,雖然小,但卻極為要。它可以保證汽缸的氣密性,又能調整活塞,使其暢通無阻地滑動。同時,它還具有散熱的功能。
經過1番嚴謹的市場調查與考量後,本田宗1郎下定決心製造活塞環。
以本田宗1郎多年從事汽車維修的經驗和認知,本田宗1郎認為隻要將鐵熔化,再按照汽車上活塞環的樣子做,就1定能夠成功。本田宗1郎對進入製造業信心十足,可他的熱情之火卻被商會的其他同事1盆冷水澆滅了。
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商會的其他同事時,聽到的是1片反對聲。有的人說“現在幹得不是好好的嘛,為什麽要終止呢?”還有人說“如此隨便地作出決定,就算是老板也不可以這樣做!”就連濱鬆亞特技術商會蓬勃發展時入股其中的股東和相關董事都說“如果你真的想做,就自己去做吧,我們是不會給你任何資助的。”
對此,本田宗1郎唯有耐心解釋“從事修理這1行業並沒有廣闊的前途,即使最終成為‘修理之神’,也不會有遠道而來的客戶上門找我們修理的。”
然而,本田宗1郎的這種解釋並未說服濱鬆亞特技術商會的其他人,因為那些股東和董事隻對本田宗1郎的修理技術有信心,並不覺得他在製造上也同樣出色。
其實,本田宗1郎的這1決定是非常明智的,是1個“智者”高瞻遠矚的決策。那時,在關東大地震後重建亞特技術商會的榊田鬱3已經開始向製造業進軍了,而且製造的就是活塞環。另外,當時的活塞環製造業內隻有1家公司,這可算作是1個前景廣闊的“冷門行業”。
不被理解的本田宗1郎極為傷心,磯部幸看著丈夫失落的樣子,1時也不知道要怎樣安慰他。或許是因為情緒低落的緣故,身患“閃腰病”的本田宗1郎突然又得了1種叫做“顏麵神經痛”的疑難雜症。
在醫生的建議下,本田宗1郎到溫泉地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治療。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裏,本田宗1郎去了濱鬆的方廣寺——似乎想寄希望於宗教。後來,他與寺廟的法師有過1番交談。法師告訴他“……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朝拜和不朝拜,與利益和病痛沒有任何關係……”
本田宗1郎領會了法師的意思,此後再也沒有因自己的病痛而去寺廟朝拜了。
也許是本田宗1郎自悟,也許是法師的話讓本田宗1郎有所領悟,本田宗1郎對自己說“隻要讓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我就要不斷地向無限的可能性挑戰。”
1936年8月,本田宗1郎的1個“貴人”出現了。之所以說是“貴人”,是因為這個人成功地說服了股東和董事同意本田宗1郎製造活塞環。本田宗1郎的這個“貴人”名叫宮本才吉,也算是汽車從業者,機緣巧合下結識了本田宗1郎,兩人很快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宮本才吉在說服濱鬆亞特技術商會的股東和董事時,所采用的方式極為特別,他向股東和董事們建議,在保留濱鬆亞特技術商會的同時,允許獨立出1個新的製造公司——這便是未來的東海精機重工業株式會社。
當宮本才吉把成功的消息帶給本田宗1郎時,他的“顏麵神經痛”奇跡般地康複了,連本田宗1郎本人也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兵貴神速,本田宗1郎馬上籌建起了新的工廠,著手製造活塞環。濱鬆亞特技術商會的股東和董事此前表示他們不會資助本田宗1郎,因此,他隻能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自己的心願。
先是鑄造了鑄鍋,將石炭和鐵粉攪拌在1起自製了水泥,然後又收集了很多玻璃碎片自製成玻璃安裝在窗戶上——當簡陋的廠房建成之後,活塞環的製造工作也馬上被本田宗1郎提上了日程。按照本田宗1郎的理解,製造活塞環並不是1項對技術要求極高的工作,可當真正開始製造了,本田宗1郎才發現困難重重。1次次的失敗讓本田宗1郎漸漸囊中羞澀,最後他隻好把妻子磯部幸的物品拿到了當鋪。
由於缺乏專業的冶金學知識,本田宗1郎發明創造的智慧並不能派上多大的用場。為此,他1邊自行研究,1邊到其他鑄造工廠請教。可是那些鑄造工廠的老板並不願意傳授給他專業知識,他們告訴本田宗1郎“那可不是誰都能製造出來的簡單東西,如果不在我們這裏做幾年學徒,哼……”言語之間,充斥著不屑和傲慢。
本田宗1郎從不輕易放棄他認定的事情,雖然他學不到那些專業的鑄造技術,但可以通過參觀相關工廠弄清楚應該使用什麽樣的機器。可即便他知道什麽樣的機器可以用於製造,資金的匱乏還是讓他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他給自己打氣道“即便資金不足也沒有關係,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力來彌補。”本田宗1郎的確是1個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從不因橫亙在眼前的巨大困難而改變初衷。
經過1段時間的艱苦拚搏,本田宗1郎和宮本才吉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然而,他們製造出的活塞環就像石頭1樣堅硬,卡在鑄模上根本拿不下來。這說明,他們製造的活塞環根本達不到要求,甚至可以說,他們製造出的根本就不是活塞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