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有所為(一)

字數:4035   加入書籤

A+A-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曆史上,除了極個別時期之外,東洋自古都是1個官府力量強於社會的國家。
    特別是從江戶幕府統治時期、明治維新時期到1945年,東洋官府都是通過強大的國家權力統製國內居民。但與此同時,東洋並不缺乏市民社會與誌願者活動的曆史傳統。
    實際上,從古代至中世(奈良時代—鐮倉時代),東洋的佛教僧侶就已經開始為東洋的平民階層,類似於現代社會的福利、教育、職業訓練等誌願服務。部分東洋曆史研究學者甚至把當時那些進行社會服務活動的佛教僧侶、信眾,視作現今東洋誌願者活動的先驅。
    例如,在東洋奈良時代,師從玄奘弟子法相宗道昭的高僧行基(668—749年),自40多歲起就開始設立布施屋,救助貧困、饑餓以及感染疫病民眾。並且,他還在東洋全國各地,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建造了灌溉係統、堤壩、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行基在晚年成為東洋曆史上首位大僧正佛教界最高級別,接受聖武天煌皈依,協助建造東洋東大寺大佛。直至21世紀,東洋與行基有關的寺院,據傳多達1200座。
    還有生活在比行基稍晚時代——平安時代初期的高僧空海(774—835年),他曾作為遣唐使留學僧留學唐朝。在唐朝留學期間,空海接受了真言密宗的思想理念。回到東洋之後,空海不僅創立了真言宗,還著手進行改建滿濃池(今位於東洋香川縣讚岐山脈北麓的農用灌溉貯水池)等確保農業用水的各種公共設施建設,並開創了進行庶民教育的私立學校——綜芸種智院,而空海的這些活動被認為是東洋現代社會的第3部門活動(公益)的原型。
    到了鐮倉時代,東洋的佛教僧侶依然積極開展各種類似於現代誌願者活動的無償社會服務。例如,生活在平安時代末期鐮倉時代初期的重源(1121—1206年),他除了擔任東大寺重建大勸進職(為了進行寺院建設或修繕,勸說信徒或相關人士捐贈工程費用的職務)之外,還在東洋全國建立了7處被稱作“別所”的福利設施(類似於現代的綜合福祉中心)。這些福利設施募集了1批專業技術人員,為貧困者醫療服務、建造免費居住設施。鐮倉時代中期的真言律宗僧侶叡尊1201—1290年,除了建設奈良的西大寺之外,他還建造了救助麻風病患者的療養設施“北山十8間戶”,進行了橋梁與港口整修等各種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救濟事業。
    進入近世之後(室町時代末期到江戶時代),佛教在東洋的地位有所改變。安土桃山時代掌握國家權力的豐臣秀吉,開始強化對寺院的管製,削弱寺院的政治勢力。此後,江戶時代的德川幕府從加強集權的角度,製定了寺院諸法度、設置寺社奉行(職銜之1,主要職責是管理寺院和神社、神官和僧侶等),企圖進1步增強對寺院的控製。武士階層全麵掌握了國家正治權力,東洋的佛教勢力在正治與社會方麵的影響力從此逐漸弱化。隨著佛教勢力在東洋國內的萎縮,以僧侶及信徒為主導的誌願者慈善活動也隨之減少。
    在這1時期,東洋國內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誌願慈善組織是——江戶時代後期以秋田藩禦用商人那波祐生為中心,設立的民間貧民與孤兒救助組織——秋田感恩講。
    這1組織也通常被認為是東洋社區財團的原型。秋田感恩講主要通過向町內居民募集捐款,以及接受所在藩的基金支持的方式籌集資金。在天保大饑荒(1833年)時,秋田感恩講救助了許多窮苦貧民。伴隨著明治時代民法的施行,秋田感恩講轉變為財團法人繼續開展兒童保育與教育事業。2戰結束後,根據《東洋社會福祉法》,這1組織成立了“社會福祉法人感恩講兒童保育院”,直至21世紀仍在開展社會福利事業。
    明治維新後,東洋紅十字會成立,並開始參與國際紅十字會運動。東洋紅十字會開始海外活動,也被認為是東洋民間團體參與國內及國際救援動的最初契機。盡管依據《東洋紅十字會法》(1952年)規定,現在的東洋紅十字會在法律身份上屬於官方的特殊法人,並不是純粹由市民主導設立並運營的n。但是世界各國的紅十字會情況各有不同,有的獨立於官府之外以n  的身份運作,也有的像東洋紅十字會這樣,以官方相關團體的身份運營。
    1877年2月,東洋國肥前佐賀藩(現在的佐賀縣與長崎縣的1部分)出生的元老院議員佐野常民、龍岡藩(現在的長野縣佐久市)出生的大給恒,看到當時因西南戰爭傷亡的士兵慘狀後,認為東洋國有必要建立像歐洲的紅十字會那樣的組織。
    隨後,佐野常民、大給恒等人向明治官府提交了請求建立救護團體“博愛社”請願書。同年5月,經當時在熊本擔任征討總督的有棲川宮熾仁親王許可,博愛社成立。1886年,東洋加入《日內瓦公約》,1887年,博愛社更名為東洋紅十字會,佐野常民擔任首屆會長。
    根據東洋紅十字會網頁內容介紹,東洋紅十字會首次參與國外救援活動,是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此後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東洋紅十字會設立了臨時救護部,進行國外救護活動。但是,東洋紅十字會所進行的這兩次海外救護活動,都是以東洋軍隊的隨軍醫療團隊的身份進行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間海外救援活動。東洋紅十字會以民間組織身份首次海外救援活動,應該是在1914—1915年第1次世界大戰期間,向歐洲戰場派遣醫護人員參與戰爭救護的工作。進入昭和前半期後,東洋紅十字會先後進行了“1931年東北事變派遣臨時救護班”“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開始救護活動”“1941年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救護活動”。上述記載都表明東洋紅十字會的活動與戰爭脫不開關係。
    從組織性質上來看,東洋紅十字會實際上屬於半官半民的官府相關組織,並非通常意義上的n。依據1952年東洋國會製定的《東洋紅十字會法》,具有特殊法人的法律地位。
    東洋紅十字會曆屆名譽總裁都是東洋的皇後,曆屆名譽副總裁則由東洋皇室相關人員擔任,其董事會成員也多由退休高級公務員或大公司領導層出任。截至2014年,東洋紅十字會1般會計總收入高達369億日元,且擁有960萬個人會員、12萬法人會員的龐大規模。
    東洋紅十字會的業務活動也多與東洋官府的政策相配合,“2戰”前是東洋軍隊的隨軍救護組織,戰後也多配合東洋政府充當第2軌道外交的渠道。例如,1950年代,東洋紅十字會曾代表東洋官府,進行針對在華夏、紅蘇、韓國半島滯留東洋人回國問題的談判工作。
    值得1提的是,被東洋官府與東洋紅十字會聯合帶領回國的海外公民在2戰後的東洋國內成為了1個特殊的群體,即不受本土國民的認可與接受、也無法重返原先的‘屬地’,這就導致了東洋國在1946年之後的1段時期內,社會的失業人員1下子就多了起來,從而進1步孕育出‘暴力團’與‘正治權力’融合的‘怪物’——整個東洋社會都是混亂無序的!
    在沈萬福‘接管’3井財團的‘遺產’之前,3井家族也好、3井係企業也罷,都成立了各自的工會、慈善組織,在1定程度上緩和了勞資雙方的矛盾,但在沈萬福看來,這樣的手段與目的過於粗糙——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沈萬福不介意讓經過皿煮化改造的3井係企業打出‘為國為民’的旗幟來做慈善、做生意,但他想著的是直接上‘高強度’!
    在那1段混亂的時期內,東京城街頭隨處可見的黑道分子在售賣黑市的大米、衣物、油鹽等各類生活必需品,沈萬福與堂弟沈萬仞初次來到東京城的街頭時,差點也被搶走了隨身攜帶的錢財和幹糧,可隨著駐日黴軍的到來,這種局麵得到了1定程度的遏製!
    哪怕駐日黴軍當時帶來的‘秩序’充斥著壓迫、剝削和殘酷,但有‘秩序’總比沒‘秩序’要好,至少當時的東洋國民大多數都隻是為了1口吃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盛禾貿易公司在東京城立足腳跟後,立即成立了1家綜合救助站,1應經費都是從盛禾貿易公司的賬戶裏劃撥,同時從那1個‘特殊群體’裏挑選了100名相對追求穩定和平靜生活的青壯年,由此組建為盛禾貿易公司的安保隊,按照半軍半民的訓練方式展開訓練,同時1筆對標3井係外圍企業的高級幹部的薪水與1個有限免費的住所。
    盛禾貿易公司進入東京城已經6年了,在東京城民間的口碑與聲望與日俱增,所成立的綜合救助站也超過了10個,在過去6年裏6續接納了上萬名難民,其中‘特殊群體’的人占比超過了7成,而出生華夏的東洋人在其中占比超過了8成——這些被救濟的難民經過培訓之後,6續走上了新3井係企業的各個崗位,而這些難民對新3井財團的忠誠度也是最高的,隻因ta們在被救濟的那段時間裏,日複1日地被‘思想改造’,在價值認知裏已經將新3井係財團當成了終生風險的‘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