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一個娛樂帝國的崛起(二)

字數:3901   加入書籤

A+A-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迪士尼公司製作的第1部有聲動畫片《蒸汽船威利號》在資金即將告罄的時候,華特·迪士尼決定破釜沉舟、背水1戰,甚至賣掉了自己的跑車,不惜任何代價解決配音問題。“此處有聲勝無聲”。華特·迪士尼勇於采用新技術,終於迎來了“米老鼠係列”的“春天”。
    華特·迪士尼從1930年開始的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合作,並未像想象中那樣順利。
    哈裏·科恩可以嚇退卑鄙的帕特·鮑威爾,說明他本人絕非善類。誰能想到呢?哈裏·科恩崇拜的人竟然是意呆利獨裁頭子貝尼托,不過,他們之間確實有相似之處——哈裏·科恩被稱為“好萊塢的獨裁者”。在與華特·迪士尼的合作中,哈裏·科恩占盡了便宜,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為迪士尼公司發行了50多部影片,大發橫財,而迪士尼公司仍然入不敷出。天無絕人之路,這時,羅伊談妥了1筆生意,迪士尼公司要跟聯美電影公司合作,並且把預付款提高到15萬美元。這個好消息讓華特興奮不已,聯美電影公司的創始人之1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卓別林1直是華特的偶像。他做夢都沒有想到有1天會和卓別林成為合作者。
    迪士尼公司與聯美電影公司簽署了1套12部的《糊塗交響曲》合同,其中第1單生意是1部叫做《花兒與樹》的動畫片。1932年初,《花兒與樹》基本拍攝完成,看過樣片之後,華特·迪士尼對此片的品質大為不滿,當場決定“立即扔掉,重新拍攝”。
    華特·迪士尼並非意氣用事,他注意到了剛上市的彩色電影新技術。1930年,1家黴國公司已經研究出把紅、黃、藍3原色相結合的技術,到1932年,這種技術逐漸成熟,雖然還不能用於拍攝真人電影,但彩色卡通片已經成為可能。迪士尼公司剛剛喘過氣來,重拍已經是耗時耗力,運用價格不菲的新技術重拍更是大忌,這樣會使預算增加3分之2。聽聞弟弟華特·迪士尼的計劃,羅伊簡直是痛心疾首,公司管理層對此意見也很大。很多人認為,黑白片的米老鼠已經大獲成功、冒著如此大的風險拍彩色動畫片,完全沒有必要。
    從開創“愛麗絲係列”的真人、卡通相結合的新模式,到“米老鼠係列”的第1部有聲動麵片,華特向來不計成本,對新技術的執著達到狂熱的地步。羅伊明白眾人的反對根本於事無補,華特力排眾議,表示不惜舉債也要重拍。華特1貫堅持的原則是“我們不用考慮花錢多少,需要考慮的是品質的好壞。隻要品質好,我們就可以把大眾的眼光吸引過來。”
    1932年7月,重新拍攝的《花兒與樹》終於拍攝完成了,這也標誌著人類曆史上第1部彩色動畫片的誕生。《花兒與樹》是1部田園風光的動畫片,如果灰蒙蒙1片必然索然無味,色彩的注入恰到好處綠樹輕擺、花兒搖曳、小鳥啁啾……每個角色都幻化成舞動的彩色精靈。華特的眼光果然獨到,這部動畫片經推出,空前轟動。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黑白片1般的放映周期大約是1個星期,而《花兒與樹》卻連續放映了1個多月,迪士尼公司的收益成倍增長。羅伊無疑是1個冷靜、理智的財務管理者,但在成本和收益的博弈中,他僅僅局限在“加減法”;相比之下,華特卻是“乘除法”的高妙運算者。除此之外,華特還收獲了1個意外之喜,正是憑著《花兒與樹》,他獲得了第1個奧斯卡金像獎。
    在商場征戰多年的華特·迪士尼,已經由之前的“3步1計”成長為今天“1步3計”的“賽諸葛”了。《花兒與樹》使迪士尼公司名利雙收,奧斯卡金像獎的全球影響力更是帶來了巨大聲譽,“迪士尼”成為好萊塢的金字招牌。為了掌控著色技術,在技術上占盡先機,華特·迪士尼和上色技術的公司,簽署了兩年獨家使用的合約。也就是說,兩年之內,除了迪士尼公司,其他公司1律不能使用這種著色技術。有了這項專屬權,華特決定把《糊塗交響曲》係列全部拍成彩色,也開始從容不迫地計劃把上色技術應用到“米老鼠係列”上。
    從1927年26歲的華特·迪士尼創造出米老鼠,到1932年迪土尼公司開始製作彩色動畫片,56年的時光轉瞬即逝,人們也漸漸厭倦了米老鼠的鬧膦。華特·迪士尼伺時而變,他把米老鼠由1個灰乎乎的卡通形象,打造成為1個全新的彩色精靈。華特·迪士尼對創作傾注全部心力,把每1個卡通形象都視為自己的孩子,而米老鼠無疑是最得寵的1個,從“學會說話”到“換上新裝”!到現在,米老鼠才算真正長大了,米老鼠標誌性的紅色襯衣、短褲、黃色鞋子從此被定格。1932年,“米老鼠係列”影片榮獲奧斯卡特別獎。米老鼠的名字被印刻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它是獲此殊榮的第1個動畫人物。
    華特·迪士尼多次強調“我隻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忘記1個事實——這1切都是從米老鼠開始的。”根據2003年黴國財經雜誌《福布斯》推出的“虛構形象富豪榜”,最能掙錢的“卡通富翁”是米老鼠和它的朋友們,價值58億美元。米老鼠的深入人心,要歸功於“米老鼠之父”——華特·迪士尼,正是他那永不枯竭的奇思妙想和創新能力,才賦予了米老鼠跨越國界的神奇魔力。這隻小小的“老鼠”魅力非凡,它從好萊塢走向世界,征服了1代又1代的人們,可以說,米老鼠是迪士尼王國真正的傳奇。
    1928年11月18日,《蒸汽船威利號》在紐約的殖民大影院上映,這部動畫短片時長僅8分鍾,作為附片在1部叫做《幫會血門》的正片之前放映。1932年7月30日,好萊塢劇院由尤金·奧尼爾執導,克拉克·蓋博、諾瑪·希拉主演的《奇異的插曲》擔綱首映片,《花兒與樹》時長8分鍾,作為附加片上映。自卡通片誕生之日起,它就1直被當做電影放映前的助興節目。當時的動畫片隻有短短幾分鍾,是在其他影片放映前加映的,動畫片隻是配角,類似於今天的開場廣告。但《蒸汽船威利號》、《花兒與樹》無不引起轟動效應《蒸汽船威利號》上映時,人們對動作片《幫會血門》隻字不提,對會說話的米老鼠卻讚不絕口,甚至隻是為了看看米老鼠去影院,而不是為了看正片;《花兒與樹》上映後,也是喧賓奪主,勢頭遠遠蓋過了明星雲集的好菜塢大片《奇異的插曲》!
    影院每次都對正片大4宣傳,附片隻是被擠在1個小小的角落。華特暗想我們迪士尼公司的動畫片精彩絕倫,觀眾也很喜歡,憑什麽要做“綠葉”呢?況且,受當時黴國經濟大蕭條的衝擊,電影院開始1次放映兩部長片,很少放映短片。卡通短片放映場次減少,利潤大大減少,這對主打短片的迪士尼公司來說打擊沉重,華特開始苦苦思素動畫片的出路。
    1則消息讓華特豁然開朗——在巴黎地區,有1個電影院老板,專門放映迪士尼公司的動畫片,大發其財。他的生財絕招是從來不1部1部地放映,而是6部接連放映。動畫片6部連放,時長和正片差不多,依然如此賣座,華特敏銳地看到了長篇動畫片的市場和商機。
    不滿於動畫片的陪襯角色,華特·迪士尼發誓不再做“綠葉”。他在迪士尼公司內部明確提出增加動畫片時長,製作1部真正的動畫影片,使動畫片擺脫仆從地位。
    華特·迪士尼這1位頂頭上司拍攝長篇動畫片的計劃1經提出,引起1片嘩然,遭到了包括其哥哥羅伊和妻子莉蓮在內的公司上下的1致反對。理由無非是;觀眾已經習慣了動畫片幾分鍾的歡樂,習慣很難被打破,沒有人會願意花80分鍾看1部動畫片。
    這些反對也在華特·迪士尼預料之中。當時,迪士尼公司已經靠米老鼠係列發家,在動畫行業的地位日趨穩定,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片成為眾影院爭相播放的搶手貨,拍攝動畫短片會給公司帶來細水長流的收益,迪士尼公司其他人對華特這種“磨折騰”的做法很不理解。
    羅伊很鄭重地向華特計算了長篇動畫開支和收入之間的落差,用50萬美元的高額預算拍攝1部動畫長片,命運生死未卜。莉蓮也經常在華特耳邊嘀咕,頻頻給他敲響警鍾。的確,避苦求樂是人性的自然,多數人都安於眼前的閑適,對前方的沼地泥灣都避而遠之。所謂“1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廷”。智者無疆,華特·迪士尼絕非泛泛之輩,他看透了避苦求樂的人性自然,已經擁有了苦中求樂的坦然,化苦為樂的超然。
    1933年秋,華特·迪士尼把迪士尼公司的1些得力畫家召集到1起,講述他新片的構思,他決定把經典童話故事“白雪公主”拍攝成長篇動畫片。
    此時的華特·迪士尼完全達到了1種忘我的狀態,他忽而化身美麗善良的白雪公主,忽而化身邪惡的皇後,繼而化身倜儻多情的王子,繼而又化身機智可愛的小矮人,或者華特·迪士尼本身是最有力的說服者,他征服了在場所有人,“白雪公主”的拍攝終於敲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