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從此叫你元林宗(6600字章)

字數:11102   加入書籤

A+A-


    長生隱居地球,鎮諸天神魔!
    許仙在安陸城盤桓了一個月左右,日日或去許家尋李十二,或被李十二尋來,唱和於席間,垂釣於江河,相醉於山林。
    有這位高道故人陪同,李十二鬱鬱的心緒略有好轉。
    李十二鬱鬱,不隻是因為出蜀六年下來,幹謁多次無成,還因為他在安陸已經成為了一個笑柄。
    安陸許家榮耀顯貴了幾代,等到宰相許圍師一去,無可避免地出現了頹勢。隻能盤桓安陸,再無族人外出仕官。
    但“相門之後”的名聲,還是驕傲了後裔們。許宛的父親、李十二的嶽父許文思是許圍師嫡子,安陸許家掌門人。
    許宛又名紫煙(“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紫煙)詩書禮樂無不精通,自小就受許文思寵愛,卻也成就了她眼高於頂的擇偶眼光,以至於二十五歲了還待字閨中。
    縱使如此,對於愛女婚事,許文思仍然慎之又慎,兼許文思愛女心切,怕她嫁入人家,受氣於公婆妯娌,還提出了入贅這種要求。
    有孟浩然做媒推薦,兼且李十二已有才名,相貌俊逸,女兒相過也喜歡,許文思還是挺滿意的。
    因此雖然李十二是贅婿,但嶽父許文思與妻子許紫煙始終敬他尊他,待他相當不錯。
    但是安陸許家其他人就不是這樣的了,閑言碎語與叵測指點,時常在李十二的許家生活裏出現。
    而且才子李十二入贅許家的事情,本就是安陸城內街頭巷尾議論的橋段之一。
    最重要的是許家雖然衰落,但在安陸依然很有影響力,本來許文思跟李十二透了個底,若是李十二在外幹謁不成,許家可保李十二在安陸謀個一官半職,作為晉身之階,徐徐圖之。這麽一個托底的好局,卻被李十二自己搞砸了!
    李十二得罪了安陸二把手、安陸長史李京之。
    說起來,還是飲酒惹的禍。
    有一天,李十二約了三兩好友,又出去喝酒,喝到天黑。酒興來了,他騎著馬,一甩長鞭,在空蕩的街上撒野跑。
    恍惚間,李十二看見前麵有駕馬車,也不避開,一抽長鞭,加速向前。跑到近前,還大聲吆喝。而這馬車內的,竟然是安陸的長史李京之。
    按律,長史的車馬,十丈以內都得回避。李十二這樣衝撞可以說是忌中之忌。
    李京之認出了李十二,有些生氣,但顧著許家麵子,便懶得搭理這個許家贅婿,令車夫揚鞭而去。
    而就在前幾天,許家才找到當地的馬都督,想讓他幫忙向李京之推薦下李白。馬都督看了李白詩文,又瞧他劍氣逼人,非常欣賞,才向李京之大力誇讚了李白。
    為此,第二日李十二酒醒後,就在嶽父和妻子的勸說下違心寫了一份《上安州李長史書》道歉。
    道歉李京之受了,但馬都督對李十二的推薦沒有了下文。
    安陸官方陸續傳出了些言語,大概是“李十二好飲無狀,不知進退,不合為官”、“許家贅婿雖有才名,浪蕩狂恣、持身不謹,不足與謀”之類的話,可以說醉酒衝撞安陸長史這件事,使得李十二在安陸官場臭名遠揚,他已自絕於這個許家最有把握的安陸。
    ……
    “李兄,接下來你有何打算?”這一日,許仙將離安陸,餞行時問李十二道。
    此時,李十二正是三十歲,是唐朝人認為的入仕最好的年紀。
    “嶽父大人給我寫了一封推薦信,元兄遠行後,我便去長安拜訪當朝張宰相。”雖然安陸已無路,但許家人脈還在,李十二還是很有信心的,微笑答道。
    許仙隨口問道“可是與許國公蘇頲齊名、並稱‘燕許大手筆’的燕國公張說?”
    李十二頷首,撚了撚下巴刻意蓄起的小須,從容道“燕國公擅長文學,頗受天子重視,天子還把女兒寧親公主下嫁給了燕國公的兒子張垍。
    聽說這個駙馬也很聰明機靈,天子很喜歡他,還特例他在宮中設宅邸,就是想常常看到他。
    嶽父大人說,燕國公父子都是目前天子身邊的紅人,若得他們舉薦,則十拿九穩。”
    說到後麵,李十二滿麵紅光,目光熠熠,對於接下來的長安之行,他是滿懷期待的。
    隻要有燕國公舉薦,接觸到天子,李十二相信憑借自己的才能,被天子賞識重用是必然的!
    宏圖大誌,且付於此次長安之行!
    許仙看著他躊躇滿誌的模樣,心下輕歎了口氣。
    官場最是易人走茶涼。許家雖然出過宰相,但隻是武皇時期的故宰相,而且舉家退居安陸,在政治局勢變幻莫測的長安,怕是早已沒有了地位。
    燕國公張說作為當前長安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李十二區區一介布衣贅婿,僅憑許文思一紙推薦信,怕是能不能見到燕國公都還兩說,至於推薦?許仙心中更不樂觀。
    但許仙也不想打擊李十二的信心,因此他隻是拍了拍李十二的肩膀,祝福道“望李兄長安之行如願!”
    李十二自信地點了點頭,然後問道“元兄欲往何處?”
    許仙笑了笑,道“君行西京長安,我往東都洛陽。”
    他頓了頓,確認道“元某欲往東都觀人間盛景,再入嵩山訪高道,隱煙霞。”
    李十二麵露羨慕,歎道“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長周旋……元兄遊心無窮,真神仙中人。惜十二心向往之,而不能至。”
    許仙微微一笑,平靜道“人各有誌,道法自然,隨心而動。”
    “李兄,丹丘走矣!”許仙揮一揮衣袖,轉身緩緩而去。
    李十二望著故友玄裳高冠,乘風瀟灑,飄飄而去,不由作歌以送之“一鶴東飛過滄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來,應攀玉樹長相待。堯舜之事不足驚,自餘囂囂直可輕。巨鼇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
    ……
    “秦川雄帝宅,函穀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維餘。連甍遙接漢,飛觀迥淩虛。雲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
    太宗皇帝李世民一首《帝京篇》,以其君臨天下的豪邁雄壯氣魄,寫意揮灑的筆觸,描摹了都城長安的盛景與氣派。
    李十二第一次來到了13朝帝都、夢幻之城、大唐西京長安!
    “一個人隻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在長安城裏。”
    繁華未央的長安城,對於李十二來說,是喝不完的美酒,是看不完的寶物,是唱不完的詩歌,是賞不完的美景,是交不完的朋友……
    長安地處關中,南有秦嶺,北依黃土高原,二者又於西部合攏,加以層層關隘守護,可謂“阻三麵而守,以一麵東製諸侯”。
    不僅如此,以長安為,往西,可經河西走廊連通西域;往東,可出函穀、潼關直入中原;往北,可經黃土高原到達突厥高原;往南,翻越秦嶺即可抵達巴蜀。
    於是,長安既可連通四方,又可據守一方,可以說擁有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
    此外,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橫貫關中,與相鄰七條河流一起,將長安完整環繞,號稱“八水繞長安”。河水滋養出沃野千裏,群山做防,卻又不閉塞隔絕。
    因此,數千年來,這片土地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吸引了一眾王朝定都於此。
    西周時建都豐鎬,便是在長安地域。
    到漢高祖六年,高祖劉邦將都城由洛陽遷至關中,決定建都城於渭河南岸、秦都鹹陽舊址上,並定都城之名為“長安”,以祈望劉氏王朝“長治久安”。
    長安之名於是沿用而下。
    漢長安曾繁榮一時,但終究日落西山。王莽專政、義軍四起,你方唱罷我登場。
    每一方都想將這塊寶地收入囊中,卻始終沒有一方能夠拯救長安於水火之中。那時的長安,烽煙四起,餓殍遍地,風水寶地變得滿目瘡痍。
    之後,“光武中興”,東漢為長安帶來了難得的喘息,那時的長安雖不是政治中心,卻仍憑借極佳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商賈活動紐帶中心,獲得了短暫的繁榮。
    然而,隨著東漢王朝衰敗,戰火再次點燃了這片土地。
    董卓之亂給了長安致命一擊,其部將四處燒殺搶掠,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象。
    那時的長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隨後的魏晉南北朝,長安便不斷地陷入混沌之中,在曆史的漩渦中掙紮。
    至隋唐,中原大地終於結束混戰,重建了長安城,且規模更勝從前。
    規整四方的長安城裏,宮城、皇城、外郭城層層相套,六條大街將其緊密聯係為一體,時稱“六街”。
    六街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尤其是正中的南北大街朱雀門街,寬約150米,可容納100多匹馬,被稱為“天街”。
    街道寬闊,天子所居的宮殿更是恢弘壯闊。
    大明宮正殿含元殿僅台基就有五丈有餘,腳下是蜿蜒而上的龍尾道,官員行走其中不由自主感歎其巍峨壯闊,使得人如大雁般渺小。
    也正是在這裏,萬國來朝大唐天子,“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開元十八年(730年)的長安城不僅規模空前,且萬民有序,律令森嚴。
    長安城內11條南北街道,14條東西街道,互相交織圍合出108個裏坊,與天上星辰相應。裏坊的坊牆約3米厚,坊內又有街道劃分,層層分割,層層嵌套。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而長安城內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皆被容納在這一個個方格中,接受聖天子的統治。
    每當黃昏將至,長安城內便鼓聲四起。以鼓為令,城門、坊門紛紛關閉,寬廣的街衢空無一人,無論居民還是官員,均不敢犯禁。
    倘若此時仍在街上遊走,那便是“犯夜”,被拘捕、鞭撻、甚至是杖殺都有可能。
    而晨鼓一敲,則坊門市門皆開,這座浩瀚都城的一切又恢複白日生機。
    隻有在每年的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這三天,宵禁會解除,此時的百姓可以隨意遊玩觀燈,長安城內燈火徹夜不息,熱鬧非凡。
    伴隨著運河水的奔湧,南北方的糧食均源源不斷流入都城,大唐帝國浩大疆土內的物華天寶也隨之而來。
    水運不僅帶來了糧食,還給沿途的商人帶來了商機。他們在船上生活,順著水道漫遊,尋找發財良機。
    而此時在安定了西北的動亂後,封閉多年的絲綢之路也再次疏通,長安的商賈往來更是繁盛。
    李十二見到浩浩蕩蕩的商隊譜出了長安的前奏曲,你來我往,人喊馬嘶。神州的絲綢、茶葉、陶瓷、漆器,沿著絲綢之路運往帝國之外遙遠的西方。
    商人們去各地收集珍奇物品,最終也匯聚於長安城。可謂是經營天下遍,卻到長安城。
    於是在長安的市場內,各國的珍寶充斥了李十二的雙眼名馬、馴象、五色鸚、玳瑁、象牙、犀牛角、珍珠、琥珀、金銀器……琳琅滿目,應接不暇。
    胡人也在長安城裏開店,胡人酒肆裏的葡萄美酒和當壚胡姬細腰嫵媚的旋舞讓李十二留連沉醉。
    長袍的等級規矩太多,長安城裏的人們便興起了不受約束的胡服。長安女子改造的胡妝也成了長安城裏讓李十二大開眼界的一道美麗風景。
    而除了胡商、胡女,胡蕃僧侶、使者、屬國遣唐使等,更是被李十二時常遇到。
    當然,李十二遇到最多的,還是和他一樣從四麵八方來到長安想要幹謁求進的士子文人。
    李十二不由得想起了太宗皇帝站在長安高處,俯瞰英傑洶湧匯長安時說的那句話“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
    在令人目眩神迷的大唐都城長安城中,自認為也是“天下英雄”之一的李十二繼續著幹謁之行。
    他很快就吃了一個無聲的閉門羹。
    燕國公張說無心理會區區一介布衣贅婿,但又礙於許家情麵,不好做得太難看,就打發了自己兒子、駙馬張垍去招待李十二。
    而駙馬張垍把李十二安置在了玉真公主別館後,和李十二說想把他推薦給玉真公主,就離去了。
    玉真公主是一個有趣的人,她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金枝玉葉,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孫女,唐睿宗李旦的女兒,當今天子李隆基的親妹妹,但她自請入了道門,人稱“玄玄道人”。
    作為當今天子一母胞妹,玉真公主出生沒多久就失去了母親,年幼的她跟哥哥一樣見證了宮廷鬥爭最血雨腥風的時候。
    而且,玉真公主自幼是被姑母太平公主所撫養。她見到了宮裏這些女人們,同男人一樣爭權奪利,最後落了淒慘無比的下場,太平公主也好,上官婉兒也罷,這些女人的慘狀曆曆在目,不由得讓玉真公主心生恐懼。
    所以經曆了宮中這種種慘烈,玉真公主為了表示自己無意參政爭權,在二十一歲左右就跟父親唐睿宗申請出家做道士。大唐“女冠”很盛行,很多不想結婚的女子就出家入道,李唐皇室又推崇道教,睿宗也同意了,準予玉真公主在王屋山修行。
    女子出家入道的目的各有不同,有人是為了避婚,避世,也有人是想要個體麵的掩飾,可以在這裏更開放的同男子交往,更自由自在。玉真公主就是後者。
    玉真公主入了道門成了“玄玄道人”,就經常在公主府中舉辦宴席,聚年輕俊才於一堂宴飲歡歌。當今天子即位後,玉真公主也時常向天子薦舉賢才。
    由於玉真公主和當今天子童年共曆坎坷,使得皇帝李隆基十分珍視這段兄妹之情,而且玉真公主修道不參政,因此天子對公主薦舉的人多予錄用。
    李十二聽到張垍說有意推薦自己認識玉真公主,自然是十分感激,興奮異常。
    玉真公主別館建造在終南山上。
    李十二靜坐別館裏,望著窗外山樹雲天,想到當年丹丘子言及“終南捷徑”,自己還不屑為之,如今卻也成了有“終南捷徑”而甘之如飴之人,不覺自嘲苦笑。
    但“很不巧”的是李十二住在終南山的那段時間,玉真公主外出雲遊了。
    其實就是知道玉真公主不在,精明的張垍才把李十二安排在這裏,如此燕國公全了許家的麵子,又不至於真為了一個布衣無端耗費人情。
    李十二在別館裏待了十幾天,見沒人來拜訪,也沒有人邀請他去參加任何宴會,便知道自己受到了冷遇。
    他想求見燕國公,然而下人回應燕國公一直在忙,不得空。
    李十二就想走玉真公主的路子,給別館的衛尉、公主的屬下使了些錢財,寫了一首詩《玉真仙人詞》恭維玉真公主,煩其轉交公主“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別館衛尉倒是把詩送去了,然而公主並不在長安,而且想討好玉真公主的人又太多了,李十二在終南山的苦雨連綿中又等了大半年,卻杳無回音。
    絕望之下,李十二離開了終南山。
    初到長安,雖然受到兩次冷遇,但李十二對自己的才能很自信,他懷著熱情,繼續四處幹謁長安的其他權貴,想得到舉薦。
    而結果依然是不遇。
    多次投報無門,接連被現實重擊,李十二終於清晰意識到,安陸許家在長安城早已失去了真實的影響力。
    他雖然繼續懷著微茫的希望幹謁著,意誌卻逐漸消沉,開始浪遊於長安各個角落,終日在酒家買醉,與市井之徒打成一片。
    李十二最常去長安的五陵,那裏是長安豪俠巨富的聚集地,鬥雞走狗的樂園。
    當今天子酷愛鬥雞,不僅在宮中設置了鬥雞場,還親自養雞,甚至召民間善養鬥雞者進宮,賜予官位。
    鬥雞因此在長安城非常流行,每逢重要節日,鬥雞是必有的活動,而且王公貴族都會參加。
    上有所好,下麵就群起效仿,鬥雞被捧成貴族活動。一些紈絝子弟,沉迷於鬥雞,每次出行,陣仗都很大,氣焰也很囂張,路過的行人都很害怕。
    有一次,李十二直接跟這些鬥雞走馬的子弟打了起來。對方人多勢眾,李十二被團團圍住毆打,同行的陸調趕忙跑出去,到清憲台告狀,帶了官兵到場,才總算把李十二解救出來。
    在大街上打架鬥毆,是李十二常幹的事,他也因此在長安城結識了很多俠客。
    李十二跟遊俠們飲酒作樂,彈歌相慶,行俠仗義,當然,還為他們寫了首《白馬篇》“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鬥雞事萬乘,軒蓋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劇孟同遊遨。”
    相比於權貴場,李十二在快意恩仇的市井生活得更自由,過得也更暢快。然而李十二深心裏還是想擠入權貴場。
    長安城是一座夢想與榮耀之城,是所有求仕之子,最想踏入的城池。
    這座大城裏,聚集了最有權勢的達官貴人,每一個進入長安的人,都在拚盡全力,爭取獲得至高權勢的機會。
    而站在權力頂端的權貴,也忙著爭權奪利,站穩腳跟,根本無暇顧及一位懷揣理想的天真布衣。
    何況在他們眼中,這個出言便自比諸葛亮薑子牙謝安、行為不知檢點的布衣詩人李十二,在政治上是那麽的幼稚而可笑。
    而長安的權鬥是激烈而黑暗的,李十二刻意結交權貴幕僚親眷,倒也聽聞了一些隱晦的秘密。
    明麵上看,或許隻是一個人被升官,一個人被貶謫,但底下是真實的殺戮、至親的背叛、朋友的暗算,還有敵人的戕害。
    李十二終於明白,高處的長安城實際是一個殺人如麻的鬥獸場。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李十二認清了現實,在繁華的長安城裏寫出了《蜀道難》《行路難》等抒憤詩篇。
    他心生倦意,產生了歸家的念頭,想回安陸跟妻子許氏、兒子明月奴、女兒平陽團聚。
    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在長安努力了兩年也碰壁了兩年的李十二,帶著失意,離開了這座夢想與榮耀之城。
    ……
    而在安陸辭別李十二的許仙,在登舟遠行前,在楊柳依依的渡口,遇到一個獨特的女子。
    這個一襲紅裙、腰懸長劍、身材高挑、英氣勃勃的女子,就默默地站在岸邊的一棵垂柳下,靜靜看著許仙一步一步向著渡口、向著她走來。
    女子的眼神裏有一分滄桑、兩分惆悵、三分欣慰、四分歡喜,最終卻全化為了十分溫暖。
    她就用這種溫暖如春日和風的目光看著停在自己麵前的許仙,安靜微笑著。
    女子心裏的千言萬語,到得嘴邊,卻隻是一句簡單問候“元林宗,好久不見。”
    她平時的聲音一如男子般利落明確,此時卻異常柔軟,比她肩側的垂柳枝葉還要柔軟。
    隻是她叫的是許仙的俗名元林宗,而不是丹丘子或元丹丘。
    她看著許仙的溫柔目光,也絕不是看著一位道人或道友的目光。
    十年時間,當年還懵懂的女孩已到了三十一歲,已想明白了許多事情,也似乎已有了某種決定。
    許仙仔仔細細打量著似乎還和以前一樣、又似乎已經很不一樣的女子,足足有十幾息,一笑作春溫,柔聲道“佳人姑娘,好久不見。”
    他沒有叫“公孫道友”,也沒有叫“公孫姑娘”。
    於是公孫佳人笑容燦爛了開來,雙眼也發亮了起來,心裏也盛開了一片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