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洛陽親友如相問
字數:8461 加入書籤
長生隱居地球,鎮諸天神魔!
不管修行天下如何震驚,也不管魔教又是怎麽開了女聖主先河,等公孫佳人傷勢好轉後,許仙就和她一路漫遊到了神都洛陽。
“中國”,天下之中,最初指華夏民族興起的中原地區。
萬裏黃河跨越千山,流到中原,全長453千米的洛河與之匯合。兩河之間的這片區域,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地理名詞——河洛。
山河拱戴之下,一座古都在洛河北岸誕生,以河為名,是為洛陽。
從總體上看,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勢複雜多樣。
洛陽所在的河洛盆地,位於黃河中下遊南岸,四麵環山,西有崤山、中條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東有淇山、嵩山,等多座高山;北麵是黃河,黃河南岸的邙山成為天然屏障,正好使洛陽免於黃河水患的侵擾。
洛陽城外,群山連綿,如城牆拱衛都城。兵家憑借洛陽周邊山勢,設孟津、小平津、函穀、伊闕、廣成、大穀、轘轅、旋門等八大關口環衛四塞,史稱“洛陽八關”。
如此,洛陽雄關林立,更是名副其實的形勢險固,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洛陽水係亦十分發達,除北邊的黃河外,還有洛河、伊河、清河、澗河、瀍河等十餘條河水匯流於此,地跨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係。
洛陽山川縱橫,西依函穀秦川可君臨天下,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河水匯流而有膏腴之地。
《史記·封禪書》中稱,“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間。”
商湯滅夏後,將都城建在河洛,史稱西亳。周朝建立後,周天子營建洛邑,認定洛邑是“天下之中”,直至周平王東遷,拉開了東周的序幕。
周天子在臨近澗河和洛河的東周王城,經曆了春秋戰國的紛擾。
周王室東遷到洛陽後,延續五百年而亡,天下一統歸於秦。
秦朝發家於關中,沒有定都東周故都洛邑。
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勝出後,建立漢朝,卻一度選擇洛陽為都城。
但是,僅僅幾個月後,一個叫婁敬的謀士就勸說劉邦遷都關中。
婁敬勸說的理由是,東周時期天子雖處天下之中,但天下諸侯都把他當成了擺設,“非其(周天子)德薄也,而形勢弱也”。
這是說,從地勢的險要程度來看,洛陽作為都城,並不如西邊的長安好。
劉邦覺得有道理,就遷都到長安去了。他當年入關中時約法三章,備受擁戴,也有群眾基礎。
到了公元1世紀,劉秀建立東漢,洛陽再續輝煌。
劉秀隨兄長在南陽起兵,投身農民起義軍,手下的功臣多為以南陽、潁川等地為主的山東(崤山以東)豪族地主,稱帝後定都洛陽,也是為了守住自己的根基。
洛陽為東漢帝都,直到公元190年董卓之亂,漢獻帝被迫遷長安,舊都洛陽毀於戰火中,“宮室燒盡,街陌荒蕪”。
六年後,獻帝東還時,關東群雄並起,隻有一代梟雄曹操趕來接駕。
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其子曹丕稱帝後,建都於洛陽,重修宮室。
司馬炎代魏建晉後,西晉也定都於洛陽。
在亂世中崛起的魏晉兩朝,都選擇天下之中的洛陽為都城。但不久之後,曆經永嘉之亂的洛陽再度陷入戰火之中,成為北方五胡十六國爭奪的戰略要地。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從平城遷都洛陽。
孝文帝拓跋宏在執政期間,對朝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他決定遷都洛陽時,遭到了部分鮮卑貴族的反對。
於是,拓跋宏假借南征為由,率領30萬大軍與朝中重臣南下。走到洛陽時,機智的拓跋宏幹脆不走了,順水推舟地將都城從邊遠的平城遷到洛陽。北魏遷都後,重建了洛陽城。
但好景不長,孝文帝遷都僅僅40餘年後,北魏兩大權臣家族宇文氏與高氏,一個立足長安,一個東遷鄴城,後來演化成西魏和東魏。
東西相爭,洛陽地處兩者中間,成為爭戰之地,難逃被毀的命運。
正所謂,洛陽“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
北魏分裂後,一個名叫楊衒之的人奉命回到故都洛陽,隻見“城郭崩壞,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眼前殘破的一切,讓他萬分悲痛。楊衒之便著作《洛陽伽藍記》,寄托故國哀思。
隋煬帝在位時,舉全國之力,重新營建東都洛陽,既是為了運送糧草,征伐遼東,也為了滿足自己巡遊天下的目的。
隋朝以洛陽為中心,修建了大量的糧倉。而京杭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抵餘杭,北達涿郡,長達2000多公裏。
另一方麵,隋唐兩朝皇帝都出自“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是由西魏權臣、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據關隴區域內的鮮卑六鎮民族,及其他胡漢土著而成的軍功貴族集團。
關隴集團以關中長安為基本盤。
從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三個朝代的權力更替,實際上是在關隴集團內部進行的。論關係,唐高祖李淵還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哥。
隋煬帝楊廣對東都洛陽進行營建,本質上也有傾向山東、江淮士族等新勢力的因素。
隋煬帝的步子邁得太大出了禍事,引起了後來人的警惕。
唐初幾代皇帝,都在關隴與山東兩個集團之間權衡,兼顧洛陽與長安的地位。
到女皇武則天執政時期,她使洛陽超越了長安。
武則天出自山東寒族,本不是關隴集團的成員,她既當過唐太宗的才人,也是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的皇後,一生經曆頗為傳奇。
唐高宗在位後期,才能出眾的武則天在旁輔佐,形成“二聖臨朝”的局麵。到高宗去世後,武則天已經掌握唐朝權柄。
為了讓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她改東都洛陽為“神都”,使之淩駕於長安之上,之後假托彌勒佛轉生,代唐為帝,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稱帝這年,武則天67歲。
武則天在洛陽修建了恢宏壯觀的明堂和天堂。
明堂有三層,高度約為三十丈,中有通天柱上下貫通。而天堂更宏偉,一共有五層,中間放置一尊大佛,僅佛像的小指就可並坐數十人。
公元705年,武則天在洛陽上陽宮病逝,政權重歸李唐。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複位,還都長安,此後有意降低了洛陽的地位。
至當今天子李隆基即位,則施行東西兩京輪換製這個五年天子在西京長安居養理政,下個五年天子在東都洛陽執掌天下,如此輪換。因此東西兩京都有完整的官署和建製。
許仙和公孫佳人來到東都洛陽後去的第一個地方是白馬寺。
公孫佳人和佛宗的佛子還有未完成的論道之約,而佛子此時正在洛陽白馬寺。
“東漢明帝時,有一天,皇帝夢見一個全身金色的人,在殿前飛繞而行。大臣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類似的傳說。漢明帝聽罷大喜,派中郎將蔡愔、博士秦景等向西而行。
在西域,蔡愔一行遇到了天竺僧人迦攝摩騰與竺法蘭,抄得佛經四十二章,並邀請兩位高僧前往大漢都城洛陽傳授佛法。
永平十年(67年),蔡愔一行陪同迦攝摩騰、竺法蘭跋山涉水,用白馬馱著佛經回到洛陽。
漢明帝為此在洛陽修建了神州第一座佛寺——白馬寺。這是神州佛教的發源地,被尊為‘祖庭’、‘釋源。”
公孫佳人和許仙在小沙彌的引導下,邊向寺院深處走,邊閑聊掌故道。
許仙輕輕點頭,補充道“曹魏甘露五年(260年),一個名叫朱士行的人在白馬寺受戒出家,取法號‘八戒’,他成了曆史記載的第一個正式受戒的漢人。”
許仙頓了頓,繼續道“河出圖,洛出書。算起來,洛陽也是我們道家的發源地。
公元前6世紀,孔子從魯國風塵仆仆地來到洛陽東周王城,考察周朝的禮樂製度。《史記》記載,孔子在洛陽與管理周朝圖書典籍的老子有過一次會麵,並虛心地向老子求教。
後來,孔子對弟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
老子在東周當了大半輩子的守藏史,後來辭官歸隱,西出洛陽,騎著青牛,一路來到函穀關下。
關令尹喜也是個好學的人,他得知老子即將隱退,請他著書留作紀念。老子就在函穀關留下五千餘言的《道德經》,交給尹喜,從此出關,無蹤無跡。”
此刻的許仙,已經褪去了上清玄裳和高冠的莊重與深沉,換上了一襲素淨的白衣。
白衣如雪,隨風輕輕搖曳,配上許仙的氣質,自帶著幾分仙氣。
許仙的長發也未經束起,自然披散而下。
如今他整個人氣韻瀟灑,如同一個濁世翩翩公子般。
公孫佳人看著眼前的男人,眼中滿是淡淡的喜悅。
公孫佳人喜歡男人現在這個俗家扮相,沒有了上清弟子的莊嚴與疏離,多了幾分人間的煙火氣與柔和。
公孫佳人眼睛亮亮地看著許仙,微笑道“武則天還是皇後時,她的丈夫唐高宗以她的形象在洛陽龍門石窟造了一尊佛像,武後還為此捐助了兩萬貫胭脂錢。
那尊佛像高達六丈,臉龐圓潤,慈眉善目,帶著神秘微笑,據說是武則天四十多歲時容貌的再現,就是洛陽龍門石窟的那尊盧舍那大佛。
龍門石窟還有許多精美的佛像,等我會完佛子,我們可以去那裏看看。”
許仙倒無所謂,反正都是周遊閑逛而已,去哪逛不是逛?
他倒是比較好奇,問公孫佳人道“佛子被你大敗了這麽多次,竟然還敢與你論道切磋?”
公孫佳人笑了笑,道“佛子佛心無漏,性情堅忍,脾氣就像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是一個打不服、非要打得半死動不了才罷手的主。佛子不像儒狂那廝愛惜麵子風度,儒狂明知打不贏,跟我隨便交手幾招立刻就會認輸。”
許仙點了點頭,隨意問道“那道子呢?”
公孫佳人微微沉吟了片刻,表情認真,回答道“道子悟性無與倫比,秘法一學就會,過目不忘,又敏而好學,道藏三千可倒背如流,是第一流的人物!”
“第一流的人物嗎——”許仙淡淡一笑,看著公孫佳人,問道,“比你如何?”
“我不如道子。”公孫佳人很直接道。
許仙笑了笑,道“但道子卻打不過你,也打不過伽藍。”
公孫佳人帶著一種認真鄭重和尊敬道“每個人擅長的東西不同,我和伽藍更擅長戰鬥,而道子,最不擅長的就是戰鬥。但道子對大道的敏悟,對陰陽五行、八卦陣法、道藏經典、符籙秘術等的琢磨領會,遠比我和他戰力之間的差距更大。”
聽她這麽一說,許仙大概明白當代道子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了。
“之前就聽說你和道子關係很好,看來確實是真的。”許仙淡淡道。
公孫佳人微眯起眼睛,仔細觀察了一下男人的表情,字斟句酌道“道子姬遠玄,出身姬家。數千年來,公孫世家和姬家同氣連枝,共同進退,畢竟先祖黃帝公孫軒轅,後來成了姬水邊姬部的領袖,還有一個姬部名字姬軒轅。論起輩分,道子姬遠玄還是我叔叔呢。”
許仙漫不經心地“嗯”了一聲,麵容平靜。
他本來就是隨口問一下而已,沒有什麽其他心思。
公孫佳人見男人沒有誤會也鬆了一口氣,然後她又有一點點小失望,想著如果男人誤會吃醋,自己雖然會比較煩惱,但也會更加開心。
不過,想讓這個男人吃醋應該會很難吧!
估計和太陽從西邊出來差不多不可思議吧……
反正公孫佳人自己是完全想象不出來元林宗吃醋的樣子的。
在公孫佳人的胡思亂想中,小沙彌領著二人,穿越了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抵達了一處偏僻素靜的精舍。
精舍四周環繞著清幽的花草翠竹,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讓人心境頓時寧靜下來。
清風徐來,輕輕拂過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
精舍前,赤足麻衣、拈花微笑的佛子無心目光平和看著公孫佳人。
公孫佳人見狀,立刻收攝心神,調整氣息和步伐。
她深吸一口氣,將心中的雜念全部排除,瞬間進入了最冷靜空明的戰鬥狀態。她的眼神變得堅定而銳利,整個人也似變成了一把鋒利的劍,隨時準備出鞘。
公孫佳人手握劍柄,緩緩地走向了佛子無心。
……
佛子無心,心性堅忍,智慧通達,身上散發著一股莊重而威嚴的氣息。
他的金剛菩提身堅如磐石,不動明王法相更是令人望而生畏。每當他施展佛宗手印時,空氣中都彌漫著一種神聖的力量。
他無疑是明道境中實力強悍的佼佼者。
然而這依然是一場沒有懸念、沒有意外的戰鬥。
對比上次兩人對決時,公孫佳人如今已融貫所學更上一層樓,這些時日得守心悟道石之助,更是常有頓悟妙想。
道門劍絕如今的劍法靈動高妙,天馬行空,每一劍都如羚羊掛角般無跡可尋,偏偏每一劍又威能強橫至極。
公孫佳人的劍舞如同流水般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洶湧般浩浩蕩蕩,佛子無心根本無所適從。
無心隻堅持了五十招,就在公孫佳人高妙強橫的劍舞之下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隻是他的金剛菩提身和不動明王法相特別抗揍耐打,像個金剛烏龜殼一樣,而佛子無心又特別倔執,一直不認輸,因此戰鬥還是花了小半個時辰才最終結束。
……
被打得鼻青臉腫的佛子倒也絲毫不惱,狼狽趴在地上緩了一會後,又起身,拍了拍衣衫,擦了擦血跡,麵色平靜、笑容溫和地招呼公孫佳人和許仙進屋品茶論道。
許仙率先邁步入坐,公孫佳人緊挨著許仙也坐了下來。
對麵的佛子無心給二人奉上茶。
他注意到道門劍絕這種從未有過的溫順乖巧神態,心中詫異,忍不住開口詢問道“公孫道友,請問這位公子是——”
公孫佳人端起茶杯,眼神溫和地看了看身邊的許仙,對著佛子無心介紹道“這是元林宗元公子,上清派……嫡傳俗家弟子。”
無心心頭更是疑惑既是上清派嫡傳,又怎麽可能是俗家弟子?
這時候公孫佳人麵色微紅,繼續道“元公子也是我未過門的相公。”
無心訝然,然後微笑。
許仙愕然,然後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