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將進酒,杯莫停
字數:8144 加入書籤
長生隱居地球,鎮諸天神魔!
當李十二在西京長安吃閉門羹遭冷遇的時候,許仙和公孫佳人正在河洛之間愜意遊蕩。
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的洛陽,繁花似錦,繁榮昌盛。
正值春日,陽光灑在洛陽城的大街小巷,金輝熠熠,青磚紅瓦交相輝映,顯得尤為壯麗。
在這花開時節,一對青年男女,漫步在洛陽的街頭巷尾,享受著悠遊閑適時光。
許仙白衣散發,公子翩翩,公孫佳人紅裙如火,笑意盈盈。
他們就像一對普通的凡人情侶,看看風景,逛逛市集,品品小吃美食。
公孫佳人還像小孩子一樣,買了一串糖葫蘆,她紅唇輕咬下一顆後,又遞到許仙嘴邊。
看著許仙有點無語又配合地咬下一顆,公孫佳人隻覺得嘴裏冰糖甜蜜的滋味從舌尖甜到了心間,她英氣颯爽的臉上綻放出如春日朝陽般的笑容。
他們也來到洛水河畔,河水清澈,波光粼粼。
許仙租了一葉扁舟,悠然泛舟於寬闊的河麵之上。河水宛如一塊碧綠的綢緞,在微風輕拂下蕩起層層漣漪,船兒隨波逐流,輕輕搖曳。
許仙站在船頭,感受著水波蕩漾的愜意。他的嘴角不自覺地上揚,輕哼起了一首不知名的鄉間俚曲。
公孫佳人靜靜地坐著,微仰起頭,目光溫柔而專注地落在許仙身上。
公孫佳人的眼中閃爍著淡淡的光芒,仿佛在傾聽著許仙的哼吟,又仿佛在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兩人的身影倒映在河水中,隨著扁舟的搖曳而輕輕蕩漾。
歲月一時靜好,可惜流光易逝。
後來許仙和公孫佳人也去了佛陀林立的龍門石窟賞佛,又到了雲山飄緲的老君山訪道,如此在浩浩洛陽城和周邊遊蕩勾連半月,他們才一起上了嵩山。
……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稱為“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古都洛陽,是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
嵩山的主要山脈是太室山和少室山,太室山和少室山各占三十六峰、共七十二峰,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
嵩山雖然沒有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和北嶽恒山之奇,但也有其獨特之處,自古便以奇峰險峻、翠竹蒼鬆、古跡名勝著名。
很多人提到嵩山,就會聯想到少林寺。
而事實上,嵩山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人們的修行之地了。
春秋時期,這裏建立了諸侯國郾,隨後又成為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到了漢朝,嵩山被定為祭祀嶽神的場所,從此開啟了嵩山道教和佛教的發展曆程。
嵩山道教是神州道教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據《嵩山誌》記載,漢朝時期,著名道士茅盈、葛洪、鮑姑等人都曾在此修煉。
北魏時期,嵩山道教達到了鼎盛,當時的皇帝遷都洛陽,將嵩山道教定為國教。此後,嵩山道教傳播日益廣泛,影響深遠。
作為道教的聖地,嵩山被譽為“太上之脊”和“洛陽之祖”。
此時的道教正值鼎峰,嵩山更是享有盛名。
嵩山同時也是佛教的聖地,東漢法王寺,禪宗祖庭少林寺,北魏會善寺、嵩嶽寺等都是著名佛寺。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法王寺和少林寺。
法王寺創建於東漢,是神州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僅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年。
而少林寺為北魏孝文帝元宏敕建,因建於少室山中密林之地而得名“少林”,印度僧人跋跎在此落跡傳教。由於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在這裏首傳禪宗,後來禪宗發展成為佛教中的重要宗派,所以,少林寺又被稱為禪宗祖庭。
禪宗祖師達摩在傳教過程中留下了“一葦渡江”、“麵壁九年”的故事,確立了“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的修佛禪法。
許仙和公孫佳人入了嵩山,嵩山巍峨聳立,蒼翠欲滴。
許仙和公孫佳人最終選擇在俯瞰中嶽廟的太室山山峰間築廬而居。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原名太室祠,曾有“飛甍映日,傑閣聯雲”之美稱。
中嶽廟始建於秦,漢武帝時擴建,此時規模甚為可觀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
廟內大殿供奉中嶽大帝天中王神像,高約兩丈,姿態雄偉。寢殿內塑有天中王和天靈妃對飲坐像。禦書樓內供奉玉皇大帝神像。
中嶽廟作為道教聖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稱,道門認為這裏是周朝的神仙王子喬的升仙之處。
據史書記載,周靈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姬晉,字子喬,人稱王子喬,從小天資聰穎、溫良博學,然而他並不喜歡奢靡富貴的王宮生活,而是對修仙長生之術情有獨鍾。
王子喬曾引經據典勸諫父親周靈王應順從自然法度,不要堵塞河流,但未被采納。之後他被貶為庶人,依然堅持修行。
王子喬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在遊曆伊水和洛水期間,王子喬遇到嵩山道士浮丘公,便跟隨其在嵩山專心學習道術,不辨時日,凡三十年。
三十年後,王子喬告訴家人將在七月七日這一天乘著白鶴出現在緱氏山頂。
到了那天,王子喬騎鶴而來,停在山巔上的可望而不可及之處,向他的家人們揮手致意,然後便乘鶴升天而去。
王子喬緱氏山巔騎鶴升天,是道教經典意象之一。
後世文人遂用“緱山騎鶴、騎鶴、駕鶴”等比喻得道成仙;用“子晉吹笙、子晉笙、王子吹笙、緱嶺吹簫、吹笙緱嶺、緱山笙鶴、笙鶴”等表現悠然自適的仙道生活用“緱山鶴、王喬鶴、緱山仙客、吹笙子晉”等喻灑脫不凡的人,或用以寫鶴;又用“鶴駕、鶴馭”等謂仙人或太子的車駕;用“王子喬”代指仙人。
後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的頂上都建立了神祠紀念王子喬。嵩山峻極峰以東的白鶴觀,背負三峰,左右皆絕壁,亦為紀念王子喬而建。
許仙和公孫佳人結築的仍然是雙廬,比鄰而居,他們便如當年在峨眉山時一樣,同行同止,訪道參禪,探幽尋勝,賞花弄月,問道對劍。
隻是許仙卸了道袍高冠,公孫佳人也比之前和他更加親密親近,但終究還是發乎情,止於禮,並無真正逾越之舉。
伽藍一夜窺天,對公孫佳人的觸動很大。
公孫佳人既誌於隨許仙問道以求盡快晉入窺天,又自覺自己和許仙還差一些水磨工夫才能水到渠成修成正果,因此她也不是特別急切。
反正如今兩人行止相隨,不是夫妻,也類夫妻,差的不過是一紙婚契和敦倫之禮而已,公孫佳人雖是芳心可可,但也沒有完全做好更進一步的準備,因此公孫佳人其實還蠻喜歡當下這種狀態的。
隱居修道,日月如梭。
當聖伽藍率領魔教眾大肆進擊擴張魔教影響力、如日中天、風頭無兩的時候,公孫佳人和許仙就這麽安靜愜意的在嵩山過著二人世界。
直到李十二失意地離開長安,返回安陸前,到達嵩山拜訪了許仙和公孫佳人二人。
李十二看到不著道服的許仙時心頭還有些驚訝,待看到一旁微笑的公孫佳人時已是有所明悟。
李十二對著許仙擠眉弄眼,一臉調侃和意味深長,許仙隻作視而不見。
李十二正是苦悶,見嵩山秀色,又有故人老友,便決定多盤桓些許時日。於是許仙便擴建了自己的隱廬,給李十二添置了一張木床。
李十二在嵩山逗留,並寫下了《題元丹丘山居》送給許仙“故人棲東山,自愛丘壑美。青春臥空林,白日猶不起。鬆風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羨君無紛喧,高枕碧霞裏。”
李十二在嵩山和許仙、公孫佳人一起修道閑隱。李十二是個天真爛漫又見多識廣的人,有了他以後,廬舍之間倒也多了許多歡聲笑語和生趣活力。
隻不過比喝酒李十二比不過許仙,比劍法他更是遠非公孫佳人對手,還好論寫詩,他李十二同樣是無敵的!
李十二本來失意寥落,想回安陸,和故友相處一段時間後,心態又平複了下來,重新燃起了昂揚鬥誌。
隻可惜公孫佳人練的是劍舞,李十二學不了。
不過李十二終究耐不住性子,中間又跑到隔壁的東魯去行書幹謁。
李十二去東魯,主要是為了正好閑居東魯的裴旻。
裴旻將軍在開元前曾跟隨信安王西征吐蕃、北伐林胡,屢建奇功,深得皇帝的信任,並以劍術聞名於世,與吳道子的繪畫、張旭的草書被時人並稱為“三絕”。
李十二投書於裴旻,先是表明了仰慕之情,後又敘述了自己有幹謁之意,想跟隨其習劍博取功名,李十二最後寫道“願出將軍門下。”
李十二去拜訪裴旻時,正趕上吳道子去裴府做客。宴席間,裴旻舞劍,吳道子作畫,所見之人無不讚歎。李十二也由此得見“三絕”中的“兩絕”。
隨後,李十二多次提起想與裴旻學習劍術、博取功名之事,卻都被裴旻用話岔開了。
李十二本以為是裴旻瞧不上自己,後來某次裴旻醉酒多言,李十二才知道,裴旻不僅精通劍術,還是通讀兵書的將帥之才,可惜卻被主將所忌憚,不斷打擊他,使他不得不屈居人下,有誌不能伸,因此未到五十歲就已解甲歸田。
幾年前當今天子曾召見裴旻,卻也隻是為了看他的表演,還賞賜了不少東西。裴旻便更加感慨,一名真正的戰士,卻被當作優伶,自己這身絕技已淪落到隻能供人觀賞要些賞錢的地步了。
酒酣耳熱、胸中塊壘難澆的裴旻勸李十二道“我空學了一身的技藝而無用武之地,你既有滿腹的文采,何必急於一時而投此路呢?”
李十二持酒杯苦笑,原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但隻怕自己這本經更是難解。
李十二在東魯的日子,有快意,也有苦惱。
魯人雖然爽直,但拘泥於虛禮。他們崇尚孔子的儒學禮儀,自然見不慣李十二周身散發出的不羈放浪之氣。
麵對這些人的嘲笑和譏諷,李十二毫不留情地寫了首《嘲魯儒》還擊“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李十二這首《嘲魯儒》一出,他心裏是痛快了,但他也得罪魯地儒生,再呆在東魯也沒有什麽意義了,於是李十二又跑回了嵩山。
李十二再次碰壁回來後,又過了差不多兩三個月,某一夜,三人正在對月飲酒,不知誰人在山中吹起了笛聲。
那是一闕古樂府《折楊柳》,淒婉悠揚。
李十二心有所感,舉杯脫口吟道“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原本打算在嵩山住段時間,可聽了這揪心的《折楊柳》,李十二想著離家已有數年,諸事依然不順,就想馬上趕回家去見妻子兒女。
於是,李十二第二天一大早便告辭離開了。
李十二剛走沒多長時間,就有一位名叫岑勳的青年到了嵩山來找李十二。
他是李十二的仰慕者,得知李十二不久前剛回安陸,心中十分失望。
岑勳乃是世家子弟,家世顯赫。岑勳的太祖父岑文本是中書令(相當於宰相),深受太宗皇帝器重。後岑家一脈,岑勳的長輩又有兩人相繼為宰相,家族勢力龐大。可以說,岑家是遠比安陸許家顯赫正宗、底蘊深厚的“宰相門第”。
許仙見岑勳如此家世,又對李十二如此仰慕,便修書一封給李十二,讓人快馬加鞭趕上李十二。
許仙在信中還附了岑勳的一首詩,表明了岑勳想早些見到李十二的急迫心情。
還在歸途的李十二接到來信,本來失意抑鬱的詩人十分激動。
有世家大族子弟願意不遠千裏來找我李十二,這是多麽大的肯定和榮耀!
原來這世間也不全是有眼無珠、狗眼看人之輩!
李十二勒馬停韁,又掉頭趕回了嵩山。
李十二與岑勳相見,李十二才氣縱橫,岑勳家學淵源,兩人誌趣相投,話甚投機。
這一夜月光如銀,朗照大地山川。
四人置酒高會,談古論今,把酒言歡,暢快非常!
隻是李十二酒興大發,一壺一壺沒完沒了,陪著的公孫佳人見岑勳已是酡紅微醉,李十二也有點醉眼迷離,而許仙則麵色如常。
公孫佳人擔心兩個男人喝醉了又得勞煩許仙折騰收拾,便在席間半玩笑半勸道“少喝點,這麽喝下去我和林宗過不了幾日就沒錢再買酒了。”
許仙也覺得差不多了,一聽公孫佳人的話,便放下了酒杯。
岑勳已有點不勝酒力,見狀也趁機停杯。
李十二正在興頭上,哪肯罷休?
李十二此時心情愉悅,神采飛揚,文思泉湧,持杯起身,吟詩勸酒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一曲《將進酒》成,滿座悄然,山川亦靜,惟有明月光輝,拂照著李十二。
月華光輝下,手持酒杯、長身卓立的李十二,清逸瀟脫,衣袍飄飄,便如謫仙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