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朕覺得很好
字數:4324 加入書籤
大明,我給老朱當噴子的那些年!
雖然顧晨沒有明說是哪些官員,可還是有人對號入座。
“嗬,顧大人這是什麽意思,不就是永興二年的會試,北方學子隻占了兩成那件事嗎?”
禮部的一位叫陳安的江浙主事,這時候站了出來。
“永興二年,陛下用劉三吾、白信蹈兩位大人為主考官,劉學士雖為南人,可白大人卻是北平人。”
“這一南一北兩位主考官,難不成還會偏私嗎?”
“明明就是北方學子學問不精,顧大人為何要委屈南方學子,將學問不精的提上來當官兒?”
“卻讓學問好的南方學子,反而不如學問低些的北方學子,這不是不可理喻,又是什麽?”
想到以後南北中三卷若實施,他們江浙考生再努力名額也要少大半,他就覺得生氣。
劉三吾困得不行,從始至終就沒聽顧晨在說什麽,直到聽到自己的名字,這才睜開眼睛。
見有人和顧晨吵了起來,隻當自己是被波及了。
所以便又繼續晃晃悠悠打起瞌睡,倒是白信蹈臉色有些紅,並覺得這事兒很是難堪。
他確實也想北方學子能上,可是確實學問比得上南邊兒的不多,若是有的話他還能反偏南方學子不成?
他倒是也想偏私北方學子,可是朝堂上那麽多南邊兒的官,他要敢偏私就會被群起而攻之。
哪敢啊!
“我可沒說永興二年的會試有問題。”顧晨看向陳安,語氣平淡“陳大人你是禮部的主事,並不是禦史。”
“沒有聞風而奏的權利,說話還是不要空口無憑才好。”
聞言,禦史都不自覺挺起脊背,確實隻有他們有這個特權,罵皇帝都不用砍頭的特權。
“你!”陳安無話能反駁他,隻好沒好氣兒地質問道“那你今日說這些是什麽意思?
“我覺得朝廷科舉乃公平公正,沒有一點點問題也不需要改,金榜上每個人的才華,都配得上這份榮譽。”
他江南學子就是學問好,就是比北方那些學子要有才華,當官兒就是應該比北方多!!!
“公平公正?”顧晨覺得有些好笑,遂追問道“我想問問陳大人,請問何為公平公正?”
“我告訴你什麽叫公平公正,有一樣的老師,一樣吃穿住行,一樣的書本筆墨,這才叫真的公平公正。”
“南方富庶,北方稍貧,南方氣候也要溫暖一些、先生的大儒多一些,很是適合做學問。”
“而北方的氣候寒冷許多,北邊兒的先生大儒也要比南方少許多,你管這叫公平公正?”
“南方名師多到數不完,各種應試的書學子們買起來眼睛都不眨,而北方學子他們有這麽好的條件嗎?”
“這叫公平公正嗎?”
有些人出生就贏了一大截,有些拚盡家裏的一切去追趕,可能才剛剛達到別人的。
科舉是他們唯一翻身的路,可惜如今連科舉這一條路,也要給這些學子們封死一大半。
這合適嗎?
“此乃天生有何法?”這時候黃子澄站了出來,說道“總不能因為他們可憐,便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吧?”
“他們學問不好也不是非要考科舉,南北兩邊的人當官兒都是一樣的,隻要是個好官兒便是。”
好好當個普普通通的人,被南邊士子治理不也挺好的嗎?
“可笑。”餘敏此時也站了出來,狠狠懟了他一句“既然南北誰當官兒都一樣,你怎麽不把自己官兒讓給北方學子,反正都一樣。”
他算是在抬杠了,畢竟人家黃子澄是實打實考上的。
餘敏作為南邊兒的人,肯定也是希望南邊兒人才都能出口。
可是一來他覺得自己是顧黨,二來嘛他覺得顧大人說得有道理,北邊兒的學子求學確實要艱難些。
“是啊。”夏原吉雖然也是南人,不過他堅定站顧大人這邊“黃大人既然說都是一樣的話。”
“那為什麽不讓北方的孩子,從小來南邊讀書科舉,然後讓南方孩子去從小北方讀書科舉。
“讀書的環境換一換,還能不能有如此成績便不好說了。”
“到時候黃大人若是還說都一樣,那我可就佩服了。”
他見不得這些人說什麽都一樣,都一樣幹嘛不把自己的官職讓出來,給別人去當呢?
黃子澄被氣得七竅生煙,決定要同他好好辯駁辯駁。
“如此說來,你們是認為北方學子學問實在不如人,所以才弄個容易些的北卷替他們挽尊嗎?”
古人是要臉麵的,聽到這句話北方官員都有些坐不住了,他們可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技不如人。
這時候,聽了半天的朱標終於不再繼續沉默了。
“黃卿此話言重了,誠如寶船所說,南北乃是文風不同,並不是誰比誰的學問要低一等。”
“顧卿說的更是有理,世間根本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
“哪怕朕乃天子,也隻能給予天下相對的公平公正。”
若是真論公平公正,那豈不是人人都能當天子?
此時雖然還沒有到午時,可六月的太陽確實也挺曬人,有些不耐熱的額上已經布滿了細密的汗珠子。
可皇帝在上麵說話,他們也不敢這時候偷溜啊。
哪怕有冰鎮的綠豆湯,他們也不敢去來上一碗。
因為喝了還要跑恭房,怕到時候落個不好的名聲。
朱標語氣很是溫和“朕想起洪武十四年的時候,與皇考在街上遇見入太學讀書的郭卿。”
“彼時的郭卿才剛至京師,連東南西北也分不清楚。”
他說的郭卿正是郭資,乃是北平的布政使。
今年剛被顧晨給調了回來,準備以後讓他坐鎮應天。
“陛下還惦記著。”郭資雙眼泛紅,從隊列中站了出來“臣那時剛到京城,家鄉的飯錢與應天府不同,身上備的錢財隻剩下四個銅板。”
“那會兒天氣又冷,臣連一口熱湯都喝不上。”
“隻能買了個窩窩頭啃,啃完了身上也沒暖和多少,還是太祖與陛下看見臣,請臣吃了頓熱乎的,還將臣送到了太學的門口。”
要不是在太學讀了幾年書,他哪裏能在洪武十八年的時候,順順利利地考中進士呢?
“是了。”朱標點了點頭,沉聲道“北方學子求學艱難,雖皇考與朕不停興辦各地的官學。”
“盡力減輕學子們吃、住的壓力,可是眾卿們瞧瞧,地區不同,學子們求學之路便不同。”
“北方學子求學千遠萬遠,南方學子求學就在家門口。”
“所有好的先生啊、好的書本還有最新的消息都緊著你們,氣候也溫暖些,冬日讀書也好受些。”
“雖然有部分學子還是家貧,可是你們當中又有幾個人,是需要餓著肚子讀書的?”
“所以當地學子和當地的比,便能夠相對的公平公正,這樣方式朕覺得很好,對各地的學子都很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