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明明就是書讀少了

字數:4122   加入書籤

A+A-


    大明,我給老朱當噴子的那些年!
    從南昌回來的顧晨則是一刻未歇,還將楊士奇也召進翰林院編書了,總之今年年底他要用上就是。
    “顧大人節哀。”吏部右侍郎張紞,見到顧晨後先安慰兩句,然後道“聽聞顧大人將未來女婿,還有顧家三郎都被大人放到別苑讀書。”
    “除了生死大死都不許他們回家,您也不會見他們,外頭這事兒傳得那叫一個沸沸揚揚。
    “這是真的嗎?”
    能避嫌避到這個程度,顧大人也算是古今往來獨一份的了。
    “自然是真的。”顧晨很大方地承認,並笑著道“科舉取仕乃為國求財,骨肉一年兩年不見也沒什麽。”
    “這不值當他們討論,聽說旁的大人們不也是這般做的?”
    張紞在曆史上是被朱棣嚇死的,他死後他老婆也去投了池,整個吏部都無人敢去送行。
    據說當時隻有個叫張祖經的人,去祭奠送行了。
    被朱棣嚇得自殺,可見其人膽小,膽小卻能跑來同自己說這些,看來這裏頭有事兒啊。
    張紞笑道“這不還是因為顧大人帶頭帶的好麽,顧大人以身作則,當下官們的怎能不跟著學呢?”
    別的大人們為何如此,顧大人難道心裏沒點兒數?
    “你到底想說什麽?”
    平日裏原本沒有交流的人,突然跑來和你說話肯定有事,顧晨這個人向來不愛和別人繞彎子。
    張紞麵帶猶豫,琢磨了該如何說才算合適。
    “顧大人,如今京城的酒樓裏頭,罵您的人挺多,您……話太難聽我不好學,您有空還是自己去聽聽吧。”
    說罷,張紞匆匆忙忙地便走了,留下滿臉無奈的顧晨。
    “話難聽還要我去聽?這不是自己去氣自己嗎?”
    別人的臉色太難看他就不看,話難聽他不去聽就行。
    有本事就來他麵前說,沒本事背後發牢騷他也不想管。
    忙,沒空和他們鬥嘴。
    若是老朱還在的話,他倒是很樂意耍耍嘴皮子。
    永興四年,六月初一舉行了大早朝,京城七品以上的官員都來了,奉天殿外的廣場都站得滿滿當當。
    朱標坐在有蔭遮的地方,臣子們則站在太陽底下。
    所幸早上的太陽並不怎麽烈,否則怕是要中暑的。
    朱標也算是為臣子著想的君王,早早讓人備好解暑的綠豆湯,還有湯藥,等著哪個堅持不住就能要一碗消暑。
    顧晨手持奏疏站了出來,開始將兩人早就商量好的事說出來。
    “科舉取仕從隋煬帝而起,至今已有七百九十五年整。”
    “”舉的目的乃是為國求賢,也是讓千萬寒門學子,都能有個翻身的際遇,這是他們光宗耀祖唯一的希望。”
    “這七百五十年間,從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到如今人人皆有際遇,乃是經過曆代帝王與先賢的數次改進。”
    “而時至今日,科舉乃有弊端,不少考官抱有私心,親同鄉士子,而鄙他鄉士子。”
    “科舉亂象便是國家亂象,科舉不興國家便不會興。”
    話說到此處,不少當過主考閱卷的官員便有些心虛了。
    以為顧晨要彈劾他們,紛紛在心裏想話術圓回來。
    南方的官員則是有些不安,總覺得顧晨葫蘆裏沒賣好藥。
    而北方的官員則是興奮不已,終於有人注意到他們科舉艱難了嗎?
    隻聽顧晨繼續道“臣以為,這事便重在一個改字,臣請陛下根據實際情況,開設南北中三卷考試,從南北中三卷各選取仕子數名。”
    他的話音剛落便聽到一陣嘩然,黃子澄不等他說完便跳了出來“如此一來,豈非對江南學子不公?”
    “江南學子才華出眾不錄,北方學子才華平庸卻能錄取,這這這……這實在是不可理喻。”
    江南的官員紛紛點頭,他們也覺得是這個道理。
    能者居上,憑什麽不能者也能居上,這不就是覺得他們學子有才,所以故意針對他們的嗎?
    他這話說得不是很好聽,話裏滿滿都是對北方學子的歧視,這讓出自北方的陳寶船很不高興。
    “誰說北方學子平庸?明明就是因為大多閱卷官都是南人,所以喜好南方華麗漂亮的詞彩,
    “從而不喜歡北方學子樸實的文風,此乃偏見所至。”
    “顧大人此舉乃打破偏見,做到不偏不倚為國求賢。”
    “有何不可理喻?”
    他反正是無條件支持顧兄,何況這還關係到北方學子的前程,那他當然就更站顧兄了啊。
    “什麽樸實厚重?”黃子澄冷哼一聲,毫不留情地道“明明就是書讀少了,腹中沒有幾兩墨水才會如此,陳大人沒必要說這麽好聽。”
    “北方學子腹中文墨少,想讓他們入仕可以鼓勵他們努力讀書,從而超越南方的學子們。”
    “為何非要給他們開後門,簡直就有辱斯文……”
    開後門這種話都說出來了,可見黃子澄對此事的抗拒。
    他還想再罵幾句,卻見顧晨回過頭正幽幽看著自己。
    黃子澄“……”
    他忍不住心裏一個咯噔,片刻又鼓起勇氣還要反駁,並且決定今日無論如何也要辯駁過顧晨。
    隻要他今天辯駁過了吏部尚書,那他也能青史留名。
    誰知他還沒有開口,就聽見顧晨嚴肅的聲音響起。
    “黃大人,不知道同僚上奏的時候,要等同僚把話說完麽,你這是不準備讓我說話了?”
    “陛下麵前,你就如此無禮,要不你幹脆拿塊布來塞我嘴裏,然後你站到我這個位置來講話?”
    讓你在翰林院編書你就編書唄,屁話那麽多做什麽?
    信不信讓你去陪藍玉,一天被人家藍玉打三回?
    黃子澄這下是徹底沒有話說了,可也不得不很是不服氣地退了回去,隻聽顧晨接著道。
    “考試後,各省考官互換閱卷,比如江南的卷子由北方官員閱卷,北方的卷子由中間的官員閱卷,中間的卷子則由江南的官員們閱卷。”
    “如此不僅能做到取仕平衡,還可免各道官員因為考生文風,猜出自己坐下的門生從而開後門。”
    他這套方法最起碼能保三十年,這幫人再也找不到作弊的法子,三十年能做到各方的平衡。
    至於三十年之後他不敢說話太滿,因為那時候可能標兒已經嘎了,自己很有可能也嘎了。
    誰知道下任的君王,還有臣子們會怎麽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