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安史之亂(中)
字數:9270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 !
第96章 安史之亂(中)
【安祿山的胡旋舞得到皇帝的矚目,也成為他平步青雲的開端。
李隆基,是唐朝的第7位皇帝。
執政之初,年輕的皇帝意氣風發,勤於政務。
他親自參與改進科舉製度以及兵役製度。
一度親自批閱縣級官員的考卷,保證地方官員的素質以及軍隊的戰鬥力。
對農業也采取了宏觀調控的措施,豐年國家收購餘糧,防止穀賤傷農,災年開放穀倉使百姓仍有餘糧。
如此一來,調動生產積極性的同時,還使得國庫存糧充足,軍隊也有了充足的後勤保障。
同時,唐玄宗在全國提倡節儉,反對奢靡。
在皇帝以及權臣勵精圖治之後,終於迎來了唐王朝,也是封建王朝最鼎盛的——開元之治。
也唯有這樣的時代,詩詞歌賦舞蹈雕塑壁畫等高端藝術,才能被普通人津津樂道,反複玩味。
可是超脫空靈的藝術追求似乎隻應該屬於少數人。
雖然總要有人仰望星空,那也不能全民都去舉杯對月。】
(李隆基可惜了,開元盛世啊,封建王朝的巔峰,本來他可以憑著這個成為千古一帝的)
(我都懷疑他後期是不是被穿越了)
(或許前期被人穿了呢)
(李隆基,多好一個人,可惜死太晚了)
(成也玄宗,敗也玄宗)
(興衰兩世主,悲歡兩世人)
(果然,人不能太膨脹)
…………
李世民臉色扭曲。
這不是挺好的嘛。科舉,兵役,農業,文化,你不是挺會當皇帝的嗎!
李世民都想冷笑了,他也想著李隆基早點死呢,流芳千古的機會都把握不住。
看後人說的,要成為千古一帝,你甚至不用多做什麽,時機一到給朕立馬去自殺。
可惡啊,若能聯係到天幕就好了,最好把朕送去開元年間,朕親手掐死他!
他深吸一口氣,膨脹,是盛世之景迷惑了李隆基的眼睛,導致他膨脹了嗎。
這也提醒了他,不可太過自滿,所以說,李隆基,你的諫官呢?!
都是擺設嗎?!
李世民憂心忡忡,他肯聽諫言,不代表之後的皇帝也聽的進去。
或許他得和高明好好聊聊,高明他是放心的,高明一向懂事順從,就是擔心後麵的子孫啊。
……
【李隆基在自己的執政中期,麵對如此繁榮文藝的長安城,對權力逐漸失去興趣,政務不再細心打理,潛心鑽研聲樂歌舞。
在他見到自己兒子的妻子楊玉環之後,徹底放飛自我,不理朝政。
以女人為中心的生活當然逐漸奢侈,權臣效仿,開元之初的節儉之風蕩然無存。
不過國庫還算充裕,國家尚可維持。】
(還有人歌頌李隆基和楊玉環,我簡直不能理解)
(楊貴妃原本是壽王的老婆,正妻啊,後來被唐玄宗看上收入了後宮)
(到底是誰才會覺得一個青蔥少女會喜歡一個五六十歲的老頭子[微笑])
(代入一下楊貴妃,我真的會發瘋[尬笑]自己夫妻美滿,突然有一要我嫁給自己公公當小妾,真是嘔都是嘔死了)
(他兒子也很嘔吧,隻是老子是皇帝不能說什麽)
(李隆基可是因為寵妃殺了自己三個兒子的狠人)
………
天幕之下,一片嘩然。
什麽?!皇帝強搶自己兒媳婦?!還殺害親子?!
這也太勁爆了。
百姓們議論紛紛,這可是帝王家的八卦呀,比其他人家的八卦有衝擊多了。
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下子跌落神壇,沒想到天子竟然能做出這種醜事。
嬴政之前還在歎息,這李隆基是中邪了嗎前後期差距這樣大,看他前期政事處理的也不錯啊。
猛的聽到還有這麽離譜的皇帝,他有些不可置信。
什麽,是他耳朵出問題了嗎???
簡直是荒謬!
這對一個醉心於政事連皇後都沒立的皇帝來說,他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麽皇帝和兒媳還能被歌頌。
……
劉徹剛入口的美酒又噴出來,他咳嗽兩聲,嗬出聲,這李隆基,玩的還挺花。
那個時候的文官們呢,唾沫沒把他淹死啊。
不過也是,有實權的皇帝想做的事,沒有人能阻攔,或許還得為他遮掩呢。
劉徹現在算是有些想明白了,遮掩又如何,還不是流傳後世。
平白還被後人杜撰。
看看那些離譜的野史。
還不如大大方方的,隻要政事上清醒,不傷及江山社稷,後人反而會替你說話。
但某些臣子可不這樣想,這些人表情一個比一個精彩。
特別是衛青,一向平靜的表情難得出現一絲裂縫,劉徹都被逗笑了。
……
宋哲宗趙煦也不免歎息,唐玄宗真是兒子多不心疼,三個兒子啊,說殺就殺,一點也不帶猶豫。哪像他,天天為了繼承人頭痛。
他隻能盡量在死之前布置好一切,最好死的時候能把太後和端王一起帶下去。
……
開元時,本來對動亂就非常敏感的百姓們一片沸騰。
誰被告知下一秒是地獄都不能不驚慌,特別他們還處在所謂的王朝巔峰,盛世之中。
之前那個吃人的將領已經讓他們很慌張了,哪怕知道是迫不得已,還是會有些害怕。
竟然都被逼到這樣的地步了啊。
這也讓百姓們對於大明宮裏的皇帝有了怨辭。
本來他們日子還算可以,平常百姓隻要日子過得去,哪會管上麵坐著的是誰,隻要皇帝不搞什麽幺蛾子,天家的事與他們那麽遙遠。
之前他們挺滿意這個皇帝的,沒想到後麵竟昏庸到這種地步,還殺了三個兒子,強搶兒媳啊!
真是為老不尊!
議論聲音越來越大,朝廷也有些難辦。
李隆基手都在顫抖,他把殿內所有能砸的東西都砸了,不準任何人留在殿內,天幕這樣,他日後如何見人。
竟敢妄議天子,該死,全部都該死!
……
李世民,他氣到感覺自己哮喘發作了。
這簡直是天大的醜聞!!!
這個李隆基,可真是好樣的,連兒子都欺負,嗬。
身為皇帝,世上女子這樣多,偏偏要去肖想兒媳?!
真是好樣的,這對於唐朝各個時空來說,都是天大的醜聞,能讓皇室顏麵掃地的大事。
哪怕知道的人不少,也不會有人如此明目張膽大咧咧的到處宣傳。
但天幕所有人都看到了,哪怕對天幕不甚關心的人,聽到這樣勁爆的消息,也免不了抬頭觀望。
麵對朝臣關心中帶著異樣的眼神,李世民含淚咽下一口血。
……行,這個李隆基就是來克他的,每次一聽到李隆基的消息準沒好事。
……
【就在此時,整個國家乃至全世界遇到了一件決定世界走向的大事,也就是怛羅斯戰役。
強大的唐帝國軍隊,在高句麗大將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率領下,滅掉了車遲國和石國等一眾小國之後。
遇到了同樣處於極盛時期,正在擴張的大食,也就是處於阿巴斯王朝時期的阿拉伯帝國。
它擊敗東羅馬帝國,滅掉薩珊波斯帝國之後,版圖與唐接觸。
阿拉伯軍隊幾次襲擾唐軍失敗之後,高仙芝決定主動出擊。
可是孤軍深入的3萬唐軍,遇到了15萬阿拉伯軍隊的圍剿。
加上唐軍內部附屬國軍隊臨陣倒戈,唐軍幾乎被盡數剿滅。
隨後,雙方在前前後後你來往的襲擾中,認識到了彼此的實力,即進攻不成,防禦尚可。
所以兩國放下兵刃,建立了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
雖然從整個曆史角度來看,這隻是一次規模不大的邊境衝突。
但自此,中、國停止了向西的征伐。
武力擴張並用文化統治的大中-國化進程結束。
因為意識到兩個大國的存在,西亞中東各國開始從心理上不再一味依附大唐。
雖然後來有蒙古的擴張,但卻沒有多少中華文化的滲入。
對世界而言,那更像是一次突如其來的重裝係統。
要說有什麽積極意義,可以說歐亞大陸的舊勢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蒙古鐵騎掃除,給本土的新勢力新思想留出了生長空間。】
(阿拉伯帝國當時橫跨歐亞非三大陸)
(當有兩個強權時,小國就可以橫跳了)
(我們是遠程交戰,補給跟不上)
(換個角度,阿拉伯的東進也結束了)
(高仙芝盡力了)
(唐和阿拉伯帝國打了7次就輸了1次,還是阿拉伯慘勝)
(戰前高仙芝帶數萬大軍翻過帕米爾高原,你說嚇不嚇人)
(有什麽用呢,安史之亂,一切都結束了)
(假設恒羅斯之戰後,玄宗把安祿山扔西域去[狗頭])
(我感覺要不是安史之亂高仙芝還想打回去)
(高仙芝封常清殺出重圍回去就整備兵馬準備回去找場子,結果安史之亂連人帶兵調回長安了)
(安西都護府準備找場子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安西軍內調,從此西域斷絕近千年)
……
李世民皺眉,之前天幕屢次提及大食,不過吐蕃如今才是唐的心腹之患,他便先派使者出去探一探究竟。
使者傳遞消息也需要時間,事有輕重緩急,天幕出現後,政務日益增多,李世民也無法事事關心。
沒想到這阿拉伯帝國竟變得這般強大,橫跨歐亞非?
不過大唐也不遑多讓,並不弱於下風。
要不是安史之亂……李世民拳頭硬了。
哪怕王朝興亡在所難免,他也不想大唐亡的太難看。
後人都說了,這不隻是唐朝的轉折點,甚至是曆史的轉折點,華夏的心態和地位都有了變化。
後世這種觀點實在讓李世民心中難安。
想想五胡亂華,中原內亂,周圍必定會趁機搗亂,這些都還是王朝末年的景象。
可大唐,為何在盛世還能掀起這樣大的動蕩。
歸根結底,除了李隆基,是不是還有其他錯漏?
是哪些政策不妥當了嗎?
藩鎮權力過大,李世民時期還沒有節度使這個官職。
他的府兵製原則是不兼統,不久任。
將軍領兵打仗回朝廷,士兵打完仗解甲歸田。
節度使是李治武則天時期才出現的。
但李世民對於這個製度也能理解,疆域太大,又不似後世發達,若不設節度使,對於邊緣地帶又該如何管轄。
或許後麵的皇帝不懂製衡,權力給的太過了?
還是丟失了民心?
李世民已經在命官員努力安撫河北地帶的民心了,但僅僅這樣就夠了嗎?
李世民是個肯聽勸的人,哪怕勸諫說的難聽,他再不爽也會忍著聽一聽,特別是這樣的國之大事。
雖然有叛軍,但也有心向大唐之人。天幕已經提到過很多忠臣良將了,每每想起他們的堅守和結局,李世民都難掩心酸。
這樣對比下,顯得大唐太不是個東西了。
到底是怎麽一步步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看到這個高仙芝封常青,他心中升起一絲希冀。
這也是大唐的良將,後人對他們還算維護,這兩人總能得到善終了吧!
那句忠臣總是不得善終實在是刺的他寢食難安,全天下都在看著呢,再這樣下去他如何麵對朝臣和百姓。
……
明,朱棣看著天幕上的阿拉伯帝國,若有所思。
他周圍全是翻閱典籍的官員,一旦他想看什麽內容,周圍人就會遞上相關史書。
的這個戰役是唐與阿拉伯的第六次交戰,2萬唐軍轄1萬番兵翻雪山過草地千裏奔襲,境外作戰。
在怛羅斯與20萬大食軍隊大戰五日,不分勝負。
之後1萬番兵忽然臨陣叛變,導致戰敗,此戰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不過大食軍隊也不樂觀。戰死7萬,損傷近10萬,失去追擊戰鬥力。
戰後,唐朝的邊境線並沒有太大變化,直到安史之亂發生,大唐陷於內亂,抽兵出中亞,唐在蔥嶺以西的軍事存在才從此結束。
不過蔥嶺以東的數千安西四鎮唐軍,孤軍堅守了西域四十年。
看到這些,朱棣也不免動容,他是在馬背上打打殺殺過來的,對於武將很有共情之感。
他看著侍衛遞上來的史書,想到安史之亂與這些將領的結局,搖頭歎氣。
接著,又聽到的“武力擴張並用文化統治的大中-國化進程結束”。
他的歎息卡在喉嚨裏,發不出來了。
為何結束了,元宋他可以理解,難道大明做不到這樣嗎。
我泱泱大明,竟比不過漢唐?
朱棣想起之前天幕提到的世界兩級。
漢與羅馬,唐與大食,明與奧斯曼。
其他地區也在發展,若是止步不前,就會被丟在身後。
這個奧斯曼如今發展到什麽地步了,為何大明一朝,始終達不到唐朝的巔峰?
是對外政策還是對內政策的失誤嗎。
朱棣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