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安史之亂(下)
字數:12545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 !
第97章 安史之亂(下)
【節度使,意為節製,調度。
是唐朝為了維持對外用兵或者鎮守邊關而設置的官職。起初隻掌管邊境軍事事務。
可是到了開元末期,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土地兼並現象逐漸嚴重,也就是地主階級通過各種手段將百姓的土地占為己有。
尤其是災年,以錢糧換地,使得很多人口喪失土地成為流民。
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中央,為了解決流民問題,將府兵製改為募兵製,雇傭流民大量從軍成為職業軍人。
同時期,遊牧民族騎兵數量質量得以加強,國家正好也需要可以長期駐守邊關的快速反應部隊。
可是軍隊的開銷也隨之增加,中央供給不足,於是開始讓軍隊自己在邊境屯田耕作。
這一事務的具體管控權力當然落到了節度使身上。
逐漸的,節度使掌管了所轄軍區的軍事、行政、民政、財政以及生產和稅收。
在轄區內吸收流民,補充兵員也由節度使管理。
這樣一來,隨著節度使的權力增大,在其管轄範圍內的士兵就容易出現“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現象。】
(羅馬:這個我熟)
(土地兼並啊,封建王朝後世都會出現的問題)
(曆史周期律)
(好家夥,這是軍閥的節奏啊)
……
各時空的朝堂皆麵色嚴重。
這場動亂,竟還與土地兼並有關嗎。
古代的工商業不夠發達,土地就成了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和生產保障,當時即便是官員的工資也是拿糧食來結算的。
朝廷如果想要籌建大事,比如戰爭、災害等,首先考慮的是國庫的糧食是否足夠,有糧食才有銀子,而有銀子卻未必有糧食。
作為一個農耕大國,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朝發展初期,有糧食百姓才安心。那時候人少地多,人們剛從動亂中緩過神,朝廷也還算英明,使得百姓能夠休養生息。
但王朝逐漸穩定,經過幾代的發展和財富的堆積,生活水平逐漸上升,階級鴻溝愈發明顯。
人口增加,人多地少,一些農民失去土地,被地主階級兼並。
矛盾出現,等到掠奪愈發嚴重,沒有田地成為流民的人在聚集在一起後,就會對王朝造成威脅,這就離末年不遠了。
這個道理朝臣們懂嗎?
當然懂。
甚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想了不少辦法。
比如均田製,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攤丁入畝製度等。
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壓力,但卻無法根治土地兼並問題。
畢竟朝臣們是得益者,階級的對立使得一些問題根本無法深耕。
那後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各個時空的朝臣們心中忐忑,難道就真的逃不過這個魔咒了嗎……
的淺顯,連一些武將都明白了其中的問題。那又能怎麽辦呢,天高皇帝遠,若事事都要中央來,傳遞信息都要耗費不少時間。
對於邊境地帶的將士們,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東西。
……
漢,董仲舒眉頭緊鎖,的問題,他也曾思考過。
他曾說過:“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倡導抑製兼並。
但劉徹當時忙於征戰,沒時間將這個問題擺上議事日程。
這件事不能不重視,流民越多,朝廷的壓力就會越大,社會動亂,是影響社稷的大事!
他此時不在宮中,劉徹隻招了幾個近臣入宮共賞天幕,沒想到這次天幕還來了點幹貨。
雖然並沒有過於深入,這也是後人根據曆史循環總結出的經驗,哪怕一毫也能令他們感悟頗多。
董仲舒立刻整衣斂容往未央宮去。
……
唐,李世民苦笑。
原來還有這一層原因。
才第七個皇帝,兼並就這般嚴重了嗎。
這時的大唐將府兵製與均田製結合在一起,既減輕了政府財政方麵的負擔,又耕戰結合,藏兵於民。
怎麽到了李隆基那,變化這辦法,土地兼並啊,李世民皺眉,除了均田製,還有更好的辦法能抑製嗎。
“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果然,節度使的權力已經不受控製了。
……
【怛羅斯戰役之後,隨著中央軍事戰略的調整,對外用兵的需求減少,各鎮節度使的注意力,也必然從國外轉向國內。
因為在唐朝有不少邊關將領回到中央,成為朝廷重臣甚至宰相的先例,中央官員與邊關各鎮出現對立之勢。
可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隆基因為個人問題荒廢朝政,沒有起到調節作用,同時也導致了中央貪腐嚴重。
一代賢相張九齡被李林甫代替,在皇帝不理事物之時,幾乎獨攬朝政。
雖然他也解決了部分財政問題,可其鞏固權力阻塞迫害賢良的手段,卻無所不用其極。
科舉製度逐漸形同虛設,任人唯親的現象在朝堂以及地方成為普遍現象,最致命的後果就是,中央軍隊腐化,庸才流入。
缺乏管理,缺乏訓練,中央的實力逐漸削弱,而地方節度使卻在日益壯大。
安祿山,本是一個打了敗仗被押解回中央準備問罪的胡人兵馬使,可是他通過賄賂官員洗脫罪責,同時因表演胡旋舞得到唐玄宗的注意,很快平步青雲。
李林甫考慮胡人不能做宰相,於是投玄宗所好,推舉安祿山為東北三鎮節度使。
一來,減弱節度使對其相權的威脅;二來,安祿山可以成為其強勁黨羽。
這三鎮的節度使足足有15萬人,力量已經蓋過中央,而皇帝貴妃還在與安祿山嬉戲共舞,沒有絲毫忌憚。
李林甫病死後,原本市井地痞出身的楊國忠,因為是楊玉環的族兄,同時也因為十分會“做人”,所以成為新的宰相。
楊國忠與是李林甫政敵,安祿山做為李林甫的黨羽,自然與楊國忠交惡。
雙方持續且轟動朝堂的黨爭,皇帝卻任其發展,視而不見。
而楊國忠霍亂朝綱阻塞中間的本領,與李林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身能力有限,就會嫉賢妒能,使得中央更加腐朽。
不懂兵法又好大奇功,對南方幾度用兵,兩次使軍隊走入瘴氣之地,戰事失敗,導致唐軍折損數萬,也讓南方s數民族與唐交惡。
安祿山在看到自己的權利,甚至個人安危竟遭威脅,同時也認識到中央實力不濟之時,終於下定決心發動兵變。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北京)起兵。
其數下部騎精銳煙塵千裏。
安祿山在東北方勢力龐大,騎兵沒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就占領了河北。
隨後兵鋒直指東都洛陽。
等到12月22日,唐玄宗李隆基才相信安祿山確實率兵造反,命兒子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帥東征安祿山保衛洛陽。
由於唐朝的軍隊還在邊關,不能及時趕回,高仙芝封常青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都是些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
此時也沒有時間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所以安祿山雖然遇到大軍阻礙,但很快將其擊潰。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叛軍就攻入洛陽,殺守將和禦史中丞,並自立稱帝,國號大燕。】
(內無法家拂士,外無強敵外患者,國恒亡)
(杜甫也是受害人,因為李林甫的嫉妒不能出頭)
(地雷:安祿山,埋雷:李林甫,踩雷:楊國忠)
(張九齡勸過玄宗把安祿山殺了,李隆基不聽)
(亞洲舞王安祿山)
(李隆基可能是想將相製衡,可惜玩脫了)
(北京打過來的?朱棣直呼內行)
(天寶胡兵陷兩京,安西北庭無漢營)
……
朱棣突然被點名,他愣了一下,隨即有些生氣。
怎麽回事,簡直胡鬧。他靖難可是正義行為,怎麽能與安祿山這種人混為一談!
……
貞觀時空,李世民從天幕開始講朝堂的腐敗起,就一直在冷笑。
科舉製度逐漸形同虛設,任人唯親,不懂兵法又好大奇功,黨爭……這些話每個字都在他的雷點上蹦迪,他青筋暴起,想發泄又不知找誰發泄。
洛陽竟然被攻陷了!
看後人說的,兩京,那長安是不是也沒守住?
李世民狠狠閉眼,對後麵的情況隱隱約約有了預感……
【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撤出洛陽之後,在潼關再次集結,邊關兵力部分調回。
他們在潼關采取堅守不出的策略。
潼關易守難攻,在此堅守並等待邊關節度使調回大軍本是正確戰略。
可是朝廷的腐朽讓庸才文官視武將立功為洪水猛獸。
加之高仙芝等人也非漢將,胡將安祿山的反叛,使玄宗對外將產生忌憚,這也就成了官宦誣陷武將的有利借口。
隨後封常清高仙芝以勾結叛軍避戰不出的罪名處斬。
新將領是已經年邁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
不過他身為大將,身諳兵法,依然正確判斷了戰爭形勢。上任之後立刻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
安祿山大軍幾度強攻均被挫敗。
而此時朔方節度使郭子義,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同為叛將的史思明,一度連續得手,進展十分順利。
此時哥舒翰認為,隻需要繼續堅守,叛軍勞思遠征急於速勝,在占領區不得民心,且在後方失利的情況下便會自潰。
可是大唐的失敗恰恰也來自其後方。
宰相楊國忠懷疑哥舒翰在謀己怯戰。
同時安祿山派出老弱病殘,於唐軍陣前襲擾,讓皇帝以及楊國忠認為叛軍已經大勢已去。
人總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於是逼迫哥舒翰出關剿滅叛軍。
百般勸解無果,哥舒翰無奈含淚出擊。
安祿山佯裝退敗誘敵深入,在靈寶山的山道上設伏,二十萬守軍覆滅。
主將哥舒翰也被下屬綁赴敵營。
這次出擊失敗,也讓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戰果功虧一簣。
此時,長安城已經門戶大開。
安祿山的精銳鐵騎開始全速衝擊,李隆基和楊國忠在得知消息後驚愕不已。
冷靜之後,向長安城放言,要禦駕親征。
接著,在陳玄禮的禁軍集結完畢之後,公元756年6月12日黎明時分,李隆基逃出長安向蜀地而去。
4天後,安祿山占領長安,衝進大明宮,破壞宮殿,搶奪財物,將能找到的皇室成員盡數屠殺。
……
後來,睢陽之戰張巡牽製了安慶緒幾十萬大兵,郭子儀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唐朝天下因此保全。】
(文官有宋朝那味了)
(宋:這個我熟)
(明末也是這樣)
(傳統藝能了)
(那些將領可惜了)
(敵在長安城)
(微操大師李隆基)
(武將太難了吧)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禦駕親征》)
(《西狩》)
(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
網友a:想起來以前聽過的一句話——帝國的規模越龐大就越不穩定。
交通和通信的科技力量決定了你能掌控的國土的上限。
問題一個國家是難以停止往外擴張的,就像一個發動機,如果不停地運轉還尚可,如果被驅動件卡住了……那電力就不再轉化成動能而是變成熱能成為這個發動機的內部之禍了……
回複
(簡單點說,廣闊的領土帶來了管理上的困難,卻也帶來了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容錯率)
(工業化時代和農業時代的領土實控管理水平完全不一樣。
千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對於農業帝國是極限,但對於工業國灑灑水而已,一個高鐵就能解決國家很多問題[呆])
網友b:曆史的光鮮從來都不屬於普通人
回複
(其實我覺得曆史周期律是人性惡與貪婪的周期性爆發)
(曆史的規律總是起作用。
當你覺得已經是盛世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盛極而衰……自我膨脹是可怕的。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啊!)
(所有曆史遠看是波瀾壯闊和刻骨銘心的,但近距離看都是百姓的血淚)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以秦代唐是吧[狗頭])
網友c:安史之亂能打八年,高層的微操貢獻了七年四個月。
要是朝廷不管交給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等人也就八個月搞定,不至於對唐朝影響那麽大。
回複
(能擊敗唐軍的隻有唐皇[ok])
(把整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寄托在一個人身上是最愚蠢的。
是凡人就會出錯,這個人犯錯那可是要無數人一起承擔後果的。)
……
不止唐,各個時空的朝廷皆沉默了。
看看後人舉的例子,一個安史之亂,又扯上宋朝又扯上明末,說明後人說的沒錯,一個王朝的崩潰,很大程度上是由內在的腐化引起的。
土地矛盾,文武對立,朝廷腐敗,黨爭,天子的放任……
這一連串的導火索,使得這場戰爭這樣慘烈,鬧到不可開交的局麵。
天幕這樣尖銳地把現實血淋淋撥開,讓身處其中的古人們不寒而栗。
是這樣啊,就是這樣。
但如何能破局呢。
這一個連著一個的因果,牽一發而動全身,隨著時間的推進,聯係愈發緊密,想要解開何等困難。
最可怕的一點,就是天子。
這一切最最關鍵的,就是李隆基的不作為。
朝廷的風向是跟著皇帝轉的,皇帝腦子糊塗了,奸佞之臣自然而然地圍上來,皇帝的放任使得矛盾激化,更加把王朝拖入深淵。
……
李世民頭昏腦脹,堂堂天策上將,此時卻連站也站不穩了,隻能勉強扶著案幾支撐。
這一條條評論像刀子一刀刀割在他心上,把他和他的大唐割的支離破碎。
敵在長安城,可不是,當時的朝廷就是大唐最大的敵人!
李隆基,這個王八蛋竟然還敢逃跑?!
李世民聽到安祿山占領長安,聽到皇室成員被屠殺,心都要涼透了。
甚至他都覺得上天還算眷顧大唐的,這種情況下,唐竟然還沒亡,竟然還活了一百多年!
這靠的都是那些浴血奮戰,對大唐不離不棄的的將士們啊。
程咬金等武將氣的不行,聽著唐玄宗的一堆操作,要不是顧及陛下,都要開罵了。
武將打了這麽多仗,能不知道什麽時候進攻什麽時候防守嗎,非得多嘴!
房玄齡杜如晦皆歎氣,鬧到這種局麵也是他們沒想到的。他們憂心忡忡地看著李世民,生怕他把自己氣死。
現在不是消極的時候,此刻還是貞觀年間,天幕提到的問題還有時間探尋解決之法。
李世民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天幕今天所言都記下了吧,你們每人都寫一份奏議,再來一一商榷。”
朝臣們隻能苦著臉應下。
記下,當然記下了,印象深刻,一輩子都忘不了。
要寫也肯定是能寫出來,他們簡直有太多話想說了……問題是,想說的東西不好寫啊!
這每一條都那樣驚心動魄,誰敢多說啊!
哦,魏征看起來好像就蠢蠢欲動,準備大幹一場。
……
宋,趙匡胤甚至有些免疫了。
啊,宋朝今天又被罵了啊,習慣了。
天幕什麽時候講其他朝代不罵大宋一句趙匡胤可能還覺得稀奇。
安史之亂他再知道不過了,竟然大宋也有這種事發生,怎麽就不知道吸取前朝教訓呢!
問題都點出來了,隻要找辦法防止就是。
至於文官,趙匡胤想著,看來也不能太重文人,這文武之間的平衡的把握,實在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
明,要看朱元璋又雙叒叕要發火,朱標及時勸道:“看來這些確實是王朝末年都免不了的問題,或許每個朝代都得經曆一回,我們有幸能提前預知,已經是極大的幸運了。”
朱元璋仍有些不是滋味。
土地多重要,農民出身的他再知道不過了。
地主和官僚的勾結他有多痛恨,若不是活不下去,誰會想著起義,想著造反。
一想到大明也會亡於土地兼並,朝廷也會腐敗,他就感到些許諷刺。
可又能諷刺誰呢?
諷刺他朱元璋,諷刺朱家的朝廷,還是諷刺大明?
一個安史之亂就引出不少東西來了。
朱元璋難得有些茫然了。
到底要如何做,大明才能更好呢,天幕又能否為他指點迷津……
秦,嬴政也不太好受。
他覺得自己隱隱約約觸及到一絲秦亡的原因了。
胡亥看起來就不是明君的料子,皇帝的行為,是能影響到全天下的。
更何況如今的大秦並不太平。
他若突然離世,胡亥明顯掌控不了局勢。
嬴政歎了一口氣,找到問題總比渾然不知來的好,隻希望天幕能多提點一下大秦。
……
不過,“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是怎麽回事?
朕如何紛奢了???
……
漢,劉徹若有所思。
這期天幕真值。講的是別的朝代的動亂,不會引起黔首恐慌,又能給大漢帶來一些啟示。
他要忙的事太多了,當然也有許多事務暫時無法顧及。
天幕倒是幫他劃重點了。
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當然是人才,隻要有用的人越來越多,集思廣益,總能找出辦法。
若朝廷隻有那些官宦子弟,自然如一潭死水。
這也證明了察舉製有多重要啊。
朕好缺人才,到底哪裏有人才,快快出現在朕眼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