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記仇
字數:7400 加入書籤
第146章 記仇
【刻進骨子裏的記仇#
對勝利輕描淡寫,對戰敗大書特書#
為啥華夏幾千年,曆史上喜歡記錄敗仗,而且輸得越慘就記得越清楚,恨不得拍成科教片反複觀看。
很多研究我國曆史的外國人,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麽中國對於敗仗記錄的這麽詳細?
在外國人看來,他們所記載的曆史一般都會對勝利大寫特寫,擊潰對方五百人就可以寫成史詩級戰爭。
比如十字軍的東征,哪怕是侵略的一方,還各種屠殺,但他們隻要是贏了,那都會大書特書。
哪怕目的不正當,隻要是勝利了,就會瘋狂的記錄,生怕大家不知道自己有多英勇,作戰士兵還未結束戰鬥,本國都在拍電影了。
與外國相比,反觀我國曆史,勝利記錄幾乎都是輕描淡寫。
秦朝一統天下,書同文車同軌,寥寥幾語結束。
到了漢朝,漢武帝時的霍去病帶著800人深入漠北,殲滅對方上萬人,整個匈奴的高層被屠戮的七七八八,課本中就記載了冠軍侯和封狼居胥,多的沒有了。
漢武帝時期漢朝疆域達擴大,可史官們對於勝利也隻不過是寥寥幾句,反而對於劉徹的好大喜功做出了非常多的批評。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幾乎掃蕩了整個東亞地區,成為了當時的東亞警察,但也不過是天策上將,天可汗。人們反而是對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津津樂道。
……
與之相比,我國曆史對待失敗,那是一個大書特書,恨不得寫滿整本。
其實,說這是曆史倒不如說是記賬。
畢竟“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在古代,遊牧民族對於中原不斷的侵擾,每次南下時都會搶劫糧食,並且隨意屠戮當時的百姓。
中原對此進行反擊,贏了也就贏了,最多也就是記載殺敵數量。
若是輸了,那必定會詳細記載,還會留空方便以後添加敗績後的其他事件。
比如,某位將軍帶了多少士兵出去,對方多少人,在哪兒打,怎麽輸的,輸了之後被俘多少人,戰場損失多少人,被蓄意屠殺的人,輸了之後當地的百姓出現了什麽樣的慘狀……
甚至於會讓人覺得,我們從來都是溫和無辜,可憐可愛,容易被欺負的一方。
但要知道,在古代,我們可是占據了整個東亞地區最好的一塊地盤。
這絕不會是他人的拱手相讓,隻能來自於我們的強悍到爆棚的戰鬥力。】
蘇粒被這個形容逗笑了。這麽一說,怎麽有點黑蓮花白切黑的感覺,原來我們是芝麻餡的呀~
評論區
網友a:近代史快把每一天發生的事都寫出來了[暗中觀察]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精確得不行。
回複
初一一年學了五千年,初二一年沒學完兩百年)
初一可不止五千年,從元謀人北京人開始寫的[捂臉])
記得初中學曆史,中國曆史有兩本,一本60頁,近代史獨占一本106頁。世界曆史一本40頁。)
大學有一門公共必修課“中國近代史”)
贏了沒事,輸了: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原因還分根本原因、間接原因)
戰敗條例,賠款金額,逐字逐句,清清楚楚)
不管啥曆史考試,1840年1949年這段曆史都占比最大,越是屈辱,越是考點)
網友b:你看劉邦,當皇帝後打了那麽多勝仗,從沒掛在嘴邊。結果匈奴白登之圍,到死都在念叨著讓子孫後代幫他報仇[笑哭]
回複
樓蘭殺了漢使者,沒多久滅國了,還被眾多詩人寫詩罵了幾百年[宕機])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漢朝記仇到宋朝[看]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不斬樓蘭心不平。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樓蘭,好聽,順口,押韻,典型,知名度高[看])
樓蘭:老子當初為什麽取這個名字)
樓蘭背刺了漢一次,幾千年來,曆朝曆代都要斬它[捂臉])
能被寫詩罵算有點實力了,好多小國家名字都沒留下[看])
網友c:上學時隻說李世民“天可汗”的稱號,沒有展開說,讓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和周邊民族友好相處得來的[不失禮貌的微笑]
回複
啊,難道不是嗎[無辜])
唐朝確實和周邊和睦相處啊[狗頭])
唐朝曾攻入拉薩,焚燒了吐蕃宮殿,唐代史官壓根沒記載,這件事是吐蕃記錄的[微笑])
網友d:咱們講的就是一個師出有名,敗仗不得講仔細點,讓後世子孫鯊人不用愧疚。
——————
啊這……
各時空的史官們更是覺得委屈。
後人不要瞎說啊,他們哪裏沒記錄勝仗了!!!
那些重要戰役的分析記錄也沒比敗仗少呀。但華夏曆史淵遠,若什麽都要記上一筆,當成日記一樣,那不是沒完沒了,當然要選重點來寫呀!
翻一翻史書,華夏幾千年來,多少精彩紛呈,絕處逢生的漂亮戰役,這對後世又何嚐不是一種鼓舞。
隻不過,相比於勝利,失敗更該謹記,隻有銘記那些屈辱,才更有前進的動力。
知恥而後勇,史官們覺得,敗仗更該詳記才是。
或許,這就是後世課本中,對於那所謂的近代如此多筆墨的原因。
……
一些人聽著天幕這樣說,嗬嗬一笑。這麽一說,好像確實如此啊,看看天幕的視頻就可見一斑了。
什麽靖康恥土木堡,被念了多少年,到後世了當時的皇帝還逃不過挨罵的命運呢!
哪怕報仇了還時不時拿出來念叨警戒,甚至那樓蘭……
一些文人露出了不失禮貌的微笑。
《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一百裏。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樓蘭後來改名為鄯善國,遷都扡泥城,向漢稱臣,其原都城樓蘭城則被漢軍控製。
《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
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有著整齊的街道,市場熱鬧,雄偉的佛寺、寶塔。
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直至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從曆史的書籍上消失。
漢初,管理西域諸國的匈奴官職叫“僮仆都尉”,當時的匈奴將西域各國當仆人來對待,地位極其低下。
建元三年,劉徹準備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派使者張騫遍訪西域三十六國,尤其是想同位於中亞的大月氏結成聯盟,欲東西夾擊匈奴。
由於當時西域被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白龍堆沙漠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而樓蘭就位於前往兩條通道的樞紐之地,因此,樓蘭既是亞歐文明的交匯之地,更成為漢朝與匈奴人必爭之戰略要地。
匈奴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漢與西域的關係逐漸加深,常常與漢使者、商隊發生摩擦。
元封二年,樓蘭和姑師在匈奴王的授意下,派出部隊截殺了漢使團,切斷了“絲綢之路”。
劉徹知道後,怒不可遏。
元封三年,他派趙破奴率數萬精兵進入西域。
當時號稱西域最強國的樓蘭,被趙破奴的七百輕騎擊敗,樓蘭王也成為階下囚,緊接著,姑師國也被漢征服。
但是樓蘭與大漢畢竟離得遠,匈奴更近,這兩個龐然大物,樓蘭誰也惹不起,隻得兩頭討好。
征和元年,樓蘭王去世,本來在漢為質子的尉屠耆可任樓蘭王之位,但因為其在漢為質子期間,多次橫行不法,劉徹對這個人實施了“宮刑”。
身有殘缺的尉屠耆自然不能擔當樓蘭王之位,結果在匈奴為質子的安歸回樓蘭當了國王。
安歸繼任樓蘭國王之後,按照匈奴王的指示疏遠漢朝,截殺漢使,逐漸引起漢室不滿。
昭帝元鳳四年,傅介子與幾名刺客來到樓蘭,以漢帝向樓蘭國王賜金幣為由,要見安歸。
傅介子在宴會上直接將樓蘭王的頭顱砍下,並宣布——尉屠耆為新的樓蘭王。
……漢使,名不虛傳!
安歸的首級送往長安,高懸在未央宮北門,以震懾過往的外國使節。
尉屠耆則被漢大張旗鼓的送往西域,並將一位宮女賜給他做了王後。
為了與被殺的樓蘭王劃清界限,尉屠耆向漢上書,將樓蘭改名為鄯善國,他同時向漢申請派兵在伊頓城屯田。
第二年又將都城遷往扡泥城,再到後來,漢在鄯善國設置了屯田都尉,而鄯善國國都幹脆搬到了漢軍駐紮的伊頓城。
……
再再後來,樓蘭古國早已不存於世,隻在零星的史料中出現。
法顯西行途徑樓蘭,那裏已經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疑,惟以死人枯骨為標誌耳。”
就樓蘭這事跡,如此典型的例子,怎麽能不多拿出來用用呢!
各時空文人理直氣壯。
漢是中原文化的形成時期,人們建立起了家國同構的思想。
樓蘭向漢稱臣,漢則派軍隊在此駐紮保護樓蘭。
因此,樓蘭從另一個層麵來看,也正是漢的故地。
在後世文人詩詞中頻繁出現,也是一種情感寄托。雖然樓蘭早已覆滅,但那些英勇善戰的漢代將領,一直保留在人們的心間。
這也被許許多多的文人雅士賦予為家國情懷的寄托。
……
劉徹有些怨念。
什麽叫對他的好大喜功做出了很多批評,朕哪裏好大喜功了!朕現在英明神武的很!
他目光幽幽,盯著不遠處的史官。
史官旁若無人,在新製出來的紙上奮筆疾書,對著天幕唰唰記錄。
這紙張和竹簡書寫的手感完全不同,他正在興頭上,寫的那叫一個行雲流水,筆走龍蛇,至於陛下……哎呀陛下會理解的啦,他可是史官誒!
劉徹:……
怎麽感覺天幕出現後,他的威嚴不如以往了。
劉徹眯了眯眼,這個樓蘭,後來竟敢背刺大漢?
很好,該給世人看看,漢家天子的帝王之威了!
……
李世民也沉默了。
玄武門之變,津津樂道,為什麽要用津津樂道這個詞!
什麽都津津樂道是會害了你們的!
朕這個天可汗不要麵子的嗎。
他如此多事跡,為何偏偏揪著玄武門不放,這不是戳他心口。
況且,大唐確實與周邊和睦相處啊。
……至少,相比於漢代,他們大唐對周圍是很友好的了。
作為當時重要的國際秩序維護中心之一,唐對肩負外交重任的外交使臣有明確的管理製度。
根據不同的出使任務與性質,唐代使臣亦有不同的名稱。《舊唐書》中明確提到的使臣之名稱就有:冊立使、吊祭使、告哀使、告冊立使、宣慰使、安撫使、和親使、會盟使、答賀正使、報聘使、責讓使等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