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國之建製(終)
字數:2735 加入書籤
大華春秋,混在秦末一統天下!
“公子,為何?”漪林有些沒有想通。
趙暄看向了範華,一點頭兒,範華知道這是讓他來解釋。
不僅漪林沒明白,邊上的陳平也沒明白。
這一陣聽過以後,陳平對於這兩位的本事也算是有了些許的了解,他本就是一個聰慧之人,雖然對於商之一道不是很明白,但有些事情是觸類旁通的,但是管財這個事情上他還真是不明白,讓他出個主意這些都沒問題,隻是今天這個主題還真不是他的長處。
範華想了想,開口道“商之一道,主要說明白就是買需賣需。”
趙暄、陳平和漪林點了點頭,這個算是聽明白了。
範華接著道“需者,求也。也就是咱們要把這些個有求的人的東西找到,運過來後賣給他們。
我們要怎麽知道這些人所求呢?
一、必要品像是衣、食、肉等,這些都是每天都要用到的東西,還有手裏使得物品,這些隻要是壞了就得更換,因此這些就是他們的所求之物,但是這些會是很長時間才能夠出貸一批,對於財的聚擾效果並不是很好。
二、非必要品就是非日常所必須的東西,像一些擺件兒呀之類的隻有一些富貴人家才能夠用得上的東西,日常生活可有可無的。
這兩類隻有第一類也就是能夠換個溫飽,兩類齊全就能夠賺到富足。”
漪林這個時候接口道“你還沒說為什麽要將整羊分開了賣的事情呢?”
範華看了一眼他,感覺有些頭痛,這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怎麽還沒明白呢?
陳平這個時候接口道“範先生,我按我的理解來說一下,看看對不對,可否?”
這一下,趙暄也來了興趣,對於陳平他是有很深的厚望的,要是他能夠在財貨方麵也有所了解和長進的話,那可就太好了。
範華很恭敬的道“陳先生可以,請說。”
“之所以要分開賣,主要就是對於所需者的一種挑選難度的下降,且可以讓我們能夠用最快的速度將手中所積之物出清,達到財貨互換的一個效果,畢竟整羊出貨,買家並不一定需要那麽許多,而按不同部位的出清,則會讓買家能夠買到他們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而不會造成不必要的缺位。”
陳平說完看向了趙暄與範華。
“哈哈,子安,沒想到呀,對於財這方麵,你還是真的些天賦。”趙暄哈哈大笑著說道。
漪林這個時候有些鬱悶了,難道自己就隻適合當個畜牧業的頭兒了麽?看來家祖的這些個心得還是沒有完全學明白,回去之後這個事情要跟父親好好的談談了,家族應該盡全力跟著趙暄這個人,看看他手下的這些人,都是什麽級別的。本以為自己與範華應該大差不差的,可……
範華也是沒有想到,這個陳平居然也如此精明,僅僅是一句話,就能夠明白如此之多,看來還真的不能小看天下英傑呀。
趙暄此時開口道“範華之想法確實是好的。那麽,我還想問問你,還有財?”
這其實是一個大多數人都能夠回答上來,確實又不太好回答的一個問題,為什麽呢?
經濟學的概念自古就好,如中國自上古這時就有著大商賈之類的,後期又有南宋時期的經濟高峰存在,明末的徽商與晉商這些大生意家,相對而言,中國的對外貿易自有了絲綢之路後一直以來都是貿易順差的國家,因為絲綢、瓷器之類的中國特有的商品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雖然沒有什麽對外貿易之類的稱乎,但是這些個大商人們可是一直在做著。
經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家能夠快速發展的基礎,政經是不分家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可不是一句空話,沒有堅實的經濟做為基石,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都不可能有長足的發展,你隻能每天都在溫飽線上掙紮著,吃都吃不飽呢,你還想要有什麽發展麽?
故而才會有“倉廩足,而知禮儀”的說法,馬斯洛的五需求論最低層的不就是這些麽?對於中國自古以來的這種論調其實很多,隻不過現實中,西方的帶近工作做的實在是太過於完美,使得本土之學已經完全沒有了土壤,所以重振民族自信心也是國家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範華對於什麽是財這個問題,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隻能看向了趙暄。
趙暄明白,這個問題對於一個還沒有完整經濟理論的秦代來講,還真是有些難為範華了,所以,他開口道“所謂財者,貝所付也。就是說,財其實就是可以用等價的東西與其他人進行交換的一種物品積累,隻有這種積累達到了,可以讓自己生活富足,才會有富餘的東西拿出來進行交換,這就是財。”
範華等人聽後感覺明白了,卻又不是太明白。
趙暄看了看外邊的天色,出言道“好了,就這樣吧。子安,你去跟子房一起給漪林安排在政院的工作,而範華暫時擔任財院的副掌院吧。”
幾個應答後,退了出去。
趙暄想,看來對於一些細致的問題還是得重新進行安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