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佛路漫漫 三
字數:5054 加入書籤
烽火耀中華!
印度漢子帶那僧人帶到正在看地圖的沈日秋麵前。
“施主從何方來?為何動我地盤上的寺廟,你得到了誰的批準。”
沈日秋說“高僧來自何方,你在管理哪些地盤,我修這寺廟請問需要誰的批準。”
“我從來處來,到去處去,天大地大佛最大,你的佛像穿西裝打領帶,我就要管了。”
沈日秋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資金不足,與其刷黃油漆,不如著西裝。”
“佛就是佛,沒錢不準動佛”
“佛渡眾生不講錢”
“不講錢?我等僧人吃什麽喝什麽?那講什麽?”
“講心。”
“講心?佛門弟子三千,你難道要他們餓死不成。”
“佛門弟子數以億計,沒有誰餓死。”
“你?”
“有何指教?”
“你、你、你給我等著。”
那僧人忿然走了。
印度漢子說“我看你有麻煩了。”
“麻煩從來處來,到去處去,你做你的工作,我看我的地圖。管他做甚。”
過了幾天,一個龐大的車隊來了,從裏麵下了許多僧人。也不答話,眾人在寺廟的門口圍坐了下來。
那個來個的僧人大叫,“你給我出來。”
沈日秋一看陣式,有點意思,幾百人。
拿出自己的草蒲團,就坐在門口的下方,麵向眾人。
“你可知罪?”
“何罪。”
“私自己改動佛門,沒有任何人批準。”
“我自己批準,怎麽說沒有人批準。”
“你將像改成這個樣,佛不佛鬼不鬼的,你想惡作劇不成。”
“佛無相,心有相,即是佛。”
“寺廟必擺《嚴華經》、《金剛經》《法華經》,你為何隻刻《心經》,你不懂佛學如何能胡亂布置,寺規何在?”
“佛經三千卷,都是其精華,而唯《心經》一部才是通天之梯。以此布置,如若寺廟布置萬寺一致,剛與《心經》抵觸。”
“胡說《心經》如何比得了《華嚴經》,《華嚴經》博大精深為萬經之首,還說什麽《心經》是什麽通天之梯。”
“除《心經》一部外,其他經典全部是佛祖開悟後所得,無論如何博大精神,那對人們來說都是知識,唯有《心經》是開啟人們參悟的鑰匙,修者參之,如若開悟,即為覺者,三千經典盡得,否則隻能一句一句習得,更多者是一知半解。”
“你可曾說過,佛不講錢?”
“有何不妥?”
“那請問僧人靠什麽生活?”
“我也請問僧人現在靠什麽生活?”
“化齋。”
“佛經三千卷,哪一卷講錢?”
“化齋。不就是錢嗎?現在社會誰不講錢?”
“錯,化齋不是講錢,而是講文。讓人們願意供奉你。”
“那不是一會事?”
“不一會事!願意才是根本,你給了對方什麽交換?”
“我們驅鬼,捉妖,解人病痛,對方自然願意。”
“請問鬼在何方?妖在何處?病痛你們是如何解除的?”
“你難道說我們眾多高僧都是騙子不成。”
“不是我說,而是世人在說,我想請問,為什麽佛教在印度如此衰弱?”
“印度是宗教叢林,他們依靠大量信徒,逼得我們走途無路,我們堅信佛教能重新輝煌起來。”
“那麽就放下你們的身段,從心開始。”
“好大的口氣,你說如何就如何?你這寺廟叫長樂幫?可在佛經中找到出去?佛經為最高聖典,你以江湖幫會為名是想汙辱我佛嗎?”
“眾生在,則佛在,眾生滅,則佛滅,除了印度還有種姓之外,還有少量貴族存在,其餘眾生均在江湖,佛自在江湖。”
“佛以蓮花為台,你為何以鳳凰為台。是不是不通佛門規矩?”
“佛陀坐蓮花台,自然有他的道理,長樂佛坐鳳凰台,更是現實,他以鳳凰台,宣講佛法,你們都沒有注意到嗎?你們就沒有看過他的電視節目,網站閱讀嗎?”
僧人們開始滴沽起來。
一個僧人大喝“他不是佛,你是香港鳳凰電視台的。我知道。他不是僧人。”
“隻有僧人才能成佛?笑話,佛曰三千年後,我之法不再渡人,彌勒降世,渡者以百億計,不用現代傳媒用什麽?鳳凰台的收看者可是以百億計?請問高僧,你能做到嗎?”
“那是他有錢!”
“有錢的人多了去,誰在做?他是有心!他用文化齋。”
僧人一聽眾人啞口無言。
看著那笑容可掬的劉長樂水泥像,無可奈何,隻好逃走。
印度漢子跑過來大笑“天啊,你就這樣把他們趕跑了?”
沈日秋說“這隻是開始,佛是每個人!”
“我也是佛?”
“是的,但也不是?”
“怎麽說你開心是快樂佛,你幫我解工程內容是多聞佛,你在搶劫我後,發現錯了就改,是糾過佛。但你在偷窺時,你是魔,你在綁架時你是魔。”
“可是我改了啊,”
“如果碰到可以輕易得到的錢財?你是否動心?”
“不會了。”
“那就好,如果你將來再次動心,你就知道什麽是魔了?”
“那怎麽樣才能不動心”
“心啊,修練他,你反複拷問自己,如果我動了心,我會如何?如果我不動心,我會如何?”
“如果說我動了心,我會想辦法得手,有花不完的錢,自然高興啊。”
“嗯,然後呢?”
“蓋個大房子,住著多舒服,你說是不是帶勁。”
“然後呢?”
“還然後?然後,我到寶來塢找個女明星當老婆,現的老婆就算了吧,你說是不是讓人眼紅?”
“然後呢?”
“還然後,不管做什麽事,總之會讓自己倍爽。”
“然後呢?”
“我不知道說什麽,總之快樂就行。”
“看你是在是說不下去了,你是否能回想你剛才的話?”
“我說什麽了?”
“你每句話最後的詞,你看是什麽?”
“是什麽?我每句話都不一樣?”
“是嗎?在我看來,每一句話的後麵,你都在表達你的心情,無論你做什麽事,幹什麽事,你最後想得到的是快樂,是高興是嗎?”
那漢子一聽,好象是這麽會事。
“這是怎麽回事?”
“這就是佛性,也就是本我。人類的本我就是一種情緒,目標是讓自己的情緒向快樂方向發展。你再試試如果你沒有得到錢是什麽感覺。”
“那還不痛苦死了,沒錢吃什麽?我還有一家人要養呢?沒搶到錢,也得掙錢是吧,總之要有錢。”
“這也是佛性,先是情緒,失敗會讓人會產生負麵情緒,但緊跟著的是人是私利,也就是說人有私心,有的是正常要求,有的是不正當的要求,有的是可實現的要求,有的是不可實現的要求,私心是一種理智活動,我們稱這為自我。為了實現自我,人們必須麵對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有對方,對方可能是人,或者是一個東西,你將對他產生一種行為,或者說產生一個行動計劃,這也是一種理性行為,比如你剛才想到了家人,你想幫助他們過上高質量的生活,這就是人的別一個側麵,我們稱之為他我,他我有二個方向,一個是幫助對方,一個是破壞對方。這就是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