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太廟獻俘和打算
字數:3883 加入書籤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誇我好聖孫!
“諸位臣工,父王固然有功於大明、有功於社稷,但此事、此功不能獨屬於父王,一同北征的將士以及在背後支持的兵部,都應得到獎賞!”
“同時,前有涼國公征伐東瀛之功,後有父王北征大捷,此等開疆拓土的大勝,自當有慶功大典相賀才行。”
“禮部,此事就交給你們了,切莫讓旁人看了笑話才是!”
朱高煜三言兩語的就把這差事一股腦的甩到禮部頭上了。
而禮部尚書還真就沒其他地方可以甩鍋了,畢竟一切與慶典有關的事情都是他的工作範疇。
但凡他要說把這事兒推出去,嗬嗬,那以後這類事情他就別想著再插手了。
畢竟,權柄這東西,你放棄的時候倒是簡單,可想著拿回來就沒那麽容易了。
殿內的一種朝臣一聽要大操大辦,下意識就要開口阻止。
可話才到嘴邊,眾人忽然就想起剛剛朱高煜所說的那一千萬兩商稅以及庫房裏前段時間剛剛送進去的三億兩銀子了。
算了,眼下大明不缺錢,那就讓那幫子廝殺漢們威風一回吧。
心不甘情不願的文官們,總算在禮部的指導下弄出了一個規模極其宏大的凱旋禮。
禮部這幾天也是忙瘋了,朱高煜手裏有錢那是真敢花啊。
但凡禮部做出來需要花錢的地方,他二話不說就批。
禮部那幫人到最後甚至都有些不知道該怎麽花錢了。
他們的狀態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從沒打過這麽富裕的仗!
好在最終的結果是好的,禮部拿出了僅比禦駕親征凱旋而歸低半格的規製,文武百官出迎三十裏,百姓一路夾道歡呼。
當日朱高煜身著大紅色皇太孫專用袞龍袍,腰間挎著玉帶腳踩一雙粉底官靴,帶著文武百官來到了城外。
太子妃徐妙雲同樣帶著幾個兒子跟在朱高煜身後一起迎接朱棣。
出城相迎可是有流程的,容不得朱高煜父子倆在這裏說什麽閑話。
朱高煜首先得代表朝廷想德勝歸來的朱棣致謝,而後朱棣要代表北征大軍向朱高煜簡要匯報他們的豐功偉績。
之後才是眾人最看重的流程,獻俘。
獻俘可不是在城外,而是要去太廟!
此舉旨在告訴老朱家的祖宗以及上天,大明的將士們是何等的英武,大明的軍功是何等的昌盛。
北征大軍自然不能全部入城,經曆過城外三十裏相迎之後,他們就要返回營地了。
到時候後續的獎勵、賞賜都會送到他們手上,反正這會兒大明不缺錢,朱高煜又是個出了名的大方人,自然不會讓這些將士們失望。
前往太廟的路上,朱高煜、朱棣父子二人並轡而行走在了隊伍的最前方。
看著道路兩旁翹首以盼、興高采烈的百姓們,朱高煜嘴角一翹衝著一旁的朱棣感歎道。
“父王,這次北征,沒白去啊!百姓等這場大勝等了好久了!”
朱棣聽著百姓們山呼千歲,高喊著大明威武的口號,卻沒有半點欣喜,反而一臉沉重的點了點頭。
作為鎮守北境多年的藩王,沒人比他更清楚北境的軍民到底被北元的蠻子們折騰得多慘了。
對於朱棣來說,此戰固然得勝回朝讓人欣喜,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此事其實本就是他應當做的!
阿魯台此時光溜溜不著片縷的被一根繩子捆住了雙手,就那麽拖在了馬後,跌跌撞撞的朝著太廟而去。
百姓們此時已經知道這是誰了。
當下無數的爛菜葉子、臭雞蛋以及各種口音的怒罵、詛咒鋪天蓋地的朝著阿魯台而去。
不僅阿魯台遭殃了,連牽著他的大明騎兵都遭受了無妄之災,身上落了個一片狼藉。
好在太廟已然在望,再堅持堅持就到了。
到了太廟門口,朱高煜翻身下馬跟在了朱棣身後。
今天他主要就是起到一個陪同的作用,真正主持儀式的,乃是禮部尚書。
而最重要的,則是阿魯台這個“祭品”!
此刻的他,被稍微收拾了一下,便被人如牲畜一樣牽著一路跪行到太廟正門口。
當下,在手握刀柄虎視眈眈的軍士監督下,老老實實地對著太廟行三跪九扣的大禮。
一眾觀禮的群臣看到這一幕激動得滿臉通紅,一些年紀大經曆過元末亂世的老臣甚至當場老淚縱橫!
這是中原王朝自盛唐以來,第一次真正在異族麵前將腰肝子徹底挺直,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對侵略的外族的複仇。
此情此景,如何讓這幫子在元末時吃了大虧的老臣們不激動?
而此時的朱高煜,則拉著激動不已的朱棣走到一旁商量起了他早已謀劃多時的一件事。
“父王,我這邊有個想法!”
“那便是阿魯台不能殺,反而要養著。”
“哪怕咱們再想殺他,再看不起他,也不能殺!”
“因為殺了無非就是泄憤而已,我記得你給兵部的行文裏不是說還抓了個萬夫長嘛,拿那個過來湊個數就行。”
“至於阿魯台,我想留著他!”
朱棣並沒有第一時間打斷朱高煜的發言或者直接發火,而是等朱高煜說完以後才沉聲道。
“你是想城門立信?讓其他蠻子知道跟我大明作對也不一定死?”
朱高煜點點頭,承認了這個觀點。
“沒錯,我正是這麽想的!”
“瓦剌也好、吐蕃也罷,這些人其實對於我來說,他們的頭人無所謂,可地下的牧民我想要啊!”
“頭人們知道大明抓了他們也不會殺,那他們拚命的時候就少了一分背水而戰的勇氣。”、
“而底層的牧民知道我們連最可能的頭人都能放過,那他們其實有時候也沒必要跟我們爭個你死我活,對不?”
見朱棣默默的聽著沒說話,朱高煜心裏明白,這其實就代表這位父王正認真的聽著自己的解釋,並且默認前麵的說法了。
“父王,以後咱們的日子還長著呢。”
“那麽大的疆域,難不成都靠從內陸移民不成?”
“所以,這些牧民的歸心,對大明而言,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