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語言不通
字數:4058 加入書籤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誇我好聖孫!
“爹爹,吃。”
養心殿中,朱洛曦歡天喜地記得衝到朱高煜的懷裏。
把藏在袖子裏麵的寶貝掏出來遞給自己老爹“這是娘親做的糕點,洛曦舍不得吃,爹爹吃。”
朱高煜頓時心中一暖,自己是九五至尊,什麽山珍海味,龍肝鳳膽吃不到?
可這些東西都不如女兒給自己省的那一口吃的珍貴。
那是一塊四四方方的綠豆糕,被一隻小手捏的變了形狀。
父女兩個人就把這一小塊綠豆糕當成了珍寶,一人一口。
如此舉動,自然沒有外人能看見。
隻有李芳能夠看到父慈子孝的一幕,心中暖烘烘的。
“爹爹,沒了。”
很快,朱洛曦水汪汪的大眼睛眼含淚水。
“這丫頭。”
知女莫若父,朱高煜自然知道自己女兒想要什麽。
“李芳,準備一些茶點送進來。”
其實不需要吩咐,李芳早早的便將茶水點心準備好了。
長樂公主想要什麽東西,沒人不知道。
小姑娘的心思不用猜就能想到。
“奴婢準備好了。”
李芳很快將東西送來,這也是朱高煜跟皇後最大的矛盾所有。
皇後始終認為朱高煜對女兒太好,太過驕縱。
作為一個母親,她希望自己女兒過得好點,但不是被捧到天上。
但每一次看到自己女兒被皇帝寵愛,她都喜憂參半。
不過朱高煜也不是完全嬌慣的女兒,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該樂樂,除此之外朱高煜並沒有給自己的女兒任何特權。
在養心殿裏麵,朱若溪也是要學習的,不隻學習數學還有音樂,詩詞。
想要吃喝玩樂也是要付出代價,隻不過這些代價在往後看來是沒有必要的。
每個年代的人對孩子的看法不一樣,朱高煜跟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整個大明另一個寵朱洛曦最厲害是太太上皇,自己爺爺朱元璋。
有這樣的靠山,朱洛曦自然是能夠在大明橫著走。
“陛下,播州楊氏獻上熊貓一對,水西戰馬十匹”
禮部左侍郎緩慢的稟告著土司們送來的禮物,他口音不輕,這也是大明許多人的問題。
大明無數百姓,分布在天南地北,所在的區域雖然有地區性質的官話,但這些官話的存在感可以說微乎其微。
朱高煜最頭疼的便是跟口音重的官員談及國事,若非許多國事都要書麵的奏章,不然的話他根本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麽。
這並非是個例,而是常態。
能夠說好江淮官話的,反而是極少數。
“許愛卿既然是禮部左侍郎,為何這大明官話說得如此不好?”
朱高煜並非是責難,而是陳述一個事實。這也並非是在朝堂上麵,而是在崇政殿偏殿,左右並無幾個人,更無外人。
“回稟陛下,臣幼時貧苦,並無良師。”
“現在也沒有良師?”朱高煜步步緊逼,禮部對應後世的教育,以及外交等部,裏麵的官員管理科舉,以及藩屬國的一應事務,權力不小。
這樣的禮部主要官員連大明官話都說不好,實在是不應該。
“回稟陛下,臣懈怠了,還請陛下降罪。”
許侍郎左思右想,還是很快給出一個不情不願的回答。
他倒是想說自己工作很忙,但對自己而言,大明的工作再忙,也是有限度的。
反倒是大明皇帝的庶務極多,跟皇帝比工作量,那不是純粹找死嗎?
“這不是什麽錯。”
朱高煜沒準備降罪,而是陳述一個事實“大明國土遼闊,何止萬裏。如此廣袤的土地,必須做好兩件事情,才能讓百姓順服我大明。一是愛民不害民,二是書同文,音同調。”
“我大明官話當加大力度推廣,讓四處都是鄉音,讓我大明各地百姓都能與外來人順暢交流。隻有通過語言文字,讓天下人對我大明有了歸屬感,甘願成為我大明百姓。”
他娓娓道來,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在這個時代,沒幾個人能夠意識到語言中的重要性。縱然是推廣官話,禮部上下也隻是將其當做是一個任務,而非是一件必須做的事情。
隻有朱高煜知道語言的重要性,十裏不同音對經濟交流的阻礙有多大!哪怕是後世,這片土地仍舊有許多無法用官話交流的人。
現在更多,甚至官員到了異地任職,連當地的方言都聽不懂,從而無法下達任何的行政命令,連斷案也是靠著本地胥吏的翻譯。
這樣一來,不出現冤假錯案,滋生貪腐,才是怪事。
“微臣敢問陛下,是否在學校當中推廣官話正音?”
許侍郎左思右想,想到的答案還是跟朱高煜一樣。
對百姓推廣官話,看似容易,實際上事倍功半。但對學生推廣,他們年輕,學得快,縱然現在不會說,日後出門在外,口音也能靠近一些大明官話。
“在學校推廣隻是一部分,還在要官吏當中推廣,進行考核。”
此言一出,許侍郎不禁壓力倍增。
皇帝說的話,就算是一,他們也要按照十來做。
一旦開始官話考試,而且是讓官吏參加,必然是全都要參加。說不定日後官員的升遷,還要跟考試結果掛鉤。
下一秒,許侍郎就知道自己的猜想沒錯。
朱高煜的確是要推廣官話,以及建立出一套完善的考試體係,在學校以及官場當中推廣。
在官員當中推廣純粹是想要自上而下的改革,就得自上而下聲音一致。
想要百姓順從,那就得先讓官員先把大明官話說好。
大明不缺人才,更不缺想要當官的人。
日後官員想要升遷,連學習官話的時間都沒有,考一個不錯的等級的話,那還是算了。
對某些的確事務繁忙的官員,朱高煜會開後門。但對更多的官員,朱高煜絕對不會給他們任何鑽空子的機會。
官員,學生,以及百姓,這是三個先後熟練使用大明官話的順序。
他要官員帶動讀書人,學生帶動百姓。
自上而下的結構,才會讓推廣變得順理,讓所有人都支持大明的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