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軍隊改革

字數:3975   加入書籤

A+A-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誇我好聖孫!
    度量單位統一的好處人人都很清楚,之所以沒人更改,純粹是懶政。
    既然什麽都不做,朝廷就可以順利運行,那大明上下,自然用不著任何改變。
    有這樣心態的大明官僚不知凡幾,他們所想近乎一樣。
    官僚之所以是官僚,便是因為他們不思進取,得過且過。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工部可有做好此事的信心?”
    趙旭趕緊點頭,大聲道“臣必定不會讓陛下失望,一定會將度量按照陛下的吩咐,推廣天宮院的度量單位,讓我大明上下一致。”
    “朕也放心你們。”
    朱高煜不吝讚美,已經五十多歲的趙旭幹勁仍舊十足,做事也十分穩妥。
    這樣的人,值得誇獎。
    解決度量之後,朱高煜順勢將目光放在另外一個問題上麵。
    “朕想要改革五軍都督府製度。”
    他一開口,立馬引來比剛才更強烈的反彈。五軍都督府是兵部之下,實際管轄大明軍隊的地方。
    這個時候的大明兵部尚書,基本上都是大明勳貴。要到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勳貴被團滅掉,於謙之後勳貴才來連六部尚書都當不上。
    而在內閣製度建立之後,文官們更是規定有爵位的人是不能入閣的。直接將武將排擠在大明權力中心。
    勳貴能夠接觸到的最高位置還是被架空,沒了實際權力的五軍都督府。
    現在的五軍都督府當然有實權,但封建時代的軍隊管理製度,太過落後,朱高煜根本看不起。
    他打算趁著大明現在沒有太多的戰爭任務,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五軍都督府不適應現代化的戰爭。
    他準備細化軍隊職責,按照現代軍隊,建立軍事總領處,戰略規劃部,參謀部,將後勤,以及訓練從軍隊當中剝離,給予軍隊晉升的通道。
    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將陸軍跟海軍徹底分開,兵部尚書則是由這兩支軍隊當中的人擔任。
    如此劃分,文官們自然是十分支持的。在他們看來,軍隊後勤被劃分出來之後,軍隊想要作戰,造反,都會麵對後勤缺乏。
    參謀部的作用則是由下層軍官組成,他們都是從一線軍官當中提拔上來,一邊磨礪心性,一邊擔任參謀,學習上層指揮。
    這些人當中也會有高級軍官充當高級參謀。
    某種意義上來說,參謀部是軍官培訓的地方,是擴充他們視野,作戰能力的地方。
    製定作戰計劃,對這些軍官而言是家常便飯,但係統化的學習,卻是從未有過的。
    以參謀的視野能夠更好地看待某一場戰爭。
    原本五軍都督府的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隨著朱高煜開口,大臣們反對聲立馬減少。
    大臣們自然不會任何事情都反對皇帝,他們反對的是權威。
    而朱高煜所說的話,在大臣們看來實際上是好事,畢竟王朝開端的時候,勳貴的權利是大於文官的。
    現在皇帝棲分權利,是好事。
    但在朱高煜坦言要建立的軍隊體係當中,除了分權之外,還有對於軍官的培訓,增加他們的素質的時候,立馬遭到了激烈的反對。
    “陛下萬萬不能如此!”
    一個老臣立馬上前跪地“我大明能征善戰的人大多家學淵源,對我大明忠心耿耿。萬萬不能讓底層軍官學習兵法,學會打仗。”
    “張老大人所言甚是,軍漢聽令行事便行了,不能讓他們學習如何打仗!”
    官員們旗幟鮮明的反對,準確說是他們反對的是軍校,講武堂製度。
    這一製度是培養軍官的,而大臣們反對的居然是講武堂跟軍校會培養出會打仗的人。
    “陛下,兵者凶器也,軍校講武堂或許可以讓軍人充滿榮譽感,讓他們對必須陛下忠心耿耿。但若是培養出某些野心家的話,那不知道有多少生靈塗炭。”
    大臣們的反對讓朱高煜驚訝之餘,更多地是無奈。
    他們因噎廢食,覺得大明會培養出大明的敵人,便直接放棄了大明軍隊建設。
    對此朱高煜倒是理解。
    所謂名將,要麽是從戰場上麵摸爬滾打出來的,要麽是家學淵源。
    這兩者現在在大明都功成名就,是大明統治集團的一員。
    這些人的忠誠度可以經受考驗。
    但若是開放教育,必然會有更多人跟這些人爭搶位置。
    所謂的野心家不過是他們的托詞。
    畢竟大明若是不放開軍校教育,大明軍官連字都不認識,自然不可能學會行軍打仗,會看兵書,學會計謀。
    這些人努力一輩子,也隻是大頭兵,絕對不會威脅到某些人的位置。
    就算有那麽一兩個人崛起,也沒人會拒絕新鮮血液加入大明統治集團。
    但要是大規模的培養人才,勳貴掌控的軍隊很快就會變成朝堂一樣,變成流官製度。
    兵法在大明是嚴厲管控的東西,至少極少數人能夠讀到兵法,讀懂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就像野豬皮崛起的時候,人手一本三國演義,生搬硬套上麵的計謀。
    隻可惜,大明更弱,麵對野豬皮,他們一觸即潰。
    那些野豬皮打仗靠的是不怕死,以及更好的裝備,而非兵法。
    大明此刻的將領當中也不乏功成名就之前打仗靠的是自身敏銳,以及某些評書當中的經典案例。
    此刻雖然是明初,但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西遊記,都已經有了許多版本。
    隻不過這些都是評書的一部分,都是零散的小故事,而非是完整的小說。
    當然,最關鍵的是朱高煜從不會無條件的相信某個人。
    他隻想信自己的判斷,自古以來造反的泥腿子不是沒有,但遠遠比不上世家大族。
    大明這些熟讀兵書的人,造反的可能性比泥腿子更大,危害也港大。
    “好啊,既然不培養軍官,那張愛卿的子孫後代全都從軍,不許讀兵書,也不可接受訓練,就此上陣殺敵,是否可行?”
    朱高煜鄙夷至極,這樣的話術他根本不信,開口便是必殺技。
    “張愛卿如此愛國,憂國憂民,應當是不會拒絕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