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新的實驗裝置
字數:5144 加入書籤
“更智能的控製係統ai)”
“更加精準耦合的托卡馬克裝置內超高溫等離子體運動規律模型。”
“更加能夠抵抗中子衝擊的第一壁材料。”
“室溫超導材料常溫和超高溫下能夠滿足更強磁約束和承受更高負荷的線圈材料)”
莫道在一個小會議室的白板上,寫上了這幾行內容。
east項目的研究為什麽陷入停滯,就是基於這些大的方向。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已經超出了east項目研究團隊負責的內容。
某種程度上來說,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困境,本質上和east研究團隊沒有太大關係,也不是他們的原因。
就像是基於室溫超導材料或者其他更適合的材料,east的研究員們,當然可以設計一個更優秀的托卡馬克裝置,
但這種材料目前都不存在,也找不到其他更適合的材料。
那east的研究員們除了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做一些‘雕花’的活,將現有的材料竭力用出花來以外,又能怎麽辦。
即便是east團隊中有合作的材料研究團隊,一直從事著這方麵研究,
即便是east團隊和其他從事超導材料方麵的研究團隊一直保持著聯係,
但室溫超導材料,依舊遙遙無期。
莫道看著白板上已經寫下的幾行字,往下劃了個箭頭,
再寫下了幾行新的字。
“計算機中ai模型。”
“湍流問題。”
“材料學理論問題。”
這是基於上麵幾個方向,更本質的問題。
核聚變在理論上是成熟的,沒有太多的疑問。
但不代表,核聚變堆的建造不存在理論問題。
可控核聚變實現遇到的問題,落到最後依舊還是理論層麵的不足。
材料學方麵如同抽盲盒般的研究過程,沒有一個比較‘科學’的理論框架,
讓人遲遲無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材料。
ai方麵也是同樣的,ai理論並不完善。
等離子體運動模型涉及到的湍流問題更是如此。
看起來可控核聚變堆建造過程中的技術問題,歸根結底依舊是理論問題。
某種程度上,
這就是人類想要在還沒完整滿足‘前置理論’的情況下,
想要通過技術層麵,實現可控核聚變堆。
這當然是有可能的。
不少領域都存在理論滯後,既技術能用就先拿來用,理論後麵再說。
隻是,這種方式放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中,變得很難很難。
莫道望著白板上,自己寫下的這些內容,
再思索了許久。
最終將‘湍流問題’以及對應的‘更精準的等離子體模型’圈了起來。
沒有室溫超導材料,可以先用零下一兩百度的高溫超導材料將就用著。雖然會帶來設計和消耗上的問題。
控製係統,也是一樣,沒有合適的ai就先用一個針對性的程序先將就用著。
抵抗中子衝擊的第一壁材料,也先將就著。
最後,
莫道選擇的突破方向,就是更精準的等離子體模型。
這個方向,看起來最難,對於莫道來說,反倒是最有可能實現的。
材料,即便是莫道現在去研究,也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夠找到材料。
而等離子體模型涉及到的湍流問題。
最關鍵的是,莫道不需要找到一個通用的湍流模型。
他隻需要找到一個基於托卡馬克裝置的,可控核聚變內等離子體這一單獨情況的理論模型。
不管是物理還是其他領域,一個單獨,特殊情況下的問題,總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
這無疑是降低了難度。
雖然這也會存在問題,比如影響可控核聚變堆在實現後的後續改進。
不過,都還未實現,考慮更進一步的問題,目前實在是沒有意義。
看著白板上的‘等離子體模型’幾個字,莫道再停頓了陣目光。
……
19年。
在q值達到0.86過後,east的實驗,並沒有那麽理想的,每年0.3的往上提升。
而事實上,又是一段更長的,更徹底的停滯。
從19年到20年。
east裝置的每次實驗,即便是盡量做著一些調整。
最重要的q值依舊卡在了0.86到0.87這一數值之間上下波動。
有時候的變化細微的,都讓人懷疑是不是實驗的誤差,而不是調整帶來的影響。
20年,九月。
已經擔任理論組正負責人的莫道,再踏入了張院士的辦公室。
兩人就east項目的未來,進行了一段,較長時間的交流。
……
“……張院士,我希望在east裝置之外,新建一個新的,不同的,更大規模的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或者實驗堆。”
“莫道,你有新想法了?”
這是莫道提及這句話時,張院士的第一反應。
有了前麵的先例,張院士第一時間就以為,莫道是不是就托卡馬克裝置更進一步的方案。
但莫道,搖了搖頭。
“沒有。我想要有一個新的實驗裝置,做一些更多方向的嚐試,收集更多的數據,建立一個針對托卡馬克裝置的湍流模型。”
現在的east雖然能夠調整改造,
但它的主體終究在落成那一刻開始就確定了下來。
所有調整和實驗,都得受它主體結構的影響。
小改可以,大改還不如修個新的。
“……這恐怕會很難立項。”
聽到莫道的回答過後,哪怕是張院士,臉上也露出猶豫。
如果莫道是找到了新的,繼續提高q值或者其他數據的方向,
那建一個基於新的設計和理論,能夠距離商業可控核聚變堆更近的裝置,當然是應該的。
但莫道現在的意思,就是沒有新的方向,要造一個新的裝置,邊造邊找方向。
“沒有完整的方案和突破性的技術,上麵很難撥下這樣一筆巨額的經費,來建設一個新的實驗堆。”
按照莫道的想法執行,
無異於一場豪賭,
而且得拋下可能超過百億的賭注,
賭得還不是是否造出來可控核聚變堆,
而是賭有沒有可能找到新的方向。
對於張院士的話,莫道也沒有什麽意外的。
這要是能夠輕易批下來,才是奇怪。
就是莫道自己,這時候都不確定,新建一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是否有那麽大的意義。
但是莫道願意試一下,花上百億乃至幾百億的資金。
而這個項目,最終肯定是能夠立項的。
因為,莫道準備自己花這個錢。
他這一世開始,做得那些投資,積累起來的資本,不就是為了用在這個時候嗎?
加上莫道隨時可以將這整個世界當做at機提出來的錢,肯定是夠了。
“我知道,張院士。”
“……莫道,我可以給你擔保。向上申請這個項目,但我的麵子可能也值不了那麽多錢。”
張院士望著莫道,停頓了下,還是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