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上官連英
字數:3783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歸晉 !
傍晚,斜陽未沉,海天之際晚霞開的正豔。
空氣中,秋爽初來,但夏日的餘溫尚在。
高廋漢子背著沉重的行囊,緩緩走進墨河北岸的流民營地,身後一名二十多歲的女子牽著蹣跚學步的幼女,將頭埋的很低,似乎頭一次進入這樣的營地讓她十分不安。
除了他們還有不少人皆是拖家帶口而來,稍微安頓之後他們便從附近的山林裏尋找木料薅草開始自發的搭建窩棚。
不過複去一日,北岸的這處營地人數又增加了四五千,河南岸的三處流民營地每處皆七萬人,超過它們是遲早的事情。
才將東西放下,便有一個家丁模樣尖嘴猴腮之人走了過來,他手裏拿著筆和冊子對著新到的流民頤指氣使。
沒辦法,流民人數太眾,郡中的吏員和牙差總共也才千餘人,施長雲便從最先投靠鍾榮的世家豪族家中借來一些識字的家丁仆役分管北岸營地。
“你是瞎了眼?此處不能搭建窩棚,要留一條道來。”
那家丁指著稍遠處靠近樹林的一片空地:“去那邊,一家人的窩棚勿須占地太大,後麵還會有流民不斷過來。”
高壯漢子麵容憔悴,聽著家丁的話他默默點頭,重新背起行囊帶著家人朝著畫定的那塊地方過去。但小女孩卻受到驚嚇哇哇大哭起來,女子也無暇安慰,依舊低著頭跟著漢子向前走。
才將東西放下,又走過來一個十六七歲穿著文士袍子故作老成的少年人,手裏同樣拿著筆冊但態度好了許多,看樣子應該是即墨周邊某家大戶的子孫。
少年幫漢子將背上的行囊一起放下,又從胸襟裏掏出一塊牛皮紙包裹的果脯遞給小女孩。
聞著果脯的香味,小女孩方才停止啼哭,伸出髒兮兮的小手拈起一枚幹果放進嘴裏咀嚼。
少年摸了摸小女孩的腦袋,伸手將冊子打開,對漢子詢問:“汝等三人姓甚名誰?”
“上官連英。”
漢子又指著旁邊的女子和幼童。“這是俺婆娘鄭氏和俺女娃。”
少年拿筆在冊子上寫了幾筆,複言道:“高密還是北海郡人?”
漢子看了少年一眼,有些拘束,支吾著:“俺們……俺們是樂安郡人,世居青州。”
“樂安郡?”少年臉上掩飾不住的驚訝,除了北海高密兩地,現在居然又有樂安郡的人跑過來。
少年雖然年歲不大卻頗為機敏,他隱約猜到漢子為何說話吞吞吐吐了,寬慰道:“放心吧,既然來到這裏就不會有人將你們趕出去。”
“隻是,西邊五郡乃是壽光都督轄區,樂安郡距離齊郡臨淄不遠,汝等為何反而來長廣郡?”
漢子歎息一聲,苦笑道:“西邊五郡流民太多,每天隻管一頓飯城裏的工價已經賤到一天兩文錢還有人打破頭也要搶著幹,有人給俺說長廣郡這邊每天皆有兩頓,於是便過來了。”
少年恍然大悟,他翻開冊子的尾頁將這件事記錄下來。
“除了高密和北海,其他郡縣過來的人多嗎?”
上官連英搖了搖頭。“並不多,索幸俺家裏還有些餘糧,不然也走不到這裏。”
少年重新打開冊子的正麵,找到上官連英的名字,再次問道:“你之前做什麽營生?”
似乎被勾起了傷心事,上官連英苦著臉。“俺是村上的屠戶,替附近的十裏八村殺豕宰牛一年下來還能餘幾個錢,可惜這災荒……”
等少年記錄完,上官連英勉強擠出一個笑臉,向他打聽:“敢問郎君,即墨城裏可還能尋到一份力氣活?”
“即墨已經沒有活幹了,不過都督府鑄壩建港流民中隻要不是身患疾殘者皆須參加,每天能得三文的工錢,也不多!”
上官連英臉色稍微好看了些,三文的工錢確實很少,但至少這裏每天皆有兩頓,不至於讓妻女挨餓。
“不過……”
少年看了一眼上官連英的身高,以及一路流徙雖然瘦削但還算寬闊的肩膀。
略微壓低了聲音:“都督府還在招募船工水手,待遇要比築壩建港之事好一些。”
上官連英眼睛一亮,他們村就在大河之畔,從小通習水性。
兩人正說著話,剛才對上官連英一家頤指氣使的那名家丁匆匆過來,拉過少年急切的說道:“郎君,剛才有即墨過來的遊商,他們說都督在城中遇刺,此事現在已經在流民營地裏傳開了!”
“啊!?”
少年呆住了,環顧四周,這遍野的流民如果失去鍾榮他們還能維持現在的生活嗎?
用腳指頭想也知道,根本不可能!
看看臨淄的那位,同樣是秦國官員,此人對待流民可以說是不聞不問,要不然北海高密等地的流民也不會跑到長廣郡來。
“你留在這裏,我去找父親商議此事。”
少年說著話牽過旁邊吃草的毛驢,朝數裏外的莊園趕去。
上官連英並不關心那位都督的生死,一番忙碌,終於搭建了一座十分簡陋的窩棚,這才感覺心中稍安。
站在樹林邊的一處大石上眺望,眼前皆為無邊無際的窩棚,夕陽早已沉入水地,天色朦朧,整個流民營地做飯燃起的篝火陣陣。
新到的流民每人也能從陶釜中分到一碗米飯,其中還有些菜肴魚肉。
扒著飯,上官連英聽見幾個已來此數日的流民在低聲議論著什麽。
他不動聲色的湊過去,偷聽幾人的談話。
“你們聽說了嗎?鍾都督在即墨城遭遇了刺客,聽說對方有好幾百人啊!”
“怎麽沒有,小集裏的行商帶回來的消息,早傳開了。”
“也不知道都督怎麽樣了?”
另外一人在旁邊唉聲歎氣。“這世道,好人難做啊!”
從他們的談話中,上官連英似乎明白過來,流民能有現在的處境盡皆鍾榮所賜。
今天是中元節,吃罷飯後許多人紛紛朝河口與海邊過去。
一頓隻帶著些許肉菜的飽飯便算是秋嚐,接下來是一年一度的焚紙放燈祭祖。
許多流民買不起冥錢河燈,於是便用幾片大樹的葉子提前做了一個簡易的燈盞。
但上官連英發現,人們在祭祖與祈求來年能有個好收成之餘似乎多了一條新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