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五、先和再戰

字數:4414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金枝菜葉 !
    簾紅心中也歡喜,看來郡主確實是個心慈的,她與紗碧兩個年紀小的是被司徒老夫人挑來,預備將來陪嫁的。這個簾紅心裏清楚得很,她比紗碧老成,忙親熱的上前幫清瑜遞茶。清瑜接過,對簾紅道:“今日的事情我都看到了,你關心幫助紗碧,是好事。我屋裏這些人,正該這樣,從今往後,大家互相提點著,避免犯錯,在一起時親熱些,我看了也喜歡。”
    簾紅見自己幫紗碧不僅沒有被罵,還討了清瑜的歡心,心頭高興,忙含笑應了。
    木樨這才道:“好了,紗碧你回去洗洗眼睛,今兒便歇了。明天再來幫園丁娘子做事。”
    簾紅忙扶著紗碧下去了。自這件事後,不僅簾紅紗碧,就是紅藥紫蘭銀霜香雲她們幾個,也知道郡主疼惜她們這些下人,對待清瑜就少了些初始的畏懼,多了幾分親熱。偶爾也敢開開頑笑,逗個樂子。清瑜房中多了些歡聲笑語,不複從前的沉悶,清瑜過得也覺得舒心了不少。
    嘉王拉了清遠關在書房細細討論。將姚貴妃、司徒禮的態度全都講了,陳洪愷抱有最後一絲希望,問清遠道:“道友當日在汴京時,我問道友為何而來,道友隻說天機。如今看來,這天機莫非不在我的身上?”
    清遠身為局外人,早就看透了裏頭的玄虛。知道這是陳洪愷心裏最後一根稻草,他斟酌了半晌,才深吸一口氣勸說道:“我年輕識淺,找到殿下府上,全因師傅的囑咐。這天機我也參悟不透。不過我道家講究,萬事皆有緣法,不可強求。此時看來,殿下羽翼全無,恐怕時機沒到。如此大事,殿下合該審時度勢,三思後行方才穩妥。不過殿下也不必過於憂憤,未到最後一刻,結果都不見分曉。汴京為質十年艱苦臥薪嚐膽都熬過來了,眼下不過是略微低頭伏小,莫非殿下這點氣量都沒有嗎?”
    陳洪愷遭遇連番打擊,一顆熾熱雄心已被澆得透涼。頹然坐下,默然無語。
    清遠自然不願意清瑜因父親牽累,前途再生什麽波折,打定了主意勸服嘉王。嘉王也不是一意孤行之輩,經清遠細細分析,雖心頭不忿,但是最終還是接受了清遠的勸說,照司徒禮的提議,往東宮拜訪了陳國太子殿下。
    陳國太子陳洪恪大喜過望,對於這樣一位於國有功,又出身不凡的王兄,願意主動賣好,他委實真心高興。況且這許多年來,姚貴妃待他如親子,又狠心將陳洪愷送去做質子十年,太子也一一看在眼裏,心中感動得很。故而對於這個長兄格外親熱。陳洪愷雖然心裏一時還有些轉不過彎來,但是時勢不予,他沒了要強的資本,隻得低頭站隊。
    太子陳洪恪得了嘉王的獻計,便帶了這位大哥,直入中宮宣德殿求見陳帝。陳帝聽太子一番言辭,心中大動。若是能聯梁國攻黨項,那麽陳國既解了北方隱患,進而還可占據隴南膏腴之地,兼借此修複與梁國的關係,確實是一舉數得的好謀劃。
    陳帝看向太子的眼中便更添欣賞,看著垂頭站在太子身後的嘉王,也有些欣慰。便點頭道:“恪兒果然精進了,能有這番見地,朕心甚慰。”
    太子陳洪恪得了誇獎,心中得意。連忙回道:“父皇過獎,兒臣雖然駑鈍,卻不敢憊懶。若國能為父皇分憂,為國出力,則是兒臣的造化了。”
    嘉王陳洪愷一直低頭默然不語,聽到這裏不禁嘴角微瞥,好一出父慈子孝。一個無才無能,得了自己獻計就巴巴跑來討好;一個明知自己的功勞,卻是吝詞不語。
    陳帝不知大兒子心中憤恨,隻對兩兄弟道:“此事我心中有數,隻等你們五弟達州傳來消息,看議和調停得如何了,再做打算,且去吧。”
    太子陳洪恪這才帶著嘉王陳洪愷退下。出了宣德殿,心情極好的陳洪恪強拉著陳洪愷一道回東宮,立意要與這位大哥好好敘談敘談。陳洪愷雖然心裏有些膩味,但是已經走到這一步,隻能強忍不滿,堆笑附和。
    宮中自有巴王的眼線,將此事即刻報予巴王知曉。巴王心裏哪有不失望的?他還不知道陳洪愷已經徹底變成了太子黨,隻道是情勢未明,嘉王在騎牆觀望。少不得心裏暗暗籌劃,怎麽將嘉王拉到自己陣營才好。想起女兒應陵郡主要借留園連雲閣辦詩會,便召來陳清瑤囑咐道:“瑤兒,雖然你們的詩會是在嘉王府裏,但是那還珠郡主年幼,你這個姐姐當幫她好好招呼客人,討了你叔叔嬸嬸的喜歡,往後咱們常來常往,我們兩家也更親熱些。”
    陳清瑤本就是慣會討好人的,對父親道:“父王隻管放心,料想那一家子困在汴京十多年,鮮有這種人情來往,怕是怵場得很。我自會八麵玲瓏,將主客都招呼好了。到時候叔叔嬸嬸就是嘴上不說,心裏也會感念我的。”
    巴王知道這個女兒雖小小年紀,手段玲瓏的很,便放心了。陳清瑤得了父親囑咐,更加蓄意求好。特意提前下了帖子,邀請一班閨閣中的好友。此事幾經輾轉,傳到了嘉王府。嘉王妃司徒長寧的臉色就有些不好看。雖說是應陵提議,但這件事說到底,這也是自己女兒清瑜的東道,嘉王府的事情,怎麽通知都沒有一句,清瑤那丫頭便自作主張下帖子邀人了?越過了清瑜不說,連自己這個長輩都不來請問一句,怪道是人家傳聞應陵驕橫……
    想到這裏,長寧坐不住了,便來到頤瓏軒,跟清瑜說起此事。清瑜沒想到這個堂姐做事這麽大意。長寧道:“原本我以為,清瑤不過是圖這裏景致好,外帶一分心思是為我們好。現在看來,她不過是借花獻佛,當這裏是她家巴王府別院了。想起來我就有氣。”
    清瑜安慰母親道:“若是母親不樂意,我們便推了吧。”
    長寧搖頭道:“你父王既然答應,我們怎好突然改口?再者說,人家不知道內情,隻議論是我們嘉王府的不是。這詩會要辦,而且要辦好,辦得有聲有色。還有你,定要壓過清瑤一頭,到時候讓她為咱們做嫁衣裳。”
    清瑜便問:“娘有什麽主意?”
    長寧道:“我一時還一籌莫展,我知道我兒也是個玲瓏心肝,幫娘合計合計。”
    清瑜便留了心,想到後世那些酒會party什麽的,籌劃了不少新奇有趣的點子。又發動自己的丫鬟,做了各項準備。隻等詩會那天,讓來客大開眼界。
    又過了幾日,達州傳來消息,梁陳兩國達成和議,永罷刀兵,並以從前約定疆域為界,解除封鎖,商道開禁,凡人員往來,一如從前。
    陳國朝野上下頓時鬆了一口氣。陳帝下詔,邊軍撤還,並依功賜賞軍士。不幾日,梁國那邊也同樣行事。如此一場牽動四方,牽連數十萬軍民的大戰消弭於無形,也算得上是好結果。
    當甘王派快馬呈上梁國那邊遞來的有關聯軍共討黨項的國書時,已經是四月二十日。這個消息如同一顆驚雷,將陳國朝廷鬧得紛紛擾擾。有同意的,有反對的,有觀望的。幾個皇子的意見倒是一致,都躍躍欲試。巴王、甘王均言辭懇切,上書請命。誰都知道這是建功立業,聚集聲望的好機會。
    太子陳洪恪早就智珠在握,反倒是眾人裏最低調的一個。嘉王陳洪愷看在眼裏,心頭暗歎,如此一個好機會拱手讓人,叫他怎麽不有些鬱鬱?
    這日嘉王正在府裏,忽然門上報來,說是鄧獻公鄧老將軍來訪。嘉王本答應了鄧磊的事情,恰好這陣子繁忙,又沒有合適的借口登門,如今竟然正主找上門來,忙請了進來。
    鄧獻公白發蒼須,已過知天命之年,因常年鎮守北關,滿麵風霜之色。見了陳洪愷忙單膝跪下行禮。陳洪愷不敢怠慢,忙將老將軍扶起,道:“一別十餘載,老師依然龍馬精神,教我們後輩佩服!”
    鄧獻公不是那作態之人,哈哈一笑,道:“殿下卻不複當年的青澀少年,如今已經是親王。老夫昔年不過是陪侍殿下練過幾天弓馬,當不得王師的稱呼。”
    陳洪愷喜歡這老將軍直來直去的脾氣,聞言笑道:“老師雖然客氣,但是當年對洪愷一番錘煉,我是不敢忘的。也虧得您在我小時候給我打的好根基。使我旅居汴京十載,雖度日艱難,精神難濟,身子卻一直健康得很。”
    鄧獻公歎道:“殿下以矜貴之身謀國家安定,真是辛苦了。如今老夫賦閑在家,自殿下歸國之後,本一直想來探望。知道殿下身陷朝政之中,不欲給殿下添麻煩,這才拖到如今。”
    陳洪愷也道:“本應該我去探望老師才是。老師知道我的處境,不要怪我才好。”
    鄧獻公道:“怎麽會?不過今日老夫前來,還有一事想問問殿下。”
    陳洪愷笑道:“那老師請先說。洪愷也有一事要與老師商量呢。”
    鄧獻公這才道:“如今朝廷上議的聯梁國攻黨項,到底如何了?我雖年紀大些,但十幾年來鎮守北關,無論排兵布陣,還是風俗地理,都是極熟的。不知我這把老骨頭還有沒有機會為國效命?”(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