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朝議二
字數:5777 加入書籤
費揚古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很合大清聖祖的心意,康熙哥照例問詢了下諸臣的意見,卻見後排的吏部左侍郎張廷玉奏道“陛下,臣以為,費揚古將軍後麵兩策雖能使綠營士卒專注軍事,卻仍有不足之處。”
哎呦,又是個老四相中的。你一個吏部的官,也懂軍事?
康熙抬了抬下巴,示意張廷玉繼續說下去。
“綠營戰兵月支銀一兩五錢,支米三鬥,全部換成糧食不過一石七八。以五口之家計,僅可飽食。”
一石八換算成現代斤兩有兩百大幾十斤,古人油水少,飯量大,成年男子一日需食近兩斤,如需會操,食量還會大增。
婦孺兒童以一半計,一家五口一天約莫需要六斤糧食,算下來一月不過一百八十斤,似乎還挺寬裕。
但一家的開銷可不僅僅是食物,吃鹽得花錢,扯布得花錢,各類用具也得花錢,生病抓藥更是個無底洞,就算指望婆娘種桑織布貼補家用,買個織布機也得花錢。
所以即便是戰兵,日子過得也是比較緊巴,守兵就更不用說了。
要是家裏人口多些,指望那點死工資,不餓死就謝天謝地了。
張廷玉先闡述了下綠營兵的困難,又開始從曆史角度分析原因“大清立國之初,天下動蕩,民不能專事生產,致使土地荒廢,糧產銳減。當是時也,一兩銀子也換不得一石糧。”
可不是嘛,四處動亂,誰安心播種啊,種子撒下去了來年還不知道便宜誰了呢。
糧食少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那會綠營兵待遇比現在可要差不少。國家財政緊張,發不出餉銀來,隻能向前朝學習,拖欠工資了事。
好在大清國比明政府更舍得撕下臉皮,可以放任投降過來的原大明軍現綠營兵給各地士紳百姓送溫暖。
明國就做不到這一點,丘八們隻敢對那些窮鬼下手,麵對真正身家豐厚的士紳藩王們反倒是怯了場。
沒辦法,大明國是這些人的大明國,一幫子打手,怎麽敢對主人齜牙。
也就是投了大順、降了大清才能肆無忌憚地把這些朱門一並收拾了。
這種方法效果絕佳,被搶劫的物資喂飽的綠營兵戰力比當年為大明效力的時候強多了,一路帶著八旗太君橫掃中國。
“及至陛下登基,天下硝煙漸熄,民生得以安定,荒田複墾,生產秩序恢複,糧食價格日漸走低,一兩銀子甚至可買兩石米麵。如此,綠營士卒自可專心軍旅,不必再尋其他出路。”
三藩之亂,清廷依靠十多年休養生息攢下來的國力,硬是靠體量耗死了一度氣焰囂張的吳三桂所部。
“但是數十年安定,人口滋生,至今已過萬萬之數,尤其北地畝產遠不及南方,丁齒繁衍之下,壓力更甚。是以糧價較之從前,走高了不少。營兵生計略顯艱難。”
張廷玉開始強調客觀困難“微臣這些日子閑暇下來也時常去了解些軍旅之事,這些綠營兵丁為生計所困,多食番薯之類的便宜作物。但番薯雖賤,卻不宜當主食,易脹氣、反胃,且長期食用,身體虧虛。若要練出精銳,還需精米飽食,輔以少許肉類方可。”
番薯土豆之類的新作物剛傳入中國的時候遠沒有後世那般受歡迎。
本身尚不適應東亞的環境,畝產就那回事,農人們也不怎麽熟悉種植方式。
到清代,紅薯經過一兩百年的育種後,逐漸適應了中國的氣候,產量雖然比不上後世科技與狠活鞭策下誇張的大幾千斤,但比之小麥之類的主要農作物還是要強多了。
哪怕算上失水率,紅薯的畝產也不是小麥、高粱能比的。
但這麽高產的農作物,直到清末,種植麵積也不過百分之三四,是清代農民傻嗎?當然不可能。
實在是這東西真的無法替代主食。
營養單一,吃多了還容易害病,也就是災年的時候拿來救命,平日裏誰天天指著這個當飯吃。
康熙晚年過億人口其實倒還好,人均糧食還比較可觀。
等到了十全老人二億三億之時,人口壓力大增之下,百姓們被迫去開墾以前看不上的劣質土地。
鹽堿地、沙地、深山老林的小塊空地,或者幹脆圍湖造田,能利用上的都被勤勤懇懇的農民們開發出來。
產量低點就低點,危險點就危險點,總比餓死強。
盡管如此,一年辛苦下來,還是食不果腹。
吃糧的嘴巴多了,餘糧自然就少了,價格上漲也就是應有之理了。
而國家財政收入卻沒有同步增長,丘八們的餉銀還是那麽點,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無論是私自出工行商或是兼職各項雜務,皆可賺些銀錢,貼補家用。若是強行斷了這兩條生計,僅以餉銀為依,隻怕家口眾多之戶,連飽食亦不可得,又如何有力氣操練戰陣?還請陛下明察。”說到最後,張廷玉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
禦座上的聖祖皇帝微微頷首,這個吏部的能員倒是實幹家,隨軍這麽短的時間,就能摸清綠營積弊,實屬不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邊費揚古看康熙頗有讚同之意,也進言道“陛下,那緝捕察奸之類的雜務也就算了,雖然繁瑣,畢竟也是各地官府免不了的職責,由綠營代勞也未嚐不可。但私下營生卻該當嚴禁。此舉若盛行開來,兵丁皆無心習練,盡尋私利,則軍事必敗壞無疑。”
張廷玉接過話頭“隻是這些雜務也頗多講究,如設卡緝私之類油水豐厚的,便須得將官心腹才能得了差事,事後也免不了大頭孝敬上官,而普通小卒便隻能做些清道之類的差事,無甚銀錢隻是管頓飽飯而已。如此一來,尋常兵丁仍是用度緊張,難以專注軍事。”
費揚古被張廷玉這麽一說,火爆脾氣也上來了“這也不行,那也不成,你說說怎麽辦?讓這些綠營兵都出去放羊嗎?那誰來打仗?你去嗎?”
限製兼職,收入不足;開放兼職,兵無戰心。
一如後世遇到的難題,財政不足,自尋生計,軍人經商,戰力下降。
張廷玉倒是成竹在胸“辦法自然是有的,隻是陛下須得恕臣無罪,臣方敢言。”
麻子哥微微一笑,抬手道“說吧,隻要不是增加餉銀,朕恕你無罪。”
康熙也很想知道這個吏部的高級官員能在兵事上有什麽了不得的建議。
但是不管怎麽樣,給綠營兵加餉是萬萬不能的。
國家窮啊,科爾沁、寧遠兩戰雖勝,卻也是白花花的銀子一直往外流。國庫都快能跑老鼠了。
“臣以為,可開放寧遠直至錦州一線之柳條邊,遷綠營兵屯田。每丁授一二十畝,加上餉銀,即可飽食終日,若每丁授五十畝,連餉銀都可以免了。若此,便可不費一錢,而養兵數萬。也無需擔心兵卒種不好地,綠營兵有不少人都幹過種地的營生,農忙時多有給人當短工的。再遣些老農一並前去開墾,一二年即可見效 。”
授田墾荒,半兵半農,曆朝曆代多有行此策者,算不上什麽新鮮事。
朱元璋這麽幹過,努爾哈赤也這麽幹過。
先不提後麵土地兼並,兵戶事實上淪為半農奴後國家武力崩潰的結果,剛開始時,效果總是不錯的。
張廷玉在下麵侃侃而談,禦座上的麻子哥臉色卻是陰晴不定。
堂中諸人早就按耐不住,忠達公圖海直接厲喝道“張廷玉,你想造反嗎?滿洲乃大清龍興之地,向來不許漢兒擅入。爾竟敢違逆禁令,意圖動搖大清之國本。陛下,臣請斬此叛逆!”
關外土地向來是滿洲人的禁臠,你一個漢人提出這種誅心之言,實乃罪該萬死。
“臣附議!”諸多滿洲勳貴紛紛出來為圖海站台。
張廷玉臉色也有些發白。
提出此法的風險,張廷玉也不是不知,但朝堂上反對之激烈,還是有些出乎預料之外。
但願陛下莫要被洶洶“民意”裹挾,給自己定罪下獄。
“陛下,臣一心為公,望陛下明鑒!臣以為,山海關直至寧遠,尚有前明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數城,可置八旗駐守,再以綠營輪戍,綠營家眷則安置在寧遠至錦州一線,與唐軍隔絕,如此,可不必擔心有奸佞之輩妄圖降敵求榮。且此帶褊狹,便是一丁分十畝屯田,也不過容納數萬人。既可保證前線兵力,也不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再有兵丁親眷在手,可謂萬無一失。且公等所言不許漢兒擅入,何如將此話說與那唐太宗?若不能打造一支強兵,等過幾年唐軍造出銃炮,大舉北上,又該當如何?臣對八旗天兵戰力毫無懷疑,然唐軍府兵可六十萬,為旗兵三倍,力鬥之下,若損傷過大,恐動搖國本。願陛下細思之!”
慌亂之下,張廷玉一口氣說了一大通,表明自己一心為國的態度。
英明神武的聖祖皇帝麵容冷峻,右臂搭在扶手上,食指和中指輕輕跳動著,顯示著內心的不平靜。
半晌,思慮許久的康熙終於開口道“費揚古所言清查空餉、克扣,當速行,士卒私自做工為商亦當嚴禁,諸項雜務仍照舊。另征陝甘、山西、直隸諸地綠營五萬,不,三萬人,發寧遠、錦州一線。具體事宜交內閣議定後實施。”
麻子哥思慮再三,最後關頭還是將原定的五萬人減到了三萬。
有清一代,皇帝們都在努力限製綠營,避免漢族軍事力量膨脹威脅到滿清勳貴核心利益。
蛋糕就這麽大,誰刀把子硬誰吃的最多。
八旗勳貴的好日子那是靠著碾壓性的軍事實力換來的。
這種製約一直到太平天國興起,鹹豐皇帝被迫允許地方大辦團練才被湘軍、淮軍等集團強行突破。
八旗天兵的刀把子再也無法壓製漢族士紳,漢族統治階級從滿清貴族的半從屬半合作地位逐漸變為主導者,並最終把清政府拉下來自己上位。
一個沒牙的老狼,還敢占據那麽大的利益,打死你分而食之豈不快哉。
但是眼下,無論康熙再怎麽不樂意,大唐帝國的鐵甲就在山海關虎視眈眈,也隻得稍稍推進些改進措施,先扒拉三萬綠營過來,提高下待遇,看看效果如何。
清廷這邊朝會的時候,大唐新都四九城中,帝國的統治者們同樣濟濟一堂,在二鳳皇帝的帶領下研討此戰得失。
喜歡新戰國七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戰國七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