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采風一

字數:5223   加入書籤

A+A-


    百家現世的風暴迅速吹遍了各個位麵。
    秦漢唐明迅速行動起來,邀請諸子前往本國講學。
    甚至連蒙元也摻和進來,許以顯爵高位,但求幾位大佬能推進下大元的文化事業。
    唯有大清聖祖康熙大帝,聽到這個消息差點吐血三升,當場原地升天。
    跟大元不開科舉的散漫統治方式不同,對於滿清來說,八旗和儒學是帝國的兩根支柱。
    就是靠著尊儒的名頭,老愛家才最終在中原站穩腳跟。
    但康熙很清楚,這個儒和孔子的“儒”完全是兩碼事。
    所謂“入關後自有大儒為我辯經”,愛新覺羅家可以隨意挑選順眼的奴才,注解儒學經典,為大清正統尋找理論根基。
    反正那孔廟裏的泥胎菩薩又不會跳出來反對。
    而今孔仲尼從棺材板裏跳出來,滿清的法理正統完全不存在了,麻子哥能不急嗎?
    但不管再怎麽暴跳如雷,該有的姿態是少不了的。
    聖祖老人家硬著頭皮派出一支高規格使團,由八皇子親自帶隊,攜帶豐厚的禮品,浩浩蕩蕩趕往十七世紀的開封府,展示大清帝國對儒家至聖的敬意。
    至於為什麽不是皇太子胤禛,因為這位四爺這會正在大秦國旅行。
    身為使節,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乃是份內之事。
    在麵見始皇,表示了大清國願與秦國結成友邦的美好願景,並得到積極回應後,完成最重要出使任務的胤禛拉上了副使張廷玉,一同在鹹陽附近采風。
    路上皇太子憂心忡忡,隨行的張廷玉忍不住開口道“太子殿下,可還在為孔聖之事發愁嗎?”
    胤禛歎了口氣“又怎能不愁啊。我大清雖尊儒,但隻怕是入不得聖人眼界。若是八弟使開封,被聖人所辱,傳回去,儒林都要動蕩。”
    以孔仲尼“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的政治態度,剃發易服的大清使團會得到什麽待遇可想而知。
    至聖先師這麽一定性,這大清國的士紳們想揣著明白裝糊塗都不行。
    張廷玉寬慰道“太子殿下也無需太過憂慮。”
    “自仙門降世後,至聖之名亦是大不如前。”
    可不是嘛,真神仙都出來了,你一個曆代帝王封出來的聖人又如何比得。
    “且陛下既然位列天下七帝,那便是仙子對我大清國的認可。這才是最大的法理。”
    “至聖雖名動天下,若無仙子垂青,又何來這二世為人的機會?”
    “所以太子殿下,且放寬心,隻管采風便是。”
    這張廷玉說得倒也在理。天大地大,神仙最大。
    仙子都認可俺們康熙大帝了,你孔丘算哪根蔥?
    罷了罷了,先把眼下諸事料理好再說。
    藍田,灞河邊上的水澆地,李有糧正在聽著大秦國新晉力田李有福同誌的教誨。
    二人雖然名字相近,但是卻沒有任何親屬關係。
    或許原本的曆史上,李有福會繼續做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戶,辛勤耕作一輩子,攢足了積蓄買上幾畝地,做個半自耕農;而李有糧則在綠營混日子,興許趕上剿滅夔東十三家或是三藩之亂的陣仗,立下些功勞做個基層武官,當然,也可能就此埋骨哪個荒山野嶺。
    仙門大開後,兩人的生活軌跡都偏離了原本的路線。
    勸降炮甲有功的李有糧得了公士的爵位,分田一頃,宅一座;老牌莊稼把式李有福則承接了力田的職責,為小寨附近分到良田的爵士們講授種地的秘訣。
    如今的小寨村早已不同往日,村中大姓被遷出大半,又從各地遷入許多人,整個村子再不複往日宗族大於天的情形。
    法家主政嘛,對聚居的宗族是打心眼裏討厭。
    這人一旦抱團,自然就容易形成一個利益集團,試圖抵製國家政令通行,為自己的小圈子謀利。
    曆朝曆代皆如此,隻是越往後越嚴重,到了明清直接躺平。
    你愛咋地咋地,給朝廷交了稅,我管你怎麽折騰。
    “這玉米可是個新鮮玩意,也就是打我爺爺那輩兒才開始有人種。”
    “栽玉米一定要注意,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播種的時候就這麽深就行。”李有福把半根手指頭插進地裏比劃著“太深了,棒子結的小,太淺了,風一刮,全都完球了。”
    提起自己擅長的農作物種植領域,李有福也一改平日裏的畏縮模樣,講授起來像模像樣。
    農業技術專家正在給新晉自耕農傳授心得的時候,一行十餘人向著李有福的方向走來。
    最前麵兩人似是負責帶路,其中一人乃是鄉嗇夫車玄。
    在以戰功得不更爵位,獲田四頃後,車玄出任了鄉長職位,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
    另一人卻不認識,但從車玄的恭敬態度來看,最低也是個縣處級幹部。
    這等大人物,卻隻是個帶路的,來人的排麵著實不小。
    往後看去,跟著的兩位,衣著頗為考究,尤其是前邊一位,更是貴氣逼人。
    身穿華貴的絲綢長袍,腰束鑲嵌著寶石的玉帶,頭戴遮陽大帽,蓋住了整個頭頂,看不清楚裏麵的情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後麵身高體壯配有腰刀的,明顯是此人的護衛。
    車鄉長來到二人近前介紹道“這位乃是行人令丞,今日帶清國使節前來采風。若是問到什麽,汝二人切需好好回答,莫要怠慢了。”
    有福有糧忙不迭應聲,拍胸口保證定然不會有什麽差錯。
    愛新覺羅胤禛來到有福有糧身前,倒是沒有自持身份,微微一禮問道“敢問二位,可是此間的農人?”
    二人連忙回禮道“貴人客氣了,我二人乃是附近小寨村的。”
    “卻不知今年收成如何,附近百姓可足食否?”四阿哥似是家常聊天一般,隨意問道。
    “老天爺保佑,今年是個豐年。大家夥不光能吃飽飯,還有不少剩餘。”李有福老實答道。
    “哦,”雍正驚訝道“難道家家戶戶都能有餘糧嗎?”
    這可太讓人震驚了。
    底層百姓生活什麽樣,他四爺還是清楚的。
    就算是年景好,那也是麥飯和著野菜才能吃飽,哪裏還有什麽剩餘。
    想要靠豐年攢下積蓄,至少也得有十多畝田產,再出去打個短工才行。
    “那倒不至於,”李有福擺擺手“得分到地的人家才行。不過再怎麽樣,哪怕是當個佃戶,混個飽飯還是沒問題的。”
    “四爺,”外人在前,張廷玉沒有喊出正式稱呼“這不是什麽稀奇事。大清國初年陝西甘肅兩省合計才不過240萬人,始皇立足後,又將本地土著大批遷徙到秦代或是趕到四川地界,即便又遷入些新戶,現下的人口大概也隻有百五十萬。”
    張廷玉顯然是花了大力氣做功課的,對於各類數據了如指掌。
    “陝西田畝足有三四千萬,即便藍田這邊人口稠密些,一戶五口也可得田大幾十畝,三倍於我朝。便是國朝初立人口尚稀時也比不得。”
    “且與我朝平定天下時,因數十年戰亂大批土地拋荒不同,秦國迅速占領二省之地,沒有地方動蕩影響生產之虞。其農人能富裕至此,也就不奇怪了。”
    胤禛點點頭,又問起了第二件事“不知此間農稅需上繳幾分?可有丁稅?”
    收稅,乃是鄉嗇夫的職責,車玄回答道“大秦律令,田租十稅其一,另有口錢、算賦。七歲至十四歲需繳口錢,人二十。算賦百二,年十五至五十六歲男女繳納。”
    “此為無爵之民收稅之法。若得爵,依爵位高低,可減輕賦稅,直至全免。”
    雍正估算了一下,田稅和人頭稅合下來,足有年收入的兩成多。
    這個稅率可著實高得駭人。
    大清國那邊各級官員貪腐、火耗、小吏上下其手,民人實際繳納的也未必有這許多,卻不知這秦人是怎麽受得了的。
    “那徭役又是如何安排?”四爺接著問道。
    仍然是車鄉長回答“在服役年齡期限內的無爵位和爵位在不更以下的人每人每年在郡縣服役一個月,修築城池、道路、河渠、宮室、運輸物資、飼養馬匹、煮鹽冶鐵等等。”
    “年齡到了,便需服正卒之役,役期一年。此外,還會輪番抽調,服戍卒徭役,守望邊境,抵禦入侵,駐烽燧、做郵差、屯田耕種。”
    中二哥無語了。這什麽極限操作,有這麽玩的嗎?簡直把民力榨幹到極限了。
    怪不得陳勝吳廣兩個基層軍官受不了起來造反了。
    喜歡新戰國七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戰國七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