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儒法論戰三

字數:4026   加入書籤

A+A-


    麵對商鞅的詰問,孔丘絲毫不見慌亂,沉穩答道“明軍所以屢戰屢敗,乃是國用匱乏,無餘財養軍。究其根源,仍是一個德字。”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明末之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而到了小吏上門的季節,卻是無田少田者重稅,富貴人家少納。”
    “如此收稅,則貧者愈貧,直至無力維持生計,揭竿而起,天下動亂。地方不平,則稅收難以維持,國用愈少,士卒餉銀不足,兵甲器械量少而質劣,戰力下降。如此一來,又何談戰勝?”
    衛鞅搖頭道“若以貧富分化而言,明末之世並無特殊之處。無論漢唐、兩宋、魏晉,皆如此。且魏晉隋唐世家大族之豪富,遠甚明季。”
    “畢竟宋明行科舉,又糊名,縱地方豪族亦不敢言進士舉人輩出。如此,則不能如察舉、九品中正製下,保證累世富貴。”
    聽到此處,孔子亦是微微頷首,表示對科舉製度的認可。
    雖然來此世後,也聽說有些七國,尤其是漢唐豪族出身的士人,反思宋明悲劇時,矛頭直指科舉,但孔夫子在閱覽史書後,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
    五胡亂華那會兒,這些鼠輩的表現未必就比明末這幫爛泥更強了。
    放著科舉考出來的賢才不用,去搞什麽世卿世祿製,到時候牛鬼蛇神充斥朝廷,國家隻會衰亡的更快。
    那邊商鞅繼續說道“富貴不能世襲,則土地兼並不能代代累加,是以明代貧富差距遠不及漢唐魏晉。”
    “至於中央財用不足,小卒不能飽腹,又豈是明季獨有?漢靈帝賣官鬻爵難道就隻是為了享樂嗎?唐德宗為何千夫所指仍要加征商稅?漢以強亡,唐末一邊鎮能破初興之契丹,到了大明,就成了怎麽打怎麽輸。這又是何故?”
    “努爾哈赤之女真,國族不過三十萬,遠不如漢之匈奴、鮮卑,唐之突厥、契丹,如何能壓服大國,一紙剃發令下,中原萬裏盡胡裳?”
    孔子眉頭微蹙,一邊思索商鞅所言,一邊反問道“以閣下所見,若不是君臣無德,百姓困苦,那根源又在何處?”
    商鞅沒有直接回答至聖的問話,而是自顧自說起了另一個話題。
    “明代晚季,萬曆三大征之後,國家財用日蹙。將士們在朝鮮出生入死,賞銀卻難以保證。”
    “其後國家無大事,尚可勉強維持體麵。薩爾滸之後,守邊開支大增,關寧四鎮年耗銀四五百萬。”
    “屋漏偏逢連夜雨,陝北旱災,活不下去的饑民饑兵揭竿而起,北地糜爛。南方又有奢安之亂,數省之地不得安寧。”
    “此等境況下,大明朝廷的選擇是加征三餉,結果小民生計愈發艱難,動亂蔓延更甚。最後闖軍成了氣候,京師陷落,崇禎自縊。”
    “如果要在崇禎年間匡扶明室,該當如何施策?”
    孔子一愣,這商鞅不直接回答自己的問題,說了一大通,最後反問了這麽一句,是什麽意思?
    不等孔丘回答,商鞅輕輕一笑道“吾曾於遊曆鄉間采風時,問過些遇到的農夫這個問題。”
    “這大明朝廷該如何做才能使天下太平?”
    “鄉間的農夫這般回答陛下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後,殺盡天下貪官,抄其家財。將這些浮財分給貧苦民戶,則關內動亂自平,再拿些出來給將士們發餉,東虜亦不在話下。”
    “至聖以為,此法可行否?”
    孔丘歎了口氣“鄉野村夫,不知朝堂之艱難!”
    商鞅笑道“是啊,小民無知,喜歡妄自揣摩。就像民間謠傳闖王拷餉得銀七千萬兩一般。幾千上萬輛大車才能裝下的東西,如何跟著闖軍西潰數千裏?若是被清軍所得,順治年間又何必欠發八旗綠營軍餉?”
    貪官這東西,殺上十個八個無妨,甚至若是威望足夠,比如開國皇帝朱元璋,借著大案把一茬全割了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但是你要打定主意跟這個體係過不去,嗬嗬,秦皇漢武唐宗明祖,不管誰操刀都沒用。
    最後大概是綠油油的韭菜沒割成,自己一不小心掉湖裏淹死了。
    “吾也曾問過東京城裏的士子同樣的問題。”
    “士子們給出的辦法是革除積弊,開源節流。”
    “整頓衛所,梳理京營,裁汰老弱,保留青壯,強迫藩王、顯貴捐資助餉。”
    “夫子以為可行否?”
    商鞅似笑非笑看向孔丘。
    孔子默然,然後緩緩搖了搖頭。
    這些手段,崇禎已經試過了。整頓京營的結果是炮打友軍,李邦華被貶謫外放;逼迫權貴獻金的結果是皇子夭折,薛國觀縊死。
    “既如此,大明可救乎?”商鞅問道。
    “縱然明太祖轉世,亦難挽回!”孔丘平靜答道。
    “是極是極!”商鞅大笑道“世人皆以為明太祖以一乞丐成就大業,若是有崇禎那般基業,定然能力挽狂瀾。卻不知這推倒重來容易,縫縫補補卻更非易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當然,以明太祖之手段,未必不能扭轉乾坤,但中途崩俎的可能性更大。”
    皇帝從來沒有無限的權力,當禦座上的那位非要頭鐵,跟把他抬上花花轎子的利益集團死磕的時候,那這轎子指不定什麽時候就翻了。
    “那商鞅再問夫子,大明必亡,然天下可救乎?”公孫鞅高聲問道。
    孔丘默然無語,半晌不見回答。
    “夫子是知道答案的,不是嗎?”商鞅不相信熟讀史書又善於思辨的儒家至聖會想不到辦法,無非是這答案未必符合至聖的理念罷了。
    不管孔子如何反應,衛鞅自顧自說道“周室衰落,戎狄入侵,有諸侯禦之;漢室傾頹,黃巾生亂,有士族圍剿;唐末動亂,黃巢流竄,有藩鎮破滅。”
    “諸侯、士族、藩鎮,皆是事實上的政治實體,中央強盛則俯首帖耳,朝廷衰落則取而代之,割據一方。”
    “漢削諸侯,士族取而代之;唐弱士族,藩鎮取而代之;宋收藩鎮,士紳取而代之。”
    “然士紳縱然富甲一方,較之前三者,仍是相去甚遠,不能自成體係,隻能依附皇權。”
    “如此,一旦朝廷破滅,地方上沒有強力集團扛起大旗。一盤散沙下要麽為敵所破,要麽明哲保身。”
    “女真雖小族,尤能聚六萬丁,再輔之以蒙漢八旗,可用之丁足有十一二萬。然後籠絡蒙古諸部、三順王,其入關前所能動員之兵已不下十五六萬。”
    “再利用明順矛盾,驅使關寧、綠營,破闖軍、逐大西,這天下還有何人能擋?有哪一方能有這許多兵馬錢糧?”
    “以此觀之,要想免於亡天下也不算難事,隻要崇禎皇帝效周漢唐故事,或封諸侯設藩鎮,或允許豪強收取賦稅自辦團練。”
    “如此,多年動蕩後,民亂自平,而天下也將有數支可戰之兵,縱然進取不足,卻也絕對能把女真擋在關外。”
    喜歡新戰國七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戰國七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