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5章 重返月球三步走
字數:7137 加入書籤
華夏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
楊立偉等航天員出席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華夏航天局正式對外通報了‘盤山號’空天飛機第二次飛行取得圓滿成功。
楊立偉等人更是誇讚‘盤山號’空天飛機,認為空天飛機才是代表著航天飛行器的發展方向,宇宙飛船、航天飛機都落伍時代。
戰略忽悠就是這樣,真真假假攙雜其中。
‘盤山號’,劉韜定義為宇宙飛船,但是對外宣傳卻是空天飛機。
這會使得世界主要國家,隻要不想掉隊,就會往空天飛機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
就像現在,在華夏航天局對外公布的信息中,‘盤山號’空天飛機采用的是核反應堆,是利用核能,而不是傳統的化石燃料,還有那聳人聽聞的革新性推進方式,那都是徹底顛覆了人們對航天的認識。
仿佛現在,正在進入新的紀元,航天領域迎來新的時代。
要知道,一直以來,在航天這個領域,華夏都在埋頭追趕美俄的腳步,但是如今,華夏好似一下子實現了彎道超車。
美俄歐想要不掉隊,必須得在航天領域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以及大量的科研團隊。
航天領域投入多了,其他方麵自然投入就少了。
華夏航天局明確發布了載人登月時間表,誰也不會懷疑華夏航天局能不能載人登月。
華夏早已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華夏政府說話是管用的,是說話算數的。
華夏航天領域,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從仰望者、追趕者再到現在的引領者,成為了世界航天領域的領先者,成功地實現彎道超車。
到了現在,美國航天領域的遮羞布,可以說隻剩下載人登月了。
一旦美國無法趕在前麵再次載人登月,那麽美國航天領域的遮羞布將會被扯下。
而要是其他國家趕在美國之前載人登月,確認美國所公布的載人登月地點,根本沒有載人登月過,那就是劈裏啪啦地被打臉,那就不是被扯下遮羞布那麽簡單了,而是世紀謊言。
華夏航天局每一次行動,每一次新聞發布會,就如同催命符一般,讓美國如芒在背。
而美國私人航天公司,也從不提載人登月,每當被問到的時候,他們所說的都是開展太空旅行、載人登火星。
比如Space X的老板馬斯克,提出了目標是殖民火星。
麵對著美國內部巨大的壓力,以及外部不斷加大的壓力,NASA得到了國會的一筆特別經費,即每年NASA在原有經費的基礎上,每年增加至少一千億美元。
航天技術,不隻是國防力量的保證,更是美國國家榮耀的一部分。
美國在這方麵,不甘落後。
美國集合了波音、雷神等眾多公司,由NASA領導,研製全新的空天飛機。
至於原本美國空軍主導的空天飛機項目,還沒有研製成功就遠遠落後,自然就沒必要繼續投入。
NASA根據‘盤山號’空天飛機的情況,提出了兩項主要指標。
第一項指標:采用核反應堆,核能取代化石燃料。
第二項指標:采用電推進係統。
既然‘盤山號’空天飛機研製成功,代表著空天飛機這條路是走得通的,那麽美國隻需要沿著這條路去走,去攻克技術,便也可以研製出屬於美國的空天飛機。
而這兩項指標,毫無疑問難度是極大的。
將核反應堆搬到空天飛機上,那意味著核反應堆的小型化技術最起碼要在美國核反應堆技術上麵再提升兩個層次,才能滿足要求。
在此之前,美國已經重新啟動了核動力飛機項目,但是依舊麵臨著巨大的困難。
想當年,二戰還沒有結束,準備用原子彈終結二戰的‘曼哈頓計劃’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時,著名科學家費米就對那些科學家說,除了原子彈,大家也不要忘了研製核動力飛機。
果然,二戰剛結束,核動力飛機的研製工作便開始大張旗鼓地上馬。
美國研製核動力飛機,出發點是想造出高性能的遠程戰略轟炸機,繞地球轉十幾圈也不用加油,這誘惑是如此之大,這種飛機擺脫對大量機場的依賴,擺脫對空中加油機的依賴。如果改造成核動力運輸機,那效率也是沒得說。
與此同時,蘇聯也開始研製核動力飛機,相比美國,蘇聯研製核動力飛機的動力更大,因為那時候蘇聯還沒有航程很遠的轟炸機,所以當時蘇聯非常希望能研發出一種可以輕鬆飛到美國任何地方的上空,進行轟炸後,還能返航的轟炸機,核動力飛機簡直是太契合蘇聯的需求了。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在核動力飛機的設計方案中,有兩種驅動方式。
第一種是,飛機在天上飛行時,反應堆啟動,加熱堆芯周圍的液態金屬,接著讓高速氣流與高溫液態金屬接觸,於是氣流變成高溫高壓氣體,經過導流,這些氣體通向各個引擎的增壓渦輪,最後噴出產生後推力。這種設計是一種混合動力,即飛機起降時發動機使用的還是燃油,爬升至高空後,才切換為核動力。為什麽起降時不使用核動力?因為高速氣流通過堆芯的液體金屬,再排出,核汙染比較嚴重。
第二種方案是,空氣不直接進入堆芯,而是使用熱交換器加熱空氣。熱交換器裏麵有水或者液態金屬,它們循環流動,不斷把熱量從堆芯帶出來,並加熱從外麵通過的空氣,如此往複。
當時研製核動力飛機很大的一個難點是,如何保護駕駛員不被長時間輻射?
還有,若飛機墜毀後,帶來的地麵核汙染如何避免?
當年美國NB36H裝反應堆試飛,測試反應堆對駕駛員的輻射水平時,NB36H旁邊還跟著另一架飛機,上麵裝滿了士兵,就是為了萬一NB36H墜毀,能第一時間衝下去,封鎖現場,避免周圍群眾受到核輻射。
後來,隨著洲際導彈的出現降低了對核動力遠程轟炸機的需求,加上各種技術困難,美蘇這才下馬了核動力飛機計劃。
除了核動力飛機,美蘇對核動力火箭也充滿渴望,當時科學家們認為,如果使用核動力火箭飛往火星,隻需要30天時間。
當年,得知居裏夫婦提出放射性元素鐳之後,俄羅斯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就預言:一噸重的火箭隻要用一小撮鐳,就足以掙斷與太陽係的一切引力聯係。
繼核動力飛機後,1957年美國人又開始了核動力火箭的研製,這就是獵戶座核火箭計劃。
根據設想,在起飛階段,每秒引爆一顆100噸TNT當量的小型原子彈,當火箭到達一定速度和高度後,引爆速率下降到每10秒一枚,由於已經遠離地麵,此時引爆的是2萬噸當量的核彈。
後來因為這種方式會產生嚴重的核汙染,胎死腹中。後來又提出一個更安全的方式,那就是先用多根火箭把飛船升到太空,遠離人間後再盡情的拋灑核彈。
可惜,核動力火箭同樣麵臨著巨大的技術難題,因此在1963年隨著《禁止在大氣層和外層空間進行核試驗條約》生效,獵戶座核火箭計劃與蘇聯的核動力火箭計劃也隨之走到終點。
當年麵臨的問題,如今美國自然也不例外遇到相同的問題。
如何進一步將核反應堆小型化,這裏麵除了小型化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那就是核反應堆的安全性。
那麽小的核反應堆,需要提供大量的能量,以支持航天器擺脫地球引力進入到太空,這裏麵的技術問題一大堆。
更不要說電推進了!
那可不是,將核潛艇、核動力航母的推進器搬到航天器,就可以了!
這完全是兩碼事!
也正是有著種種困難,在華夏研製出核動力飛機後,美國這幾年依舊沒能研製出核動力飛機的原型機。
要知道,華夏的核動力飛機,都不止一次展開繞地球飛行一圈甚至是兩圈,甚至展開了數次在高空擊落在軌衛星,更是進行過攔截導彈試驗。
美國在很多問題上,不得不後退,是美國變得心善?
不是!
那是因為沒有辦法!
現在的華夏,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工業大國,是十億級別的工業國,連續多年鋼鐵產量超過十億噸,而且據說還有很多是瞞報了產能。
要知道,美國鋼鐵產量最高年份是1973年,那一年美國鋼鐵工業粗鋼產量為1.37億噸,是美國鋼鐵工業曆史上最高的產鋼記錄。而蘇聯鋼鐵產量在1982年達到最大,鋼鐵產量1.47億噸。
而華夏鋼鐵產量是十億噸級別的,而且還不是維持一年、兩年,而是已經連續多年了。
鋼鐵產量十億噸級別,想想都是非常恐怖的。
這意味著,一旦到了戰爭時期,爆兵能力是極為恐怖的。
這一點,美國是深有體會的。
當年美國為何能夠成為二戰的最大贏家,不就是美國是第一大工業國,依靠著強大的工業進行爆兵,愣是生產出無數的武器彈藥,堆死了德意日麽。
NASA得到了大筆科研經費,也是放開手腳,為‘重返月球計劃’開始準備著。
畢竟要是沒有動作,又拿了那麽多經費,NASA會被噴死。
盤山集團總部。
劉韜看著報紙,不禁笑著搖了搖頭。
根據新聞報道,美國不但要重返月球,還要在月球建立基地,並且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將整個工程拆成若幹個子項目,分配給Space X、藍色起源等多家美國本土及其盟友的航天企業,並且麵向全世界招募誌願者。
並且美國再次拿出‘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曬太陽,這‘土星五號’運載火箭簡直是美國人的驕傲,其誕生於60年代,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高達118噸、月球軌道45噸,成功率更是達到了恐怖的13/13。
美國要用‘土星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宇宙飛船前往月球,進行載人登月。並且美國NASA宣布,美國從明年開始,要每年進行一次登月,前麵三次登月是無人登月,先將生命維持裝置投送到月球地麵。在確認生命維持裝置能夠正常運行之後,第二部分的發射計劃將會啟動,也就是載人登月。第三部分則是建立起完善的月球基地。
好!很好!非常好!
劉韜不怕美國在航天領域加大投入,不管是載人航天、載人登月還是載人登火星,都沒關係。
他反而擔心美國退縮了,那才是真正有些麻煩。
要知道,華夏在地球軌道,可是有大量的衛星。在月球軌道,華夏也有超過二十顆衛星,其中包括中繼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月衛星、月球資源衛星等等。
美國人到時候是不是真的成功進行載人登月,逃不過這些衛星的眼睛。
甚至於,到時候‘盤山號’宇宙飛船可以跟著出發,跟蹤著!
現在美國這一舉動,這意味著未來五年時間,美國在載人登月方麵起碼要花超過五千億美元。
五千億美元,這都快趕得上美國一年軍費了。
更不要說,還有屬於NASA、美國空軍聯合的空天飛機研製計劃,這個空天飛機研製計劃起碼又要消耗幾千億美元。再加上核動力飛機,這個項目不消耗個千把億美元,恐怕是難以有什麽實質性進展。
美國的財政收入是有限的,美國想要收割全世界越來越難,至於發行國債,也已經沒有那麽容易。
這就使得,要麽美國得壓縮軍費等方麵的開支,要麽美國得承受著增加赤字帶來的代價。
不管哪一種情況出現,都是他樂意看到的。
當然,如果美國能夠像當年,敢於對大公司、大資本家強加高額稅,那也可以。
可問題現在的美國有這種能力麽?
劉韜是高度懷疑的。
“得再加把火,蘭芳那裏可以加大力度!”劉韜低聲喃喃自語。
不僅僅是航天領域要上強度,其他方向也得上上強度。
這種就不是陰謀,而是陽謀。
想要維持著,那麵臨著更大的壓力時,就得投入更多。不想投入更多,那就得退縮!
投入更多,那是有代價的!
同樣的,退縮也是會付出相應的代價!
放眼現在,最適合下手的,就是澳大利亞方向。
澳大利亞,那是事關著南洋前往南美洲的航線,一旦這裏失去,也意味著失去了對這個航線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