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學藝顯身手
字數:5063 加入書籤
易萬達見胡中原沒有拒絕收徒,就直接了當地說了“如果胡師傅不嫌棄的話,我家大兒子拜你為師,不知胡師傅意下如何?”
胡中原一聽,是又驚又喜,這一驚,是因為胡中原非常佩服易萬達,跟他打交道的人多得是,唯有這易萬達是那種豪爽型,不對,應該是說,易萬達會尊重人,很難得。這一喜就是,推薦的是他自己的兒子易隆平,在做課桌的時候,就瞧見這孩子蠻靈光,是個頭腦聰明的人。
見易萬達要把自己兒子介紹做徒弟,高興得直搓雙手“你這是抬舉我了,就看你家大少爺,他自己可否願意喲。”
易萬達順勢說道“這樣,我家大兒子也不小了,我也不能勉強他,如果他主動到師傅家,就是最好的證明。”易萬達是把下一步都說到了。
因為在那個時代,拜師學藝,肯定是要走程序,第一步就是,拎著厚禮去師傅家,拜見師傅師娘,那行跪拜大禮是必須的,叫聲師傅師娘,才算正式地做了胡中原的徒弟。
易萬達與胡木匠聊著這個話題的時候,易隆平不在家裏。待父親易萬達把這事說與兒子聽的時候,易隆平自然滿心歡喜,當即跟父親商量著拜師的禮物之類什麽的,這一對父子,禮節周到,並且是父子二人一起去胡中原的家裏,正式定下拜師之事。足以證明易萬達的為人處世非常地通情達理,會尊重人。
六十年代的拜師,還停留在最原始的拜師規矩,叫做三年義務,三年學藝的模式上。
就是說,正式拜師的最初三年,就是給師傅家裏做長工一樣,包吃包住包幹活,沒有工錢的。
但是,畢竟是新社會了,三年的義務,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就隻有三年學藝了。
這學木匠和學裁縫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師傅帶著徒弟一直是在做手藝活,手把手,一對一的去教,不需半年,完全可以全部學會,剩下的就是自己慢慢地在實際操作中,積攢經驗而已。
隻需半年的學習過程,卻要用三年來完成,無疑是,時間水分太多。師傅家裏多一個不付工錢的勞動力,當然學藝就需要三年了。
這是老規矩,任誰都打破不了。
這易隆平學藝,趕上了新社會,免除了三年的義務,拜了師傅就開始跟著師傅闖江湖了。
所謂的江湖,無非就是方圓幾百裏的村莊,給別人家做些個木工活而已。
那時候的家具,桌椅板凳,結婚的新床,衣櫃,蓋房子等都離不開木工活,所以,鄉鄰四舍,總有人家請木匠師傅上門做木工活的,最大的生意就是給結婚的新人打新房的家具了。
師傅上門做活,易隆平就隨時跟著,胡中原多了一幫手。易隆平又可以實打實學技藝。這就沒有了傳統的三年義務,直接上手學藝。
易隆平是幸運的。三年義務免了,多麽寶貴的時間啊。
再說這胡木匠,也是沒上過學讀過書的人,但是,並不影響木工活的技能,就像鄉村裏的文盲大伯大媽們一樣,雖然一字不識,但是,打起牌來,個個頂呱呱的。
這易隆平,腦子好使,跟著師傅,現學現動手做,進步非常快,遠超了師傅的想像。
跟著師傅打下手不到半年,胡中原就給徒弟放假一個星期。
易隆平也遇到了好師傅。
放假,這可是絕無僅有的先例。
胡中原一來佩服易萬達的為人,二是確實喜歡這徒弟,半年的相處,這易隆平很快就能看事做事,師傅指點起來也輕鬆,做起活來進度又快,當然收入也成正比了,所以,就開先河,給徒弟放假一周。
一聽說放假,這易隆平畢竟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高興得不得了,也是快半年沒回家了。
師傅一說給他放假,歸心似箭,立馬小腿肚朝前,就往自己家裏步行而來。
那時候都是步行。
一回到家裏,與父親母親一陣熱聊,晚上跟弟弟妹妹們有說有笑,不亦樂乎。
與他們家房子並排的有一位鄰居姓袁的老奶奶,看見易隆平回家了,到了晚上,這位袁奶奶抱著一小捆木材棍棒到他家裏來了,先跟易隆平的爹爹和娘打招,易隆平的娘好奇地問“袁奶奶,您老抱著棍棒來,這是要做什麽呀?”
袁奶奶笑嗬嗬地說“我讓你們家大兒子給我做一個飯架。”
易隆平的娘,可是一個明亮之人,聽袁奶奶說讓大兒子給她們家打個飯架,笑得不行,說道“我兒子才學了半年都不到,這飯架可是一個考驗技術哦活。他哪裏會做啊。”
這袁奶奶卻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說道“嗨,我知道你家大少爺會做這個。”
當娘的心裏想,我兒子會不會做,我還不知道。這才拜師幾個月,怎麽可能做得出來,這可是木工活中的技術活,這位袁奶奶怎麽這麽相信自己的判斷。
待袁奶奶走後,這易隆平就開始認認真真地動起手來,所幸,他回來時帶著工具回來的。
這還是易隆平從師傅家回來時,想在自己家裏,就地取材的做點小板凳什麽的。並不是像小孩子那樣,一說放假就放鬆貪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所以,跟師傅說了一句,就順帶了幾個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幾個工具,就上了回家的路。
外出快半年了,這回家的心情,別提有多高興了。腳下生風,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家裏,隨身攜帶的工具,這會兒也能派上用場了。
也是萬萬沒想到,一回到家裏的當天晚上,就有鄰居袁奶奶要他做飯架。
易隆平當然非常樂意有這麽一個機會,拿起袁奶奶留下來的棍棍棒棒就開始忙活起來了。
這飯架子,當時在鄉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飯架子,它由九個小方格組成的一個正方型,九格的上麵還有一層,就是幾根木棍平行橫在上層。
這飯架子的九格可以放菜碗,那上一層的橫棍上則可以放筲箕,小盆之類大一點東西,都是用來放菜飯用的。
那時候是沒有冰箱的,所以把沒吃完的菜呀飯啊什麽的,放在這飯架子上,既透風,又沒有老鼠上去。
因為這飯架子是用一根繩子吊在橫梁上的,繩子必須穿過一個玻璃瓶子,或者光滑一點東西,這樣,老鼠就爬不到飯架上來。
沒有冰箱的年代,這飯架子非常實用的。所以家家戶戶都有。就像家家戶戶都有鋤頭,鐵鍬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
再說這位袁奶奶,怎麽就這麽信得過易隆平呢。因為那飯架子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難度哦。
就有那已經出了師的人木匠,還不會做飯架的人都有。這就足以證明,做個飯架的難度是實實在在的,名副其實的技術活。
易隆平在家裏有了事可做,時間都過得有意義多了。放假,真值得了。
第二天,易隆平起了個大早,弟弟妹妹們都上學去了,父親母親也在生產隊裏出工分去了,他在家裏就開始敲敲打打的,又是量尺寸,又是算公式。
那飯架子的外筐,一個四四方方的正方形,要做出九個格子,這格子必須都一模一樣的大小,四四方方的架子也是有一個標準尺寸的,由不得瞎做。
一個正方形,隔斷成九個空格,就像一個標準的九宮圖嘛。
這九宮圖畫起來好畫哦,若做成一個九宮圖的實物來,就沒有那麽簡單囉。
因為易隆平腦袋瓜好使,偏偏就喜歡這需要智商的活,真是逮著了好機會哦,做起來心情都是愉快的。
就這麽三下五除二,自己在家裏獨立完成作業,真就幫袁奶奶把這飯架子做出來了。
這位袁奶奶,看人真是準。可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袁奶奶跟鄉村裏的其他長輩可不一樣了,絕對沒有鄉村裏的婆婆媽媽們的嘮叨性格。
原來,她曾經在解放以前,在省城當老師教書。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因為她丈夫在部隊裏,後來又慢慢升職了,夫妻倆都在省城,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事業。
隨著解放戰爭的結束,兩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她丈夫是國民黨那邊的高級軍官,進入五十年代之後,她們全家由省城,下放到了鄉村裏,落戶在易家村,跟易萬達家在一個生產隊裏,就這麽做了易隆平的鄰居。
因為這層原因,她們夫妻為人非常低調,從不招惹是非,小心翼翼地過著自己一家人的小日子。這袁奶奶因為是有文化之人,教書的老師,所以看人就是不一樣。
袁奶奶也非常喜歡易隆平這後生娃,對易隆平刮目相看,另眼相待,這就有了抱著一捆木材棍棒來,要易隆平給她做飯架子的事。
這一做一個準,易隆平真就給做出來了,可見袁奶奶的獨到之處,是個有眼光的人。
就這麽易隆平在家休息,也有了意義,半年不到,就單打獨鬥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作品,高難度的作品——飯架子。
易隆平也不驕傲,開啟了他的手藝人生。
他後來的人生軌跡,就因為有了這一手好技術活,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著改變。
喜歡命運風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命運風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