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2章 朕沾了兒子們的光
字數:5431 加入書籤
在大慶,有三個節日最為重要。
第一個便是正旦日,俗稱的春節。
第二個是冬至日。
第三個,就是萬壽節,又稱萬壽聖節,也就是慶皇的生日。
開朝之時,慶皇忙著打仗,並沒有過萬壽節。
直到開朝十三年,李山長上書,慶皇覺得江山基本穩定了,也該慶祝慶祝了。
再加上民心如此。
才開始過這萬壽節。
隻不過慶皇定下了四不,即是不受獻,不賦詩,不賜酺,不齋醮。
前兩個好理解,第四個是不向神佛禱告,隻保留最基本的祭天。
淩晨代慶皇祭天的官員,現在還在低著頭打著擺子昏昏欲睡。
至於不賜酺,意思則是不許聚飲。
這跟秦漢之人,三人之上不得聚飲的禁令有關。
因為三人之上聚飲,很容易出現亂子。
後來一些重要節日,皇帝為了彰顯恩典,便出現了賜酺這種說法。
多在一些重要節日,會出現特設的賜酺三日,賜酺五日。
也就是說,這三日,或者五日內。
可以聚眾喝酒。
民間少有放開後,一般也會聚集,感謝天恩,然後一堆人聚在一起喝酒。
至於到了前朝時。
宴會眾多,賜酺這基本玩壞了,皇帝有點喜事兒就賜酺。
可以說。
皇帝的威嚴,以及諸多的威嚴製度。
在前朝時,便已經被玩壞了。
就跟泰山封禪一樣。
隻不過今日慶皇六十大壽,秦標安排的一切,辦的喜慶。
最為重要的。
是一家團聚。
隨著鞭響,有太監高聲唱道。
“跪!”
呼啦啦的,一群官員便再度跪拜下去,整齊有序。
秦風站在高處,眼睜睜的瞧著這一幕。
早晨來的時,跪著算是請安,畢竟今日慶皇大壽之際。
但百官朝跪,兄弟五人卻不需要跪。
因為他們也是這些官員的君王。
“拜。”
隨著又一聲響起。
百官齊唱。
“恭送聖上!”
“再拜!”
“恭送聖上!”
“山呼!”
“恭送聖上!”
一連三聲,慶皇早已離開了禦座回去了。
甚至趁著眾臣子低頭之時,還向秦標秦風等招了招手。
意思很明顯。
一起走。
“走。”
秦標更是低聲招呼了聲,兄弟四人跟著秦標,就跟著去了殿後的門。
即便出了奉天殿,後方仍舊能聽到百官恭送的聲音。
秦標忍不住道。
“被恭送的感覺怎麽樣?能聚集這麽多官員的次數可不多。”
秦風忍不住掏了掏耳朵。
“震得耳朵有點癢,喊的是真賣力。”
“不賣力不行,十多個監察禦史盯著呢,若誰沒大聲喊,被監察禦史發現了,那監察禦史的政績可就來了。”
秦標哈哈笑著。
“不過大勝在即,百官對父皇的感情應當也是發自內心的,是父皇,讓漢人們再次強盛起來,淩駕於四海之上。”
“昔日的漢人身上的屈辱,當今也徹底被洗刷。”
“如此,這群人如何能不敬畏父皇呢。”
閑聊著,幾人也來到了慶皇的身邊。
“你們兄弟嘀咕什麽呢?”
慶皇一邊往鑾輿處走著,一邊問著。
秦標拱手。
“在讚頌父皇的功德。”
慶皇聽得相當意外。
“老大什麽時候,也學會百官諂媚的這一套了,咱都不適應了。”
慶皇雖然這般說著,但看的出來。
秦標這諂媚的話,聽得慶皇是當真開心。
其實令人最開心的事兒。
不是當麵誇。
而是背後裏誇,然後被正主不小心聽到了。
隻不過對於慶皇來說,兒子的誇讚認同,反而是更令他開心的,特別讚頌他的還是秦標。
這個他寄予了多年厚望的長子。
“兒臣真心實意之言,父皇在兄弟們心中,素來仰止如望山嶽。”
“行了行了,你再說下去,朕都不好意思了。”
慶皇笑得更開心了,轉頭又望向了秦風。
“老六餓了沒?”
在慶皇的印象裏。
他總是覺得秦風會餓。
這也是根深蒂固的印象,因為慶皇年輕時,就總餓肚子,也總怕吃不飽飯。
他年輕時吃飯,哪怕成了吳王,成了皇帝,吃飯時仍舊跟餓死鬼投胎一樣,猛猛的吃。
直到多年之後,上了年紀了,飯量下來了,這才好些。
故此慶皇覺得秦風與他最像,當年遼地悲慘之時,應該是挨過餓,所以才會這般的能吃。
慶皇也總怕秦風餓到。
而且在每次見秦風時,都會提前讓人準備些吃的。
“父皇這麽說,兒臣還當真餓了,兒臣覺得自己就能吃三桌。”
慶皇大笑不已。
“那怕是不成,禦膳房那邊刻意準備了八百多道菜,朕都未曾如此豪奢過,這也是你母後刻意安排的。
秦標聽此,更是忍不住笑著插話道。
“如今這宮中,更是稱這為遼王全席,隻有遼王來了,宮中才會如此豪奢,籌備這麽多的飯菜。”
秦風忍不住揉了揉肚皮。
“八百多道,兒臣怕是也吃不完。”
慶皇卻不在意。
“要的就是老六你吃撐了,如此最好。”
言談間,父子六人也上了抬輿。
因為這身莊重無比的衣服還穿著,錦衣玉帶,怕是得有十多斤重。
秦風倒是還好,秦標帶這個重量久了,會成為極大的負擔。
而這……
穿的還不是龍袍。
據說秦標新繡的龍袍,遠比慶皇豪奢多了。
慶皇當年龍袍,用的隻是南方的材料。
而如今,皇宮中四海珍寶應有盡有,甚至連美洲的物產都有一些。
秦標的龍袍,也將是有史以來最為華貴的。
而龍袍上的金色。
可都是黃金拉成了細絲,編製而成。
會有多重,自然不言而喻。
父子六人坐著抬輿,隊伍拉的極長,倒也不便於交流。
慶皇更是摸著嶄新的抬輿,萬分感慨。
“朕那抬輿都用了二十多年,沒想到過個大壽,都置辦了新的。”
慶皇為此萬分感慨。
“朕節儉了一輩子,如今倒也借了兒子們的光,東西都是老大命人做的,珍寶大多都是老六出的,上麵也有老二老三送來的一些好物件。”
“至於老五……”
“聽說是老五監的工,也行,老五這小子沒有在這上麵偷工減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