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士大夫共治天下

字數:4846   加入書籤

A+A-




    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天下”這種製度是兩宋特有的政治製度。
    宋朝皇帝掌握立法權,宰相手握行政權,台諫行使檢察權。這便是宋朝獨有的政治體係。
    宋朝禦史、監察禦史掌糾彈,統稱為台官;諫議大夫、拾遺、補闕、正言掌規諫,統稱諫官,合稱“台諫”。
    宋朝之所以形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麵和其所處的曆史環境是分不開的。自唐末至五代,武人跋扈,擁兵自重,藩鎮割據,天下大亂。
    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四,在開封城東北四十裏陳橋驛,發生的“陳橋兵變”是五代曆史上罕見的沒有大規模流血衝突的一次兵變。
    整個過程中僅有韓通一家被殺。
    韓通又稱“韓瞠眼”,就是瞪眼的意思。
    也就是說這個人一說話就瞪眼,一張口就想吵架,從其被起的綽號上就能看出此人能力確實一般,根本不是趙大的對手。
    但此人也有叫板趙大的資格。
    很簡單,五代時期軍製分為禁軍和牙軍。
    禁軍為中央軍,牙軍為地方節度使軍隊。
    而後周的禁軍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殿前司,都點檢趙大是最高領導。
    另一部分是侍衛親軍司,而韓通就是侍衛司的二把手,副都指揮使。
    侍衛司一把手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是李重進,但此人根本就不在開封府,所以侍衛司實際上的最高長官就是韓通。
    說到後周禁軍的最高統帥,原本殿前司最高長官是人家張永德的,趙大隻是張永德的副手。而侍衛司最高長官是李重進,這裏麵本來是沒有趙大什麽事的。
    然,柴榮、張永德、李重進三個人身份特殊,令後周開國皇帝郭威都感到無奈得很。
    柴榮,郭威的義子,和郭威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張永德,郭威唯一的至親。郭威全家被殺,隻剩下壽安公主和張有德這麽一個女婿了。
    李重進,郭威的親外甥。從血緣裏麵講是郭威最親近之人。
    郭威活著的時候,在沒有確定接班人的情況下,不管是柴榮或者張永德又或者李重進,這三人都是有機會的。
    但是,當周世宗柴榮病重之後,為了自己的小兒子柴宗訓將來皇位穩固,張有德被調任義成軍節度使,李重進則被調任淮南節度使。
    無他,在柴榮看來,這倆人曾經和自己爭奪皇位,並且對自己都敢罵罵咧咧的,更何況自己年幼的兒子了。
    思考再三柴榮覺得此二人將來都有造反的可能。
    選來選去,柴榮選中了看起來最不可能造反的趙大成為殿前司新一任最高長官。
    至於說柴榮留下的三位顧命大臣,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都是打醬油的。
    這三位顧命大臣還不如人家提前寫好禪位詔書的翰林學士陶穀有“眼力勁”。
    於是,趙大就在“崇元殿”舉行了禪位大典。
    雖然在整個“陳橋兵變”中,僅有韓通一人被殺,但並不意味著全天下都服你趙大。
    趙大登基不足百日,李筠和李重進便先後起兵造反。
    太祖登基的次年,便發生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
    宋太祖以史為鑒,也為了統治需要,開國之初就解除了各路節度使的行政權和統兵權,把屬於中央的權力再次收回來。
    樞密院最高長官樞密使也由文官擔任著。
    而禁軍將領則被排斥在中樞之外,不得參與朝政。
    逐漸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麵,開啟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曆來大儒們都是說一套做一套,什麽不與民爭利,什麽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一個個冠冕堂皇,一身浩然正氣。
    讓老百姓聽了之後感動的稀裏嘩啦,不要不要的。
    宋神宗熙寧變法期間,作為保守派的領頭人物,宰相文彥博在禦前會議期間進言道“陛下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祖宗法製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
    宋神宗怒氣衝衝,對曰“更張法製,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
    神宗皇帝的話已經很直白了,你們這些士大夫天天滿嘴仁義道德,張口閉口以民為本,然而朝廷變法於民有利,你們為何反對如斯?
    趙頊直接打臉的話都不能“嚇退”這些保守派反對變法的決心。
    於是便出現了“陛下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這句千古名言。
    對於趙頊的打臉,文彥博絲毫不在乎,直接懟了回去。我們才是跟你皇帝治理天下的,老百姓算個球。
    文彥博的話透露出來一個信息,所謂的“民心”,這個“民”指的是官員地主士紳們;這個“心”當然也是官僚地主士大夫們的心。
    至於說老百姓的死活跟與我何幹。
    早年的文彥博也曾一腔熱血,意氣風發,也曾是範文正公慶曆改革的支持者。
    對於在西北邊境屢戰屢敗的宋軍,其也曾上書仁宗皇帝針砭時弊,提出“將權當專,軍法當嚴”意圖自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可笑的是,文彥博到了高坐廟堂之上時,又逼迫一代名將狄青,致使其鬱鬱而終。
    不管是王安石的變法,還是張居正的新政,都是“富國強兵”的目的,說白了就是圖強,增加朝廷收入。
    變法之所以遭到這些人的反對,無非就是動了這些人的奶酪,擴大了韭菜的種植麵積,侵害到這些人的利益。
    年輕的文彥博支持慶曆新政,是因為當年其不過是個芝麻小官無足輕重,況且當範仲淹裁撤一批,等有了位子,這些年輕人才有更多的機會往上爬。
    到了神宗皇帝時期,文彥博早已經從當年初入官場的愣頭青轉變為在宦海沉浮幾十年的官場老人了。
    文彥博是怎麽上位的,他自己不清楚麽?此時,早已經高居廟堂之上的文彥博難道也要給別人騰位子麽?
    屁股決定腦袋。
    在什麽山頭唱什麽歌,在什麽位置考慮什麽事情。
    數十年的沉浮,文彥博之流早已經忘記了當年的熱血誓言。
    大宋文武百官,議論紛紛,爭爭吵吵。“論”的不過是韭菜如何分配,“爭”的也不過是利益二字。
    至於說大宋朝那些最底層的老百姓,又有幾個人真正關心他們的存在?
    即便是寫下“粒粒皆辛苦”這首感動了無數人的千古名句的唐朝李紳,也一個樣。
    “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當年劉禹錫去李紳家做客,看到滿屋子年輕漂亮的歌姬,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句。
    李紳聽了之後,便將一名歌姬贈送給劉禹錫。
    雖然在唐朝,這屬於文人騷客之間的風雅之事,但也側麵反映出李紳生活的奢靡。
    “陛下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文彥博怒懟神宗皇帝的話,說出了許多人想說而不敢說的話。這話雖然刺耳,卻也是格外的真實。
    皇帝離不開士大夫,誰支持皇帝,皇帝就要照顧誰的利益。
    皇帝想要控製朝臣,朝臣亦想要挾皇帝。
    曆代封建王朝都是一個樣。
    眾多的官員抱團取暖,逐漸擴大影響力,以達到幹預控製朝政,控製皇帝的目的。
    其背後的推手就是各地世家大族,大地主、大商賈。
    趙昺和李邦寧兩個人在書房之中,談論了很久,從秦漢到隋唐,從五代到大宋。
    得出了一個結論,哪怕用贖買的方式,士紳們也絕不會輕易把數量龐大的田地交出來。
    (本章為過渡,不喜歡看的書友們可以忽略。)
    喜歡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