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74章 半途遭遇

字數:3120   加入書籤

A+A-


    王允隻得坐下,神色間卻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慌亂。
    片刻後,一名聽風衛悄然入內,於秦明耳邊低語數句。
    秦明目光驟然銳利如刀,直射向王允:“王刺史,朕方才聽聞,有百姓於行宮外喊冤,狀告你洛州官府,強征‘剿餉’、‘助役銀’,通賦者抓入牢獄,嚴刑拷打,致死人命…可有此事?”
    王允臉色瞬間煞白,噗通一聲跪倒在地:“陛下明察!此…此必是刁民誣告!洛州賦稅,皆按朝廷章程,絕無額外加征!臣…臣一心為民,豈敢行此等惡行?!”
    “是嗎?”秦明聲音冰冷,“那朕問你,去歲洛州上報戶籍增長三千,墾田萬畝,為何今春戶部核驗,倉廩存糧反比去歲減少三成?多出的賦稅,去了何處?”
    “洛水漕運,年年申請巨款修繕,為何今歲春汛,仍有三處堤壩潰決,淹沒良田千頃?修河的銀子,又去了何處?”
    “還有,去歲那名赴京告狀的老農,如今身在何處?”
    一連三問,如同三道驚雷,劈得王允體若篩糠,汗如雨下,再也無法狡辯:“陛下…陛下…臣…臣…”
    “拖下去。”秦明厭惡地揮揮手,“交由隨行禦史台,嚴加審訊。洛州府衙,即刻查封!一應賬冊文書,仔細核查!朕倒要看看,這‘清名’之下,埋著多少民脂民膏!”
    如狼似虎的侍衛上前,將癱軟如泥的王允及其幾名核心屬官拖了下去。滿座官員噤若寒蟬,麵無人色。
    秦明站起身,目光掃過瑟瑟發抖的眾官:“爾等好自為之。朕的江山,是打出來的,亦是治出來的。貪墨怠政,欺上瞞下,便是此等下場!”
    鑾駕東行,離京畿愈近,沿途景象便愈發不同。驛道寬闊平整,車馬絡繹不絕,村鎮人煙稠密,市集喧囂繁華,與西境邊陲的荒涼肅殺判若兩個世界。然而,秦明端坐於玄黑鑾駕之內,麵色卻未見絲毫舒緩,反而愈發沉凝。他深邃的目光掠過那些看似富足的村莊、秩序井然的關卡、以及遠遠望見鑾駕便惶恐跪伏的官吏百姓,看到的卻是一種被無形枷鎖束縛的、近乎僵化的“太平”。
    帝國的中樞,如同一架龐大而精密的機器,在他西征期間,依靠慣性維持著運轉,卻也在他鐵腕威名的遠距離震懾下,滋生出另一種形態的痼疾——因恐懼而導致的保守、因循、以及更深層次的隱瞞與欺蔽。洛州王允案,絕非孤例。
    鑾駕抵達京郊最後一座驛站時,夜幕已然降臨。按照慣例,皇帝回鑾,需於此處駐蹕一宿,翌日清晨由文武百官出城迎駕,舉行盛大儀式,方可入京。
    驛站內外早已戒嚴,燈火通明,禁軍林立,氣氛肅穆得近乎壓抑。留守京師的宰相率核心重臣,已提前至此恭候聖駕。
    秦明並未急於召見群臣,而是先行入住精心準備卻難掩簡陋的行宮別院。他屏退左右,隻留影七在側。
    “京城近日,有何異動?”秦明褪下沾染風塵的外袍,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
    影七的身影如同融入燭光的陰影,低聲道:“回陛下,京師表麵平靜,百官恪盡職守,政務並無積壓。然…暗流湧動。”
    “說。”
    “其一,陛下西征大捷,威加海內,然朝中部分老臣,於私下頗有微詞。或言陛下用兵過苛,殺伐過重,恐傷天和;或言西境新附,恩賞過厚,耗竭國庫,恐非長久之計。”
    “其二,漕運總督之位空懸已久,各方勢力角逐激烈。江南、河北、山東各派係明爭暗鬥,甚至有人暗中串聯,欲推舉己方人選。”
    “其三,北境諸部遣使朝貢,隊伍已至京郊館驛,然其使團規模遠超常例,攜帶貢品亦豐,其意…恐非單純朝賀。”
    “其四,”影七頓了頓,聲音更低,“宮中…似有傳言,言陛下久離京師,太子年幼,皇後殿下…偶有召見外戚重臣,垂詢政事。”
    秦明靜默地聽著,燭火在他深不見底的眼眸中跳躍,映不出絲毫情緒。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發出極輕的嗒嗒聲。
    “知道了。”良久,他淡淡開口,“傳宰相、樞密使、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即刻來見。”
    “喏。”
    不過片刻,四位重臣便腳步匆匆地來到院外,整理衣冠後,躬身入內。見到燈下那位風塵仆仆卻威儀更盛的帝王,無不屏息凝神,恭敬行禮。
    “臣等恭迎陛下凱旋!陛下西征勞苦,功蓋寰宇!”宰相率先開口,言辭恭謹。
    秦明抬了抬手,示意免禮,目光掃過四人:“朕離京數月,國事賴諸位卿家維持,辛苦了。”
    “臣等分內之事,不敢言辛苦。”四人齊聲應道,心中卻無不忐忑。陛下越是平靜,他們越是感到一種山雨欲來的壓力。
    “朕一路行來,見京畿繁盛,政通人和,心甚慰。”秦明語氣平淡,話鋒卻陡然一轉,“然,西境初定,百廢待興,北虜西域,狼子野心未泯。帝國看似太平,實則危機四伏,絕非高枕無憂之時。”
    他目光如電,看向戶部尚書:“國庫收支明細,三日內,朕要看到。西境撫恤、賞功、建設所需錢糧,需優先保障,不得有誤。”
    “臣遵旨!”戶部尚書心頭一緊,連忙應下。
    目光轉向樞密使:“玄甲軍西征將士休整、補充事宜,兵部即刻辦理,不得拖延。另,北境、西域軍情輿圖、兵力部署、將領考評,五日內,呈報禦前。”
    “臣遵旨!”樞密使肅然領命。
    目光最後落在宰相與禮部尚書身上:“明日迎駕儀式,一切從簡。百官於承天門外行禮即可,不必遠迎至郊外,徒耗民力。北境使團…著禮部好生接待,依製賞賜。然,其使團規模、貢品數目超出常例部分,給朕查清來意。三日後,朕於太極殿召見其正使。”
    “臣等遵旨!”宰相與禮部尚書躬身應道,心中暗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