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1章 雪災兩麵性,又到年終

字數:3507   加入書籤

A+A-


    “大哥,您說什麽?朝中什麽事兒?”
    “大將軍說的是扶持起義隊伍的事兒。”
    “這有什麽,陛下賜予了尚方寶劍,給了便宜行事之權,這不是在行事之內嗎?”
    “笨蛋,大哥是大明的伯爵,是封疆大吏,又有重兵在手,背靠美洲錢糧不缺,現在又扶持一支起義隊伍,萬一朝中有人拿這個事兒說事兒,他十張嘴都說。”
    “這不是為了更好的執行七心計劃,攪亂歐洲嗎?”
    “大哥是不想,但有人會讓他想,陛下聖明不計較,但你能保證後繼之君不拿這個說事兒來清算?行了,這事兒跟你說不清楚,去練你的兵去,”
    鄭芝奇朝著眾人擺了擺手,而後看向鄭芝龍:“大哥,這事兒……”
    “無須擔心,相信陛下!”
    “可……”
    “可什麽?戰機稍縱即逝,為了大明的未來,哪怕是事後有人拿這個搞事情我也一力擔著。
    我們以前是商人,總要權衡利弊,但我們現在是軍人,執行事關大明未來的軍人,考慮的不是政治前途,是能否完成任務,我們有我們的使命。
    當年的於少保、嚴嵩、張居正,他們不知道會被後繼之君清算?不會在死後清算?肯定知道,但有些事情必須去做,問心無愧即可。”
    “明白!”
    ……
    兩人就這麽在碼頭上看著遠去的戰船小聲的閑聊著。
    在戰船的急行中,時間飛快流逝。
    等待戰船在天津港口靠岸時,已近年關。
    整個北京城、北直隸已經是一片白茫茫了,大旱的區域沒有因為整年的幹燥而冬天繼續幹燥下去,反倒是在入冬以後就下了兩場雪,這是第三場且連續下了三天。
    雖然異常的寒冷,但北京城、北直隸的百姓們卻是異常的開心。
    首先這幾場大雪下來,會讓冬小麥長勢更好,都說春雨貴如油,在這連年大旱中,冬雪比春雨都要貴上幾分了。
    這意味著小麥會有一些收成了,因為這幾年都是開春後便開始滴雨不落,即便是收成銳減,但也總比顆粒無收的好。
    其次,冬雪融化補充地下水,他們用水也方便很多。
    最後,以如今的寒冷來看,估計會持續一兩個月,那麽地底的蟲卵等等都會被凍死,防止了蝗災的發生。
    相對於百姓們的開心,東暖閣內的皇帝卻是麵現擔憂之色。
    戶部尚書畢自嚴沉聲道:“陛下,據我們勘查,北直隸大多數地方,積雪都有一尺半深,道路完全被覆蓋了,基本是無法通行。
    除北直隸外,山東、河南、山西三個布政司絕大多數地方也都是大雪,深度都在一尺以上,江蘇、安徽、湖北等三個布政司也都有雪,但情況相對好很多。
    大雪的好處是緩解了幹旱,對冬小麥的生長是極大的促進作用,地下水、河流等也得到了極大的補充。
    當然也有諸多問題,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運河封凍嚴重,漕運和交通基本停擺。
    好在我們有蒸汽機商船,在夏秋的時候就有諸多的急缺物資從南方運到了北方諸多城池存放,以及海運的補充,轉陸路後雖然慢一些,但各種物資還是不算缺的。
    最為嚴重的則是部分地區因為大雪緣故,柴火等無法運入城內,導致價格暴漲。
    其次則是禦寒衣物等,雖然我們籌備了不少棉衣,但這種嚴寒持續多長時間,都不好說。
    那些已經使用煤爐和蜂窩煤的城池對於這種情況要好上太多,受到今年的教訓,明年推行煤爐和蜂窩煤的效率會提高很多。
    總得來說,今年冬天的大雪對沿海諸布政司影響不算大,但河南、山西等地因為道路的問題,情況嚴重。”
    “陛下,臣稟報一下新式煤爐的情況!”
    戶部尚書畢自嚴稟報完後,工部尚書範景文立刻接過了話茬:“陛下,今年三月開始,各個布政司都有三到五家商號得到了工部的授權,
    因為是一體成型,需要冶煉爐,所以隻能設立在府城中,製造好後運往縣城。
    目前整個大明所有府城都設立的製造工坊,共計四百二十四座,截止到三日前,各布政司報上來的數據,共計製造新式煤爐兩百八十四萬座、打煤槍二十萬柄。”
    崇禎眉頭皺了皺,兩百八十四萬座看起來很多,實際上也隻能覆蓋一千五百萬左右的人口,中南半島因為天氣問題不需要,但大明這邊差不多兩億人,才不到一成。
    按照這個進度,至少還得十年時間才能滿足所需。
    看著皇帝皺著眉頭,範景文額頭青筋猛地一跳,快速解釋道:“陛下,今年的數量之所以少,主要是三方麵的原因。
    一是摸索製造工藝,各地商號派人來培訓,耽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雖然一體成型,但還需要休整加裝內膽等等。
    二是鐵礦石的開采、粗煉、運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實際的製造時間是六個半月。
    三是百姓的使用習慣以及價格問題,價格方麵,六十斤重的三兩白銀,八十斤重的四兩半白銀,煙囪等在市場找人,鐵皮一兩左右,也有自己用竹子、木頭等做成的。
    三兩銀子加上蜂窩煤,一年至少耗費五兩銀子,用柴火這些就能省下來了,加上百姓們還是習慣用柴火做飯,百姓們選擇意願不大,基本都是城中百姓購買。
    臣已經督促各商號擴大產能,各商號匯總出來的數據,明年全年隻要鐵礦石供應的上,全年可產出八百萬座,五年內滿足大明百姓所需。
    各商號賣出了多少座煤爐、消耗生鐵量等均有記載,畢竟這也算是鐵器,且數量巨大。
    且購買人信息也都有登記,一是溯源,防止高價轉賣,二是考慮到部分百姓無力承擔,登記後由皇家銀行墊付,利息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因為供不應求,誰能買到誰買不到由抽簽決定,全憑運氣,這是民生工程,事關百姓冬日生存,不允許高價。
    等日後滿足所需後,各商號創新、定製、價格等我們也不管,由市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