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8章 隱藏大佬,餐霞客
字數:3679 加入書籤
“徐弘祖?”
看著奏疏上的名字,崇禎眉頭就皺了起來,因為在他的印象中並無此人。
但能被眾人推薦的,那絕對是個人才。
耐著性子繼續往下看,隻是幾息後,崇禎恍然大悟。
徐弘祖,名弘祖,字振之,因為酷愛遊覽山水,常常在雲霞繚繞的險峰幽穀中行走,如同‘餐霞客’一般,於是朋友便給了他‘霞客’這個別號。
號霞客……徐霞客,要直接說徐霞客他就知道了,就單單是這個名字,後麵一大串的推薦理由都不用看了。
因為這個人他隻聞其名不見其人,或許在這個時代不顯,但在後世那可是曆史書、語文書上的人物。
竟然是沒有想到吏部竟然想到了這個人,而且還是列為了院士。
現階段的頂尖人物,如徐光啟、王徵、畢懋康等人,有一個算一個基本上都是可複製的,唯獨這位大佬沒法複製。
崇禎一邊翻看著,一邊問道:“徐霞客,你們是怎麽找到他的?”
“陛下,此人雖然在大明不算出名,但在文人圈子裏還算是出名的。”
房壯麗眉頭皺了一下:“他的出名不是因為才華、學識等出名,而是因為他的奇誌。
呀所在的徐家算的上是一望族,高祖徐經是江陰巨富,與唐寅非常友好,曾祖徐洽分家時獲得耕地一萬兩千五百九十七畝,待到其祖父徐衍芳時,家道已經中落,但依舊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當時東南倭寇襲擾,徐洽、徐衍芳父子在家鄉積極組織紳民抗倭,出資修繕城池,操練鄉兵,而且著文上書,提出獨到的抗倭主張與建議。
說來也怪,徐家傳承至今近兩百年了,巨富之家,且男丁數十人都頗有文名,可就是沒有一個中進士的。
徐弘祖也是如此,十五歲時參加童子試,未考中,時其父親又去世,便在家種田侍奉母親,
萬曆三十六年,放棄科舉仕途,耗盡家財,用一生去旅行考察,這在當時簡直就是離經叛道,所以就成為了一個傳奇話題,而非他的地理學成就。
隻有其知交好友才知道他的學識和地理學成就。
他的遊曆,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
從流傳的手稿中可以確定,主要集中在地貌學、水文學、人文地理等三個方麵,地貌學中多達一百零二種,各種地貌的形態、成因、生物、氣候、利用等等皆有詳細描述。
水文學中,記載大小河流五百五十一條,湖、澤潭、池、沼澤一百九十八個。
均記載了流域範圍、水係、河流大小、河水的流速、含沙量水量變化、水質、分水嶺、伏流、河床的地區差異等。
人文地理就雜了一些,記載了數十種礦物的產地、開采和冶煉情況,以及糾正了一些地理文獻中的錯誤,還在植物學方麵有很大的見解。
徐光啟徐院長、袁閣老弟子黃道周兩人聯手推薦的,臣等又翻閱了其圈內流傳的手稿,一致認為當今世上論其對地理學的認知,他敢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最為關鍵的是他的認知不僅僅是從書本上,更多的是從實踐上,即便是他記錄了手稿,但很多東西那不是文字能描述的。
臣等以為他的這些東西不帶幾個弟子,不傳下來就太可惜了。
但他沒有功名在身,又在外遊曆,所以臣等無法做主,故請陛下聖裁。”
“手稿呢?”
“在禮部,因為太多了,粗略估算在兩百四五十萬字。”
“兩百四五十萬字?”
崇禎大驚,因為他記得後世的徐霞客遊記隻有六七十萬字,現在有人告訴他手稿有兩百四五十萬字,這還是這位大佬還在遊曆的情況下。
可想而知,那遺失的兩百萬字是何等寶貴的資料。
“他現在在哪裏?”
“雲南昆明,因為腳受傷了,在那邊休養。”
說到這裏,房壯麗神色有些惋惜:“這些年的餐風露宿,身體滿是暗傷,再這麽下去,命不久矣。”
咚……咚……
崇禎的手指有規律的在桌案上敲打著,眉間緊皺,好一會兒後:“以他的才能當院士絕對沒問題,朕是讚成的,但以他的性子絕對不會待在京都的,一定還會繼續遊覽。
院士不僅是研究和學識,更是知識的傳承,這種情況如何傳承,你們想過嗎?”
“臣有兩點對策,一是請他回北京城,讓岐黃研究院的諸位給他調理調理身體,身體好了,才能更好的去遊曆,
二是挑選幾名學生隨行,既是分擔其行禮減輕身體上的負擔,也是耳提麵命的學習,更是一種保護,人多力量大嘛,
與此同時給予足夠經費,提高生活水平,改善他的身體情況。
三五年後,學生們將理論知識學的差不讀了,再重塑徐霞客所走過的路,理論與現實對照。”
“可行,既然他在雲南昆明,那就讓西南總督朱燮元去和他聊聊,他有什麽想法盡可提出來。
另外,他的那些手稿整理好了給朕送一份來,朕也想從這位奇人的手稿中體會一下朝遊滄海暮蒼梧的快感。”
“臣遵旨!”
房壯麗立刻回應了一聲,眼中滿是喜色,隨即沉聲道:“陛下,入駐典禮什麽時候?要不要等海外人才到了在舉辦,讓他們感受到重視?”
“不用,來與不來,兩院的發展我們都是擺在第一位的,重視不重視不是看典禮,而是看人、物資、銀子響應的及不及時。”
崇禎太清楚科研的三大障礙了:“明年二月二龍抬頭時,朕親臨科工兩院,為這些教授、院士們頒發當選證書。
該準備什麽,吏部和禮部進行協商,辦的必須要盛大,朕要讓所有百姓都知道朝廷對人才的重視,借此激勵所有人。
對了,允許百姓們觀禮!”
“臣遵旨!”
吏部尚書房壯麗和禮部尚書劉宗周兩人同時出聲回應,而眾人也滿臉的喜悅之色。
科工兩院的入駐意味著大明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未來必將震驚全世界。
消息在大明日報上刊印,也在北京城中引起了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