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9章 三份奏章

字數:3968   加入書籤

A+A-


    李承乾神色一凜,鄭重地點了點頭“王叔教誨的是,承乾記下了。定會謹言慎行,明察秋毫。”
    李複見他聽進去了,便也不再多說。有些種子,提前種下就好,澆灌過多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他相信以李承乾的智慧,能夠慢慢體會其中的深意。
    李複和李承乾兩人說著這話題,李恪和李泰還在激烈的討論西域那塊地,除了棉花還能種點啥。
    李泰現在見不得大片的地荒著。
    之前就說,高昌那地方適合種棉花,而且,近兩年來,大唐與高昌之間的棉花貿易也就此展開了,讓高昌從裏頭掙到了不少好處。
    現在高昌沒了,成了西州都護府,那豈不是代表著,大唐多了大片的棉花地?
    將來,棉花的買賣就不算是兩國之間的貿易了,這隻能是大唐自產自銷了。
    “我有好些個想法。”李泰興奮的說道,拳頭緊握,臉都紅了“我也要寫一份奏章,呈送給阿耶。”
    李恪點頭應聲。
    “是該寫的。”
    李複聞言,笑道“你們兄弟仨,就西州都護府的事情,各自寫一份奏章,送去翠微宮。”
    “這是一件大事,你們有你們自己的想法,可以跟你們阿耶說,說不定有些點子,還能啟發你們的阿耶呢。”
    “如今西州都護府百廢待興,正是需要治理的時候,怎麽治理,誰去治理,都是急需解決的大問題。”李複說道“你們有為你們阿耶分憂的心思,這很好啊,走吧,都去書房。”
    李泰腦海裏全是種棉花的事兒,激動不已,立即附和。
    “王叔說的對,我這就去寫,把所有想到的,都寫下來。”
    現如今的李泰,仿佛已經看到無數棉田在西州的土地上綻放如雪的景象。
    李恪也收斂了神色,認真點頭,他雖然對農事不如李泰熱衷,但是作為皇子,將來總有一天要去封地就藩,治理封地,對於這等大事,自然也要有自己的思考。
    西州地處要衝,鏈接西域,治理策略與駐軍等問題關乎大唐西北邊陲長久安寧,或許可以從這方麵下手。
    李承乾更是精神一振,方才與王叔聊了這麽多,或許可以在這方麵,多做思考。
    侯君集不適合長久的留在西域,打仗他在行,治理西域,他不是行家。
    或許可以暗戳戳的點一點侯君集,畢竟,治理西域的策略一旦定下,也是會傳到西州去的。
    李承乾的臉上恢複了沉穩。
    “西州新定,百廢待興,如何設官、如何駐軍、如何安撫百姓、如何發展農桑、如何管理與西域諸國的往來,千頭萬緒。我等雖見識淺薄,但若能提出一兩點可用之策,或能啟發朝中大臣,為阿耶分憂萬一。”
    “走走走,去書房!”李泰已經迫不及待,拉著李恪就往外走。
    李複看他們幹勁滿滿,臉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帶著他們一同前去書房。
    放一隻羊也是放,放四隻羊也是放,一起唄。
    都是他的好大侄。
    書房裏,沒有談論,沒有言語的聲音,隻有紙筆摩擦的沙沙聲和偶爾沉思的停頓。
    李承乾要思考的事情很多,李恪就簡單了,完全沉浸在他的“農業大開發”的計劃裏,下筆飛快,隻是,沒有去過西州,沒有親眼看過那邊的情況,大規模推廣棉花種植的可行性無法細說,具體措施也隻能籠統的說一說。
    什麽引進中原先進的農具,興修水利,建設官營棉花工坊,規範棉花貿易,甚至是利用棉花的教義影響周邊。
    整體看下來,還算是比較務實的。
    李恪想的也簡單,寫的全是有關於兵事的事情。
    最近他在兵學院待的久,多少也受到了一些影響,輿圖看過不少,所以寫起來,也不算言之無物。
    李承乾思索良久,終於開始流暢落筆。
    李複在一邊看著,看著李承乾寫下,治理西州,雖不能單純靠靠武力威懾和行政命令,但是駐紮守軍,是十分必要的。
    畢竟,周遭小國,還是要震懾的。
    至於什麽尊奉天可汗的事兒,李承乾提都沒提。
    都尊奉天可汗了,還敢封鎖貢道,這屬於打臉,讓自家阿耶臉上無光,奏章裏還提?那不是找不自在嗎?
    以前說過,諫言這事兒,雖然要學魏大夫,但是也不能完全學。
    李承乾深得其髓。
    不錯。
    李複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尊重民俗,在武力的基礎上推行教化
    李承乾琢磨著,這就跟孔夫子一樣
    以當地有威望者脅從治理,就像是嶺南馮家一樣,前提是,一定要對大唐忠心耿耿。
    果然,很多事情,都是有跡可循的。
    越是寫,李承乾的心裏就越是通透。
    保護商路,東西方商旅來往密切,商業繁榮,帶動經濟。
    利益才是驅使人的第一動力。
    沒有什麽,比這個更加簡單直接了。
    李承乾的奏章通篇下來,都是“融”與“導”。
    治理地方就像是治水一樣,堵不如疏。
    梳理好了,一切自然就通暢了。
    李承乾洋洋灑灑寫了許多。
    三個孩子三份奏章,三種不同的風格和側重點。
    即便是在莊子上,也沒有忘記他們身為皇子應該擔當的責任,尤其是李承乾。
    李承乾實際上跟李世民一樣,說是到莊子上避暑,但是每天也有每天要完成的事情,每日不曾懈怠。
    李複沒有過多的打擾他們,看了一會兒之後,就坐在一邊看書喝茶。
    通過這三份奏章,李複似乎也看到了將來他們仨要走的路。
    李承乾繼承皇業,總領乾坤。
    李泰和李恪,都是治理一方的好手,隻是一個側重於農業,將來就藩南方或者是洛陽周圍,都大有可為。
    而李恪,如今看來,對兵事很感興趣,或許也是受了兵學院的影響,他的封地,可以靠近邊關,做一個塞王。
    別說什麽曆史的前車之鑒,即便是有前車之鑒,皇帝跟自己兒子的感情,仍舊是難以割舍。
    喜歡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