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舉國門之關!

字數:7072   加入書籤

A+A-


    隻不過趙鴻覺得公孫龍也不算是最佳的選擇,雖然說公孫龍的辯論能力很強,但是他本身的哲學思想沒有那麽的豐富,如果選擇公孫龍的話,那可能在哲學方麵會有些吃虧。
    如果硬要說的話,可能公孫龍的思想更像是邏輯辯論,而不是開化哲學。
    還是先看看後麵的選項都是什麽再說吧。
    【3.董仲舒】
    這一位倒也比較出名,是漢景帝時期的哲學家和學者,最出名的思想應該就是‘天人感應’了。
    他的‘天人感應’思想將君權和神權高度綁定在了一起,講究如果君主有失德行,那麽上天就會降下災禍來進行警告。
    這個思想無疑加深了君主和天之間的關係,但同樣的也給到了君主十足的壓力。
    在這種思想下,一旦出現天災,哪怕君主沒有過錯,也要先下罪己詔,然後想辦法賑災,不然會被百姓們傳為暴君。
    如果君主不顧天災,那麽民間的農民起義就有了一個較為合理的理由。
    但除了‘天人感應’之外,董仲舒還有很多其他的思想,就比如西漢初期的時候實行‘無為而治’,中央對地方的掌控有些鬆散,使得出現了七國之亂。
    而董仲舒從《公羊春秋》當中尋找一些支持‘大一統’思想的記載,並且書寫了《天人三策》,在這其中講述了統一的重要性,並且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
    他的這兩個思想對夏國之後的發展影響深厚,他的哲學思想肯定不錯,但是辯論能力存疑。
    他的思想要比他自己本人出名,所以趙鴻似乎不記得他有什麽辯論方麵的記載,倒是他有一位弟子非常出名,就是司馬遷!
    趙鴻將董仲舒作為了備選的方案,這個或許是他目前最滿意的一個選項,還是繼續看下一個人才會是誰吧。
    【4.張載】
    創立了“關學”的張載?
    他這個學派可是能和程朱理學齊名的主流儒家學派,隻不過在知名度上麵遠不如程朱理學。
    他的思想基本上都是基於《易經》建立的,其中對氣這一詞非常看重,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氣”或“元氣”是人和萬物產生的最高體係和最初始基。
    他做出的主要貢獻在教育方麵,他講究以德育人,變化氣質,求為聖人。
    另外就是他突破了地心說的主流思想,他將天看成一個中心,然後人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也就是地球,還有肉眼可見的那些星星則是圍繞著天在不斷旋轉的。
    這個思想算是創立了太陽係的概念雛形,他認為日、月、星、辰各種不同的天體都有自己的運動規律,都在圍繞著天做各種運動,正是因為每個天體的運動規則不同,所以有了白天黑夜等現象。
    說到這裏可能還是會感覺第一次聽說張載這個人,但是如果提起他曾經說過的“橫渠四句”的話,那可就太出名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四句話在趙鴻前世的時候被無數作品借鑒,使得其知名程度大大上升!
    如果讓趙鴻從董仲舒和張載之間選擇一個人作為這次哲學辯論的出戰人才的話,他可能會選擇張載?
    他將這個決定記在心中,然後看向第五個選項。
    然而剛剛看到第五個選項,他立刻瞪大了眼睛!
    這個選項,是可以出現在這個時候的選擇當中的嗎?!
    【5.孔丘】
    孔子!
    趙鴻的雙眼開始泛光,一下子就將剛剛做出的決定都拋諸腦後了,有孔子在,這哲學和辯論還需要選擇其他的人才嗎?
    他嘴角微微上揚,不再猶豫,直接選擇了孔子的選項!
    【擂主趙鴻已經選擇完畢,十分鍾之後將會開始第四場擂台戰,哲學與辯論!】
    趙鴻的身邊開始閃爍起了光芒,這意味著趙鴻即將要見到對夏國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孔子的哲學思想自然不必多說,至於辯論能力,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辯論能力是這些學派領袖必須要有的技能。
    甚至.....孔子的武力值應該也不弱,辯論不過似乎可以嚐試著直接掀桌子然後以理服人?
    雖然趙鴻不覺得這種情況會出現。
    根據《史記》的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按照《史記》作者西漢時期一尺大概是二十三厘米,孔子的身高大約為兩米二,如果按照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尺大概是二十二厘米,那他也是一個兩米多的猛男。
    不過趙鴻覺得這記載有些太過誇張了,哪怕孔子的身高異於常人,但兩米多還是有些不切實際。
    他更傾向於另外一個考古發現的數據,那就是在海昏侯墓當中出土過孔子的畫像屏風,而在這個屏風當中有對孔子的記載,上麵寫的是孔子身高七尺九,也就是差不多一米八二左右。
    他覺得這個身高的可信度要更高一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這時候,他身後的光芒開始減弱,一個身高一米八多,身材魁梧的儒雅老者出現在了他的身邊。
    趙鴻也不知道為什麽他能將這些形容詞放在同一個人身上,但此刻他麵前的孔子就是給他這麽一種感覺。
    “殿下!”
    孔子向趙鴻行禮,然後說道:“我已知曉所需要做的事情,還請放心,定然不負您與夏國後人們的希望!”
    他一直都帶著一種自信的笑容,就好像一切事情對於他來說都不是什麽難事一般。
    “如此,就要拜托你了!”
    “這是自然!”
    十分鍾的時間很快就要過去,孔子已經準備好了和對方辯論的準備,趙鴻也做好了看戲的準備,這可是孔子的哲學辯論,一定很有趣!
    而且他想起了那些關於孔子的傳言。
    就比如《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
    《淮南子》也提到:“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宏,勇服於孟賁,足攝郊菟,力招城關。”
    當然,這裏說的舉國門之關其實並不是城門,而是城門的門栓,但即便是門栓那也不是普通人可以舉的起來的!
    倒是《左傳·襄公十年》當中記載:“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逼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
    也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在史書中記載過力舉城門的壯舉,可能他們家族遺傳的這麽大的神力吧。
    孔子可是姓孔,孔武有力的孔!
    還有他曾經看過一個新版的子路打虎的故事,前麵依舊是子路取水返回尋找孔子,不過他剛剛返回孔子身邊就氣憤的與孔子辯論。
    當孔子說完‘上士者殺虎,執虎頭,中士者殺虎,執虎耳,下士者殺虎,執虎尾’之後,子路憤怒的將虎尾拋出,然後直接對孔子出手,結果被孔子一把抓住了頭顱,讓子路沒有一點反手的餘地,他這才明白過來上士者殺虎執虎頭是什麽意思!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其實是:三十個人才配讓他站起來打,麵對四十個人也不用猶豫,哪怕對麵有五十個人,也可以打得對麵知道他們的天命已盡,如果是六十個人,那就打到他們願意坐下來好好聽自己講道理,即便對方有七十個或者七十以上的人,他也能在其中隨心遊走,不會因為對方的人數而受到規束。
    還有比如‘既來之,則安之’的意思是既然敢來這裏,那就安葬在這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哪怕是自己不要的東西,丟了也不給別人。
    趙鴻的思緒在這些怪異版的孔子語錄當中越飄越遠,直到係統的提示出現在了他的麵前。
    【雙方人才已經入場,第四場哲學與辯論,現在開始!】
    【攻擂方領主約翰出戰人才為:伏爾泰】
    【擂主趙鴻出戰人才為:孔子】
    伏爾泰?
    趙鴻麵色有些古怪,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孔子好像是伏爾泰的偶像來著?
    伏爾泰的言論裏麵有大量孔子時期的思想,而且他還經常用孔子時期的禮製來抨擊當時的歐洲。
    現在居然要讓伏爾泰和孔子兩人進行哲學思想上的辯論?
    確定伏爾泰不會直接投降麽?
    不過他們現在都是為了各自的國家而戰,應該不至於投降這種事情,就是雙方的思想有些相近,可能有些難辯論。
    前方的畫麵一閃,趙鴻出現在了這次哲學辯論的空間當中,或許是因為擂主的小特權,這次辯論的空間看起來是屬於夏國風格的宅院當中。
    這處庭院的占地麵積不知道有多少,此刻孔子和伏爾泰兩人正對麵傳送在一處院子的兩側,趙鴻和約翰則是站在不遠處觀望,他們麵前有一麵屏障,他們和他們的聲音無法穿過,隻有裏麵的聲音能傳出來。
    在庭院的中間有著一顆三人環抱粗的銀杏樹,千年銀杏樹抖落滿地碎金,孔子手持竹簡立於樹下,仿佛與這千年古樹融為一體。
    另外一邊,伏爾泰的西方標準卷發上還殘留著一些傳送帶來的粒子特效,他帶著西洋三角帽,手中還拿著一個銀質的鼻煙盒,一副典型的西方貴族打扮。
    雙方的人才已經全部就位,伏爾泰看見孔子的時候雙眼有異樣的神色,但終究還是他身上所肩負的任務最重要,他必須要贏下這一場辯論!
    “坐吧。”
    孔子坐在了石桌旁,隨手拿起剛剛煮沸的茶湯,為他和伏爾泰都倒上了茶,一陣微風吹過,茶盞中的茶湯泛起漣漪,伏爾泰不知道從哪裏掏出了銀湯勺,稍微攪拌了一下之後將茶葉撥弄到了一旁。
    這場辯論戰,以伏爾泰先發起進攻拉開序幕。
    “貴國以您所建立的‘儒學’為發展基礎,卻在千百年的發展當中,一直束縛著人的行為,讓他們無法獲得自由,就如同一塊塊纏腳布,將夏國人的內心緊緊纏繞至畸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例如少女七歲就要與兄弟分席而坐,使得家人之間產生隔閡,是否因為禮法而壓抑了人性?”
    伏爾泰一出口就針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攻擊,事實上這場辯論是對伏爾泰有利的,因為伏爾泰對孔子熟悉,但是孔子卻不知曉伏爾泰的理念。
    “束縛?難道是不需要的嗎?”孔子輕抿了一口茶,然後說道:“禮非桎梏,實乃江河之堤岸。”
    “若是沒有禮法,個人以自身想法隨心所欲,則君主、王侯貴族可以隨意處置百姓,勢必會造成強者對弱者的壓迫。”
    “禮法所在,是束縛君王惡念,淡化百姓邪念,一旦決堤,隻會使得天下遭殃。”
    “正如昔日子路問成人,我告之‘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若是堤岸不存,洪流四潰,焉能灌溉萬畝良田?”
    伏爾泰目光閃動,這一場辯論不僅僅是他要將孔子的思想辯倒,還是一場他對自己對孔子求問的機會。
    “您說過,‘性相近’,既然人與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一樣的,但為何您的禮法卻將人們分為三六九等?”
    “昔齊太史簡,晉董狐筆,非為彰刑律,實存天道,俎豆之事則嚐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孔子的這句話意思是,並非禮法將人分為三六九等,而是這個社會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會自然將人分化,這是現階段不可避免的,就如同他自己雖然學過祭祀禮儀,但是對軍事方麵卻沒有涉獵。
    接下來,他突然話鋒一轉,向伏爾泰提問道:“不知閣下所奉行的是何禮法?此禮法是否解決了你所在時代的爭端?”
    伏爾泰麵對孔子的問題有些感慨,但還是回答道:“我認為,這個世界的法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法,這類刑法教導人不偷盜,不殺人,不淫亂,不撒謊,敬父母,重互助等。”
    “而另外一種法,則是君王或者強者所製定,他們為了一己私利而製定的法律,隻會造成越來越多的爭端!”
    喜歡華夏曆史最弱?我來挑選參戰人物請大家收藏:()華夏曆史最弱?我來挑選參戰人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