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禪修其十一

字數:2447   加入書籤

A+A-


    印度的大乘佛教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對小乘佛教那種追求脫離世間的涅盤觀念嗤之以鼻。大乘佛教高瞻遠矚地認為,涅盤與世間宛如孿生兄弟,難分彼此,同樣,世間與涅盤之間也恰似水乳交融,不存在明顯的差異。他們力排眾議地主張“諸法實相即是涅盤”,也就是說,所有事物的真實本質恰似那浩渺宇宙中的星辰,璀璨而永恒,這便是涅盤。
    這種思想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對禪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禪宗在中國這片廣袤的文化土壤中,猶如一棵茁壯成長的大樹,進一步強調了這一觀點。禪宗強調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體悟佛法,認為世間的一切現象皆是佛法的生動體現,無需刻意追求那虛無縹緲的脫離世間的涅盤境界。禪宗認為,人們應當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世間萬物,如同用慧眼去洞察生活的奧秘,通過對日常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體悟,去發現其中所蘊含的佛法真諦。禪宗的這種觀點在中國文化的浩瀚星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廣泛傳播並蓬勃發展,成為了中國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不僅如春風般影響了中國佛教的發展,更為中國文化和哲學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中國以儒家為主要代表的傳統文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一直以來都熠熠生輝,強調人們應該如飛鳥入林般積極地投身於社會生活之中。這種文化傳統堅信,唯有通過親身參與社會活動,人們才能如撥雲見日般真正領悟到真理的真諦。因此,它通常並不鼓勵人們如離群之雁般脫離社會,而是倡導人們如魚兒入水般在社會的大熔爐中去感受、去體驗。禪宗作為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宛如一棵蒼鬆,深深地紮根於中國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它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如海綿吸水般吸收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相關思想,還與中國傳統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係。
    尤其是禪宗的南宗係統,其對於修行的理解宛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與傳統佛教大相徑庭。它所追求的並非是那與世俗世界徹底決裂、毫無牽連的涅盤境界或清淨世界,而是主張在世俗社會的浪潮中乘風破浪,去探尋涅盤的真諦。禪宗的“不離世間覺”這一理念,恰似一盞明燈,照亮了修行者的前路,強調他們不能孤獨地在禪修的海洋中漂泊,而必須將其與社會生活緊密交織,如同水乳交融般不可分割。
    換句話說,禪宗堅信,若想真切地認知和體悟到自身內心的佛性,就萬萬不可脫離現實世界。唯有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借助與他人的交流、對事物的洞察和思索,方能逐步喚醒內心的佛性。盡管禪宗的這一學說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些許印度佛教經論的思想,然而它將作禪與參與社會生活如此緊密地聯結起來,無疑是一種別出心裁的創新。這種創新讓禪宗更貼近人們的生活現實,亦為人們了一種更為切實可行的修行法門。
    禪宗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其別具一格的接引學人和禪理教說方法,閃耀於世間。在引導弟子探尋佛法真諦的道路上,禪宗猶如一位嚴厲的導師,常常運用“棒喝”這一獨特的手段,毫不留情地直擊要害,其機鋒之峻烈,猶如狂風驟雨,令人咋舌。這種獨特的方法在印度禪中猶如稀世珍寶般罕見,但倘若深入探究其思想根源,就會發現它與印度思想之間猶如千絲萬縷般緊密相連。可以說,禪宗的“棒喝”之法是將某些佛教經論中的要求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亦或是禪宗為了踐行這些思想而精心炮製的具體操作寶典。
    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禪宗猶如一把鋒利的劍,試圖斬斷學人的常規思維之鏈,促使他們在瞬間領悟佛法的精髓。這種方法看似粗暴,卻如同一道閃電,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弟子內心深處的覺醒,使其對佛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體驗。印度佛教的眾多經論都如諄諄教誨的師長,明確地告誡人們,不要過度執著於那些固定不變的概念。這其中不僅包括佛教學說中頻繁出現的名相概念,還涵蓋了其他各種固定的觀念和定義。這些名相概念雖如過河的舟楫,在佛教的教義傳播和理解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但它們絕非佛教真理的本質所在。它們僅僅是人們認識佛教真理的一種工具或媒介,而真正的佛教真理則如那高不可攀的山峰,需要人們通過內心的體悟去艱難地攀登和把握。
    例如,在著名的《金剛經》中就有這樣的表述“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所說的一切法,實際上並非真正的一切法,隻是為了方便稱呼才稱之為一切法。同樣地,“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意味著,所謂的說法者,其實並沒有什麽具體的法可說,隻是為了引導人們去領悟佛教真理而采用的一種方式。在這裏,如來所說的話或者所表達的觀點,都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這些具體名相概念的執著上,而是要通過對它們的否定和超越,去體悟佛教的真正真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佛教的教義,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修行中。
    《金剛經》中所提及的“筏喻”,猶如一盞明燈,其意義深遠,旨在向人們傳遞一個至關重要的觀念宛如乘坐竹筏渡河,一旦成功抵達彼岸,竹筏便完成了它的使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理應被棄之如敝履。同樣地,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運用的普通言語,乃至佛陀的金口玉言,都不過是一種工具罷了。它們的存在恰似那渡河的竹筏,是為了助力我們洞悉事物的本真,但當我們真切地領悟到這一本質後,這些工具便如同那完成使命的竹筏,不再具備實際的功效,我們應當果斷地將其棄置一旁,絕不可過度貪戀。
    喜歡度盡六道怎麽少得了我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度盡六道怎麽少得了我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