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局勢分裂
字數:5057 加入書籤
時間一晃,又是幾個月。
從初夏轉為盛夏,豫東的風更加灼人,但是因為之前秦省天氣異變大降溫,
今年豫省的盛夏竟也沒有往年那般炎熱。夜裏也開始有了些涼意。
而在這片曆經火與亂的土地上,一場新的秩序正在悄然重建。
鄭城、商都新樓如筍,腳手架在日夜轟鳴中拔地而起,原先戰火燒穿的街道,如今已鋪上青石石板,重新劃了交通線。
外城的邊界一日比一日遠,最外側的民房已經接近郊外糧倉,拓出的街市中開始出現南方口音的叫賣聲。
戰爭帶來的,不止是破壞,也有流動。
南線不穩,日軍大肆掃蕩當地遊擊隊,大批從鄂省、皖省逃出來的難民潮北上,成群結隊地湧入豫東,
拖兒帶女,拎著鍋碗、扛著席卷,都是聽說第三綏靖區安穩,便把這兒當作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第三綏署沒有驅趕,也沒有出動兵力勸返,而是悄然展開了以工代賑。
公署動用大量資金修渠、建路、搭橋、築牆,凡是肯幹活的,不論籍貫,皆能領工票換飯食。
工地遍布鄭汴之間,有的修整舊河堤,有的填築軍營地基,最遠的一支隊伍已經修到了扶溝郊外。
八月初,日夜不停加急修建的鄭城南郊機場宣告竣工。
機場一竣工就收獲了中原第一機場的稱號,按軍令部文件,其名為“淩雲機場”,
但在百姓口中,它直接被稱作同盟坪,因為從啟用第一天起,降落在那片水泥跑道上的,不是中航的舊運輸機,
而是一架接一架印著紅星的羅刹國重型戰機。
空軍司令周至柔簽發軍令,豫東被劃入同盟空軍後勤調度序列,大量戰機與技術支援隨之北調進駐。
轟炸機、偵察機、教練機相繼抵達,配屬機務中隊、油料站、電台調度所,
援華的羅刹顧問也一批一批到了,這標誌著豫東從戰區轉向了空中作戰的重要支撐地。
有了空軍庇護,豫東上下的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道路大修後,物資也得以從各處陸續調撥過來,
燃油、木材、鋼鐵……豫東不再懼怕日軍隨時而至的空襲,沒了擔憂後,有生力量像雨後水流般一點點填進豫東這口大鍋。
與此同時,第十一軍也終於完成了擴軍整編。
十一軍的前身原是模範師——那時中央給的編製不過萬人,包國維匯聚豫東綏靖區之財力,額外擴編了一萬餘人。
直到武城會戰爆發前,模範師的兵員早已突破兩萬線,隻是中央遲遲未予正規編製。
如今,中央軍令部終於下文,正式新編第十一軍,撥予整建司令部、軍部機關與番號,兵力額定為三萬人,
實際上新增的也就隻有六千人編製,其餘的則基本是對原模範師私養兵的一次體製內認領。
新編第十一軍係第一戰區下屬作戰序列,兵種涵蓋了中央軍編製中的步兵、炮兵、工兵、騎兵、輜重、通訊、特種部隊,
軍官體係亦全部重新整理,依軍功晉升個人軍銜、部隊番號、兵員建製。
1940年9月13日,鄭城東郊——石佛莊訓練場,煙塵未散,鼓號齊鳴。
成編後的第十一軍,在萬餘人列陣之中第一次舉行了新兵訓練成果閱兵。
合計十四個步兵營、兩個炮兵營、一支機動中隊,部隊著新式軍裝,列隊如林。
包國維站在觀禮台上,軍裝筆挺,帽簷下的目光掃過作訓場上整齊列隊的青壯新兵。
這些麵孔年輕、黝黑,帶著初入軍營的緊張與興奮,刺刀在陽光下閃爍著冷冽的光。
在他身後,綏署的一眾官員與第十一軍高層同樣滿麵紅光,低聲交談著,
言語間滿是掩不住的喜意——這些新兵,將在為期三個月的實戰訓練後成為第三綏靖區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身後,政訓處長王旭東正拿手帕擦著汗,臉上卻掩不住得意:"司令,豫東地區適合兵齡的學生七成都在這兒了。"
青年軍宣傳部長金枝蘭同樣輕笑,她短發利落地別在耳後,手裏捏著一遝名冊,
"三青團在豫東各校蹲了幾個月,連口湯都沒喝著。"
王旭東此時想起什麽,忽然壓低聲音:"三青團的陳明遠昨天起身去了渝城。"
包國維冷笑:"告狀?晚了!白紙黑字的入伍自願書,他還能把學生搶回去?"
眾人皆是一笑,第三綏署成立後,中央向豫東派駐了一些直屬機構,原本的豫省三青團總部也搬遷至了鄭城,
三青團不僅是為了在豫東地區與協約黨爭奪青年資源,還隱隱代替了軍統的一些職責。
因為軍統並沒有在明麵上向第三綏署派遣分部情報站,畢竟第三綏署司令和軍統可是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此時,訓練場上有一抹深藍色的身影逆光而來,穿過列隊側翼,不顧周圍參謀、警衛紛紛投來的驚疑目光,快步朝檢閱台方向而來。
那人正是情報處長宋端,軍裝上連灰都沒拍幹淨,臉色卻比往日陰沉幾分,神情急促得幾乎壓不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一手緊握著一份還帶著折痕的外埠日報,另一手扶了扶帽簷,低聲在包國維耳邊道了句:
“出事了!”
包國維眉梢未動,隻緩緩將目光從操場收回,掃了眼他手中的報紙。
標題下是模糊的黑白相片,一張熟悉而讓人反胃的麵孔端端地站在第一排,中山裝、白底袖章、笑容從容。
他並不驚訝。
王兆衛的事,他在武城會戰後就秘密向老上級李錚提醒過此事,隻是沒想到來的如此之快。
這並不是一場倉促的變節,而是一出緩慢布局、精細脫身的投誠。
那人早在數月前便有異動,借養病之名潛往交趾,表麵借口養病,實則密謀新的出路。
同盟政府議長在得到情報後將其納入“危險名單”,軍統派出最強殺手十三太保悄然潛入河內,準備潛入其在河內住宅進行暗殺。
但計劃失敗了,行動人員誤殺秘書曾眾民,促使王徹底下定決心投日。
王兆衛借此機會裝作受刺威脅緊急撤離。
隨行者包括其妻、秘書、子女,以及一眾心腹,一行人由日軍特務機關掩護,經海路直奔上滬。
近衛文麿敏銳地捕捉到這顆“漂浮的棋子”,立即推遲原定對渝城的談判,轉而全力推進與王氏陣營的接洽。
在此之前,王的心腹代表曾秘密前往上滬,與日本密使影佐貞昭在上滬重光堂會談,達成了《日華協議》
而抵達了上滬的王兆衛提出一份所謂“中和路線八項議案”,主張重組中日和平條約,重構華中治理結構。
渝城方麵收到密報,震動極大,議長在其南山官邸的會議上強硬表態:"抗戰到底,決不妥協!王兆衛賣國謀身,已非我黨之人!"。
軍統內部將王逆納為最高刺殺目標——賞格十萬大洋。
而就在今日上午,淪陷區所有日媒頭版,統一刊載《南都朝日新聞》導語:
“中日提攜新階段——熱烈祝賀同盟政府成立”
而王偽政權機關報則高調宣布:
“同盟政府還都南京 王總裁領導和平複國”
日本人終於如願以償,在尚未重建完成的廢墟上,搭起了一個新的傀儡舞台。
而這一次,台上的演員,不再是所謂“維新派將領”,而是叛逃出去的“同盟中樞”。
消息一出,舉國嘩然。
同盟黨中常委擴大會議也在今日上午緊急召開,當場通過決議:開除王兆衛黨籍,廢除一切職務任命。
中央日報緊隨其後報道,“王逆兆衛公然叛國 南都傀儡戲今日開鑼”
《大工報》則發出長評:
《解剖偽組織:從王逆到小嘍囉的賣身契》
而協約黨《新華夏日報》於同日發表社論:《堅決粉碎王偽中央》
“王逆之流不過是東洋鐵蹄下的走狗與道具,他們的政府是空殼,他們的軍隊是買辦,他們的複國不過是給帝國主義再插一麵旗。”
喜歡民國:黃埔棄子的將官之路請大家收藏:()民國:黃埔棄子的將官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