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白傘蓋佛事

字數:4180   加入書籤

A+A-


    板車壓在街麵路石之上,發出極為刺耳的咿咿唔唔呻吟聲。似乎怎麽努力,劉五郎都無法將這聲音融入於這座城市之間。
    噠噠!噠——
    急促的馬蹄聲突然響起,兩騎飛奔而來。馬上之人,似乎是兵馬指揮使司的城防兵。
    劉五郎急忙將板車往路邊推去,剛側過身,馬卻已到了眼前。
    “叭!”一個馬鞭望空抽來,劉五郎還沒反應過來,臉上已辣出一片。
    “你,你幹嘛?”劉五郎怒道。
    “滾!”
    “奔喪啊”劉五郎摸著赤疼的臉頰,忍不住對著掠過身旁的兩騎,破口而罵。
    “吔——”兩騎突然轉了個圈,齊齊回身。
    “竟然還有一個如此不開眼的?”
    劉五郎挺著胸,說道“我在執行公事,你們當街毆打公人,我、我……”
    “叭,叭!”兩隻馬鞭同時揮來,一左一右抽向劉五郎。
    “啊——”劉五郎抱頭慘叫,蜷在車側。
    “公人?公你媽的人!佛事馬上就開始,你還敢在街上擋路,我抽死你,看看你上官會不會給你出頭?”
    “叭、叭!”
    “別打了,別打了!”劉五郎哀嚎道,左躲右閃。
    “我呸!”馬上橫空吐下兩口濃痰,正中劉五郎腦門。
    又一刀劈下,身前的板車立時散開。
    兩騎這才掉轉馬身,睥睨而去。
    佛事的遊街隊伍,不經過這裏啊……癱倒在路牙上的劉五郎,呆呆地看著散了架的板車,心如刀割。
    我上哪去弄錢,來賠償這輛已經毀壞的板車啊!
    “嗚——”
    淒厲的號角聲,自南城的大慶壽寺響起。
    如同一聲號令,全城寺廟,隨之吹出“嗚嗚嗚”的應和聲。
    遊皇城的佛事,即將開始。
    皇城南端,崇天門大開。
    三十二名白衣白帽的喇嘛,抬著鎏金法駕,穩穩地步出皇城。
    法駕之上,是高愈宮牆的七重白絹傘蓋。傘骨上,綴著來自吐蕃的犛牛尾,傘麵有八思巴親筆所書的梵文。垂落於傘邊的珍珠瓔珞,隨著喇嘛們整齊的步伐,搖曳生光。
    隊伍過周橋、靈星門,進入大慶壽寺。
    這是將白傘從大明殿中請出,在慶壽寺略事歇息後,以正式開啟今日的佛事遊街。
    慶壽寺始建於金大定年間,蒙哥汗時,海雲法師入住此寺並成為主持。
    當年,正是海雲法師前往漠北,拜見無權無勢的忽必烈,由此助其走出爭奪天下的第一步。
    海雲為忽必烈推薦了無數漢人幕僚,第一個人便是他的弟子,子聰。
    至元元年,忽必烈登位為汗後,令子聰還俗,改名為劉秉忠。
    是以,這座寺廟對於忽必烈以及大元國而言,具有極其獨特的意義。
    佛事遊行每年的線路基本一樣,自大慶壽起,沿皇城由西向北繞行,從厚載門進入皇城,過興聖宮、隆福宮,至皇城東門結束。
    皇城之內,普通百姓自然不能進入。因此絕大多數觀禮的百姓與王公貴族,都集中於西皇城的這條線路之上。
    兩支長長的銅欽吹起低沉的法號,一排高昂的法螺與之應和。
    法號一停,在大慶壽周邊,翹首以待的圍觀百姓便發出陣陣的歡呼聲。
    莊嚴的白傘蓋行在隊伍的最前列,八名拔傘鼓手,護持而行。五百軍容齊整、甲胄鮮明的護衛隊緊緊跟隨。
    而後,一座十六抬檀木佛床出現在眾人眼前,上麵端坐著一個年紀不過十歲的稚子,寶相莊嚴。
    其左手掐指如花,右手掌心上,托著一枚鎏金法輪。
    身披玄色袈裟,密織金線蓮花。
    頭頂金邊黑色蓋帽,帽前飾有十字金剛杵,象征著降魔鎮邪。金剛杵兩邊,各自展出一卷祥雲,延至帽側,象征吉祥殊勝。
    這頂黑帽,是當年蒙哥汗贈予噶瑪噶舉派先師噶瑪巴希,是噶瑪噶舉能傳承至今的至尊之物。
    最近有傳聞說,此帽的真身,是由十萬個空行女的頭發編織而成。其藏名為“堪卓崩夏”,意為“十萬空行母帽”。不過,唯有與佛有緣之人,方能見此真身。在一般人的眼裏,便是一頂蓋子形黑帽。
    “是活佛……活佛!!!”
    人群之中,立時響起一片驚叫。
    佛床上之人,正是噶瑪噶舉派的轉世活佛,噶瑪巴三世。
    圍在寺廟周邊的百姓,“轟”的便跪倒了一大片。
    額頭抵在冰涼的街麵上,有人的眼中已沁出淚珠。
    活佛啊……今世竟得以親見,這輩子值了!
    往年的白傘蓋佛事,都是身為薩迦派的國師主持。隻是國師現在五台山修行,據說不方便出關,皇帝也沒有強行要求其來大都的意思。
    主持佛事之人,便換上了剛受封不久的活佛。
    曾經在蒙哥汗時期,受封為國師的噶瑪巴希,以其轉世之身,將重新登上屬於他的舞台。
    活佛嘴角含笑,口中念念有詞,似乎正在為虔誠的百姓賜福。
    隨侍的喇嘛搖動金剛鈴,伴著嗚嗚的法螺聲,如同奏出萬千佛光,盤旋於大都城上雲端,震顫而鳴。
    兩匹沒有一絲雜色的白馬,拉著一輛敞開的大車。車上站著兩列身著金紅袈裟的喇嘛,正望空拋散青稞。
    這可是被高僧加持過祝福的青稞!
    兩側百姓爭相撩起衣襟,跪地而接。
    不過在寶相莊嚴的活佛眼前,所有人都不敢過於推擠,隻有一片的感恩之聲紛紛響起。
    偶爾有幾顆青稞散落於地,也被人輕輕拈起,放入合什的掌中。
    噶瑪巴三世,這個名字自今日起,必將響徹大都的每個角落。
    五百雜役抬著監壇關公等神像,肅然行過。
    而後是宣政院所轄官寺三十六所,掌供應佛像、壇麵、幢幡、寶蓋、車鼓、頭旗三百六十壇。每壇擎執抬舁二十六人,鈸鼓僧十二人。
    其後,是教坊司雲和署掌大樂鼓、板杖鼓、篳篥、龍笛、琵琶、箏、蓁七色,興和署掌伎女雜扮隊戲,祥和署掌雜把戲,儀鳳署掌漢人、回回、河西三色細樂。
    “快看快看,畏兀兒人的戲班子!”
    不知誰喊了一聲,圍觀的百姓紛紛翹首。
    這可是往年間,最讓人期待的隊伍。
    喜歡滅元1399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滅元1399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