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萬稅下的良民
字數:3743 加入書籤
從大都發出的聖旨,忽兒怒斥鐵穆耳與禦史大夫玉昔帖木兒意圖謀反,忽兒又罵甘麻剌與前中書省丞相安童為國賊。
忽兒禦史台被撤,又複立。
忽兒中書省被撤,忽兒尚書省被指擅權蒙蔽聖聽。
一國三公,從朝廷胡亂發出的旨意,已經讓地方官府徹底的無所適從。
不僅百姓紛紛逃離北地,連官員也不得不掛職而去。
秋糧幾乎絕收。
其實大家都很清楚,這麽打下去,最終受益之人唯有隔岸觀火的甄鑫。
可是除非他們能打出個結果,然後集北地所有的人財物,才有出兵江南的可能。
否則,僅憑一方勢力,想攻入沒有長江天險阻擋的四川,都未必能成功,更遑論其他。
道理都懂,隻是打到這份上,誰都無法在這時候罷手。
甘麻剌自恃嫡長孫身份,又有江南數省的支持。鐵穆耳自認兵強馬壯,還擁有最為廣闊的漠北之地。阿難答則覺得自己有皇後的支持,占有大都的優勢,距離皇位不過臨門一腳。
誰又能甘心就此罷手?
罷手,便意味著退出皇位的競爭,也意味著再無存身之地。
而且,皇後南必又怎麽會允許他們罷手?
隻有將這三位王爺手中的精兵消耗殆盡之後,她與她的幼子才有可能得到掌控這天下的可能。
蒙古人打仗有自己的邏輯,那便是不重糧草,無視補給。每戰力爭就糧於敵,實在無敵可就,便就自家的百姓。
眼見北地絕糧,隻有河南不但有收成,還有江南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鐵穆耳與阿難答便分頭殺入河南。
打不著江南的甄鑫,打河南的甘麻剌那是絕無問題。
搶人、搶糧、搶錢,如同在敵國境內作戰完全地肆無忌憚。
河南本就四戰之地,黃河不是長江,尤其是冬季河麵結冰之後,根本隔絕不了橫衝直撞的軍隊。更何況,鐵穆耳可以抵擋得住阿難答的兵馬,卻絕非甘麻剌的對手。
甘麻剌被迫求和。
方回作為江南諸省共同推出來的代表,參與了此次的四方會談。
方回率先表態,江南並未獨立,也不會樹旗造反。之所以堅持不讓蒙古官員與兵馬南下,隻是為了維持江南的安定,為這個國家保住半壁淨土。否則戰火一旦燃及江南,國將不國,萬萬百姓哪怕不死於戰火,也必將無法幸免於席卷天下的饑荒。
為此,江南始終堅持無條件向朝廷輸送應繳的稅賦。甚至由於江南人口略有增長,也願意逐年增加適量的稅額。
除此之外,不會接受任何強加於江南諸省的額外負擔。
為了緩和北地持續激化的衝突,在方回的撮合之下,其他三方勢力最終接受了他所提出的糟糧分配方案。
以四川行省的賦稅供西北的阿難答所部;以湖廣行省的賦稅供陝西的鐵穆耳部;以浙江行省的賦稅直輸大沽供大都所需;以江西行省賦稅供河南的甘麻剌。
同時,派人代管雲南行省,並將其賦稅折成錢糧,如數交付甘麻剌。
甘麻剌的收入,少了一半有餘。但是好歹換來暫時的休兵。
四方並形成了暫時的勢力劃分。
那木罕負責清剿東北的叛軍,不得出遼陽行省之地。
鐵穆耳占據上都與關中以及陝北,甘肅行省歸阿難答管轄。
甘麻剌擁有河南江北行省,但是黃河以北區域,劃歸大都直管。
原中書省直轄的山西、河北、山東之地,改稱“尚書省”。
中書省,自此隻剩下一個遠在河南的光杆丞相。
作為向陝甘輸送糧食的口岸,漢中歸日月島軍暫管,但不得在漢中駐紮日月島的軍隊。其他數方勢力也不得無故出兵漢中,否則四川與湖廣行省有權斷絕向北地繳納稅賦。
四方約定以三年為期,彼此之間不得大動刀兵。
或是等著大汗皇帝蘇醒,在共同見證之下,指定太子的人選。
或是隻能等著龍馭賓天……
轉眼間,又是兩年過去。
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忽必烈竟然還沒死,卻依然無法徹底活過來。隻是在那座愈加封閉的皇宮之內,苟延殘喘。
曾經豔光四射的皇後南必,經過數年辛勞,也開始漸漸地枯萎。
如同一朵無人照料,也無人澆灌的殘花。
自三方休兵之後,所有人都在極力地擴充自己的勢力,隻有南必卻似乎陷入自己編織的一張蛛網之中,越掙紮卻越近力竭。
畢竟,其他人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軍隊與地盤,而南必靠的卻是終年躺在臥榻之上,這位大汗皇帝漸盡的餘威。
即便是依然對皇帝保持著絕對忠誠的怯薛軍,也已經不再純粹。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或許依然會為可能醒來的皇帝盡忠,卻絕不會甘受南必的任意指使。
而且,當皇帝太長時間無法說話之後,漸漸地也就沒有人會太過在意他到底想說什麽,或是不想說什麽。
不僅僅是無奈的怯薛長月赤察兒,還有趁機鯨吞原中書省直轄區域的尚書省丞相桑哥。
南北商路幾乎禁絕,唯有畏兀兒人依然可以自由出入大都。
商業的萎縮,反而給形成壟斷的畏兀兒商人帶來了更為巨大的利益。而作為他們的代言人,桑哥憑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完全掌控住除太行山之外的河北與山東之地。
弱杆強枝之下,通過南必轉述出來的聖意,越發地無人願意遵從。
即便是怯薛軍,也不得不以尚書省的詔令為主。否則,就沒人給他們發放薪水,乃至養活這支所費不貲的軍隊。
作為財政大臣出身的桑哥,他未必有生財的本事,斂財之能卻屬天下第一。
除了正常的稅賦之外,幾乎每個月他都能變出一種額外需要征收的稅費。如酒課醋課茶課,魚課竹木課,磁稅、磁窯稅,牛毛稅、煤炭稅、蒲葦稅,甚至於糞缸稅、糞勺稅、糞桶稅、童糞稅、豬糞稅……
琳琅滿目,令人苦不堪言。
普通百姓,連屙個屎都得提心吊膽!
可是即便如此,早已順服的百姓依然不懂反抗,也不知該如何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