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至大
字數:3705 加入書籤
至於其他區域的談判,謝翱與方回則是寸土不讓。尤其是上都,既然控製在手,就絕對沒有還回去的道理。不過,他們倆也承諾,隻此一城,絕不會向外拓展勢力,也不會阻攔朝廷軍隊的正常調動,更不會向周邊牧民傳播不利於朝廷的某些言行舉止。
原來四方議定的糟糧分配方案,自然就此停止。
但是安童又為大都爭取到每年不少於五十萬石的漕糧。
對於謝翱最終答應下這個條件,方回私下表示不齒。
在他看來,這無異於對朝廷納貢稱臣,花錢買平安,平白地弱了江南的氣勢。此舉與北宋時對遼支付的歲幣何異!
他卻不知,正是因為北宋年年歲貢,才將曾經天下無敵的契丹鐵騎活生生地養成廢物,也為北宋贏來近百年的安居樂業。
隻是同時被養廢的,還有北宋自己的軍隊。
是以,戰爭與和平,哪個會給百姓帶來幸福,從某些方麵來說,根本無法割裂看待。
即便是和平年代,對於欲壑難填的帝王來說,也一樣無法避免無休止的戰爭。
隻能說,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手段。但是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卻是什麽問題都解決不了。
談判結束後第五天,有元一朝最偉大的科學家郭守敬同誌來到河南擔任政務一把手。
對於老郭,甄鑫是打心眼裏佩服。這樣的時代能產生出這樣的人才,殊為不易。
但也不過如此。
一個再偉大的技術人員,根本不可能憑一己之力改變一個國家的頹敗,更影響不了一個即將沒落的王朝。
政務方麵,郭守敬未必專業。但是甄鑫會給他配備最專業的人才,然後慢慢地讓他將重心轉移到他所擅長的方方麵麵,以此讓即將步入晚年的老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他的餘熱。
與郭省長一同被送到開封的,還有一個麵目全非的人頭。
說是完澤,卻沒人有辦法證明它不是完澤。
也隻能選擇暫時相信。
由此,天下暫定,並形成了一個極為崎嶇的勢力分布圖。
朝廷實控原中書省直轄區域,除太行山區以外的河北、山東、山西以及陝西北部。太行山與上都,則成為其中兩枚令朝廷上下隻能假裝看不見的大小楔子。
而江南、東北、西北以及山東的登州,雖然名義上還歸朝廷管轄,卻已經沒有哪個朝廷的官員,願意深入虎穴去以身伺虎。
除非,他已經做好了加入日月島勢力的所有準備。而這樣的官員,對於日月島來說自然會大開方便之門。對於朝廷而言,卻如肉包子打狗,還不如不派。
談判雙方,對於犬牙交錯的中原區域,幾乎每城必爭。但是似乎同時遺忘了還有四川這麽一個地方。
朝廷大概又是想以鐵穆耳這個即將被拋棄的棋子,拖垮四川的經濟。甄鑫卻不得不開始正視四川的戰場。
哪怕他對四川行省丞相劉任再不齒,也不可能放任鐵穆耳肆虐四川的百姓。
好在搖搖欲墜的成都,依然還未被攻破。好在除了劉任之外,幾乎所有的四川官紳百姓都在盼望著江南兵的到來。
中原戰事雖歇,西南戰事又起。
時至七月底,張箏與王清晏,統率第一支由日月島負責全部裝備與糧食的一萬重慶兵,終於踏入了四川的戰場。
西北明軍也開始自北往南,攻打陳倉道。
但是其主力部隊,卻與商隊一起,順著河西走廊,往西延伸,越過玉門關,探向大漠的深處——探向這片自唐之後,漢人軍隊再也未曾涉足過的土地。
……
至元三十二年,冬十月。
三萬江南兵馬挺進成都戰場,經過三個月的圍剿,殲滅鐵穆耳的最後一支親兵。
鐵穆耳自盡而死。
西南自此平定。
同時,纏綿於病榻之上的忽必烈,終於閉上了他無力的雙眼,再也沒有睜開。
這位征戰一生而建立大元朝的帝王,竟然比後世曆史上的忽必烈,生生地多熬了一年時間,才帶著無限的餘憾撒手人寰。
死未瞑目。
皇太孫海山繼皇位,定年號為“至大”。
海山顯然是個很想有些作為的皇帝。
次月,長年鎮守漠北西部的一萬蒙古精兵,便被調回大都。其中近半被充了海山的怯薛軍,其他的則分領大都城防軍與各地駐軍。
自忽必烈擊敗阿裏不哥之後至今數十年,漠北西部的叛亂始終未曾停歇。一方麵將元朝大量的精銳部隊牽製在漠北,另一方卻為元朝源源不斷地培養出最擅戰的蒙古騎兵。
忽必烈昏迷之前,他根本沒想過小小的日月島會以如此迅速的時間成長為帝國的大患。昏迷之後,卻是無人敢調這些兵馬南下。
南必能讓鐵穆耳回到中原,已經是被形勢逼到實無可奈何的地步。
待忽必烈醒來,形勢早已一片混亂。最關鍵的是,這些軍隊回來少了沒用,回來多了朝廷根本就無力供養。
一萬人,差不多在海山的承受範圍之內。
河北流民被清理了幾十萬,又有江南每年五十萬石糟糧供應,海山不僅可以養活這樣一支軍隊,還能多出一些存餘讓他整肅朝綱。
這個天下是蒙古人的,卻離不開漢人的支持。
這是真金自小接受到的教育,傳及他的子孫,有的人認同,有的人卻不以為然。
鐵穆耳覺得,漢人隻是統治天下的工具也隻能是工具。
甘麻剌則認為,漢人不是工具而是牛馬,必須真情相待,起碼是表麵上的真情相待。否則牛馬不僅會偷懶,還可能脫離主人的控製,甚至主動引敵攻擊主人。
海山對於漢人的態度,更接近於甘麻剌。
奪取天下,自然得靠蒙古騎兵。治理天下,卻不得不依賴漢臣。
這位曆史上,唯一取漢語為名的元朝皇帝,在登位之初便向漢人釋放出最大的善意。
至大元年正月,海山以皇帝身份前往太廟祭拜。隨後下詔,在孔子的“至聖文宣王”前加“大成”兩字,並遣使祭祀,以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