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奔赴高盧尼亞

字數:4935   加入書籤

A+A-


    "什麽?你這小子,誰讓你擅自與二哥一起去報名的?我和你爹還在商量,二哥自己都不願去,你還這麽小,就想跑去送死嗎?"

    老母一聽,滿臉不悅。老三今年剛過十五,雖外表強壯,但畢竟年紀尚輕。兩個兒子都想去高盧尼亞,老兩口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

    老父拿起一旁的木杖,欲教訓老三,誰知以往能讓他四處逃竄的杖擊,此刻卻被老三輕易奪過,顯露出他那遠超常人的力量。

    "爹娘,你們先別急著動手,我和二哥還有大哥都商量好了。大哥留在家裏照顧你們和弟弟,我們兄弟倆一起去闖蕩,彼此有個照應。學館的導師說過,我的思維頑固不開竅,繼續讀書也無益,不如早點找份活計。那裏土地廣闊,我和大哥一起去,能分得兩百畝田,還有人幫我們勞作,隻需供給他們口糧。我和大哥算過,年底時會有豐厚的收獲,我們賣了糧食讓人帶回,全家人就能天天享用白麵包……"

    在古老的艾爾德蘭大陸,老三雖年幼,講述起未來的願景卻流暢無比,顯見他在內心已反複思量許久。老夫婦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對於白麵之地的向往,他們同樣心知肚明,然而尋常百姓何曾敢日日享用如此珍稀之物,更何況他們深知其價值幾何?

    昔日的幻想如今似乎觸手可及,畢竟世道已變遷。兩個兒子若前往那片神秘的二百畝靈田,即使遭遇天災或異族侵擾,那產出的魔法穀物也是豐厚的財富。除了一半需上繳給王國,餘下則能換成金幣,委托信使送回,足以提升家中的生活水平。

    “父親、母親,老三所言極是,我也深思熟慮過。日後,大哥守護五畝微薄的魔力之土,尚能維係生計。父親的市集攤位,便傳給老四,也許他能以才智免於勞苦。我和老三將去廣袤世界闖蕩,為家中創一番基業。”

    老三的話語雖出自孩童之口,家人起初不敢置信,但從二兒子口中說出,便顯得頗為可信。這二兒子一貫智謀過人,沉默寡言,除非必要。

    若不去高句麗那片神秘之地,一家老小擠在這破損小屋,戰亂之日遲早降臨。如今兄弟間尚和睦,但大嫂嫁入之日,這份和諧還能維持嗎?眼前這兩間小屋,父母居一室,四兄弟共享一室。大嫂到來,便得讓大哥獨享,父母與其餘三兄弟擠一處,或許尚能湊合,但大哥有了孩子,老二成婚之時,又哪來的多餘空間?

    朝廷已然宣布,移民後先入住軍營,他們會提供建造魔法小屋的材料,甚至派高句麗的助手協助。到達後即可指導他們建造,房屋落成,分配的土地也隨之而來。在收獲魔法作物之前,可向王國借貸,待收成後償還,最多不過兩年。第三年,土地一半的魔法作物將歸你所有。

    “可是...可是...”

    老者欲言又止,心中比任何人都明白家中的實情,隻怪孩子們太多。但在當今時代,家中男丁若少,收入必然減少。

    老劉頭家的情況並非特例,報名最後兩天,長安縣衙門幾乎被擠破,原計劃一萬多個名額,竟引來近兩萬之人。長安縣令崔雲柱無言以對,隻盼高句麗能多分些名額... ...

    昔日長安城邊緣,那些被稱為“諾斯提”的遊牧者,多是無垠草原上的貧苦牧民,身無長物。一旦有加入“諾斯提”隊伍的契機,他們會扛起牧獵之器,湧向未知,為這片大陸增添動蕩。如今,能將他們送往遠方,崔雲柱深感欣慰,豈料名額已然告罄。

    起初,眾人對遷徙猶豫不決,然而理智終究占了上風。一旦權衡利弊,便知曉該如何抉擇:不過是轉赴他鄉,尋求新生。畢竟,人如柳絮,隨風而活;樹木深根,難以移動。在長安的日子並無多少歡愉,換一片土地,也許就能遇見幸福。

    大唐此舉,長安城內的異國使節也有所耳聞,他們表麵沉默,心中卻暗自忐忑。若觸怒大唐,恐也將遭受大軍的洗禮。

    假使大唐的政策降臨他們的故土,短期內或許難以察覺,但六載光陰後,或許每寸土地都將烙印大唐子民的足跡,那些昔日的國度將在記憶中漸行漸遠。

    因此,這段時間在長安,各國使節異常謙恭,連何世民也覺得他們過於拘謹。盡管如此,何世民心中滿是喜悅,明日首批啟程前往高句麗的民眾即將啟程,朝廷高效的執行力讓他由衷欣慰。

    何世民本人未出城,卻派太子何承乾與魏王何泰一同送行,這是皇家子弟首次為平民送別,規格之高,史無前例。

    “向太子殿下告別,向魏王殿下告別。”

    三千餘民眾伏地辭行,何承乾與何泰皆心生感慨。他們是為了大唐戍守邊疆的勇士,未來必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兩人翻身下馬,深鞠一躬。

    這一幕,不遠處的諸多異族人均看在眼裏。

    他們默默地將此景烙印心底,大唐仿佛經曆了一場自上而下的變革,就連孤高太子和傲氣魏王都學會了對民眾表達敬意,這昭示著一個強盛帝國的崛起。

    大唐的文人早已將這一切記錄在冊,不久便會刊載於新出爐的報紙之上。當初何樂為開創報紙時,許多人認為這隻是無用之物,而現在,報紙已成為重要的宣傳媒介。除了何樂為的個人報紙,朝廷也設立了官方報紙,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

    “二弟近來氣色甚佳,自吐穀渾歸來後,聽說開始研習武道了?”

    在遣散前往邊境的民眾之後,二人也翻身上馬,準備返回王城。何承乾因腿部的隱疾,常乘坐馬車,平日裏體態豐盈的何泰也是這般,但他一遇大哥,必會選擇騎馬,以示自己身體健康,而大哥則身有微恙。

    “多謝兄長關心,隻因近來我對武技略有興致,便找王府的護衛切磋幾招,無足掛齒。”

    魏王何泰言辭輕描淡寫,卻偷偷拉了拉衣袖,這兩日習武,身上已是青紫斑駁。他眼見何樂為在前線英勇,也渴望能與之媲美。若武藝高強,或許陛下也會讓他領兵出征,然而他自知並非將帥之才……

    “若有興趣,我府上有幾位武師,借你幾日指點,定能有所長進,免得被些庸才蒙蔽了眼睛。”

    何承乾話雖如此,眼神中卻盡是輕蔑。你不過想鍛煉一番,然後在軍中謀個位置,又能如何呢?

    難道還能勝過我的兒子嗎?雖說陛下尚未封賞,但何靖大將軍的奏章早已抵達京都,連軍神何靖都認可我兒的威武,你在軍中又有何前程?

    “多謝兄長美意,我隻是隨便練練,臣弟還有事,先行告退了。”

    魏王望見前方一群官員靠近,定是來逢迎太子的。你們這些蠢貨難道忘了,昔日太子走在這街頭,你們是如何待他的?真以為太子會忘掉一切?如今又跑來拍馬屁,何泰不願見到這一幕,畢竟這些人曾經是奉承他的人,於是打算先行離去。

    “二弟自便。”

    何承乾冷冷回應,對這位同父同母的弟弟,他始終保持著警惕。盡管如今兩人共同為陛下效力,但難保何時他會設下陷阱。對於街上前來問安的官員,何承乾一改常態,竟命人停車,與他們親切交談。

    何泰口中說走,實則在街角窺探。他認為何承乾孤僻,你們這些人以前沒少欺負太子,如今即便靠近,何承乾必定會嘲諷你們。何泰正等著看熱鬧,豈料何承乾並未如此,這讓他頗感失落。

    經曆諸多風雨,何承乾已煥然新生。若是連這點小事都容忍不下,根本不配留在東宮。何泰目睹這一切,眼中閃過一絲寒光,隨後驅馬返回。若何承乾真的轉變,那麽東宮的軟肋也將徹底消失……

    昔日,何樂為是東宮光輝的加冕者,而何承乾卻是黯淡的削減者。我們無法觸及那個增光添彩的,但如果能從這個削弱者著手,對何泰而言,或許尚有一線生機。然而如今,這個削弱者也在蛻變,雖未臻至完美,但已顯露出變革的跡象。短時間內,帝王的誤解難以消除,但長久來看,他畢竟是皇家的長子……

    近來,何泰聽聞何承乾頻繁出入宮廷,還時常向何世民求教,即便是何世民對這個孩子心存芥蒂,但對於主動求學的行為,他總會感到欣慰。這段時日,父子倆的關係逐漸緩和,雖然尚未完全恢複舊日的狀態,但也比從前和睦許多。

    看看何承乾手中的權柄,曾經不過是一個空洞的太子頭銜,現在卻已掌管刑部要務。何泰暗中調查,發現何承乾接手刑部後,將它視同己出,每樁大案都審慎辦理,不容一絲疏漏。在調查過程中,何泰還發現了帝王身邊神秘的黑衣衛士,看來何承乾確實在努力成為孝順的兒臣。

    反觀自己手中的一切,不過是編纂史書而已,成書之日方顯功績,平日裏無論多麽辛勞,帝王的讚賞也隻是口頭一讚,不可能有實質的獎賞。

    看來依賴他人毫無用處,唯有依靠自己才是正道。何泰勒緊馬韁,徑直朝皇宮疾馳而去。

    何世民對何泰的突然造訪毫無準備,更料想不到他會請求任職。何泰的理由清晰:不願再做閑散的王,也不打算繼續編書,隻想為父皇分憂解難。

    何世民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緣由,想必是大兒子的進步觸動了二兒子。既然如此,就必須為二兒子安排些事務。

    “你能有這份為朕分憂之心,朕深感欣慰。你想去哪個衙門任職?”何世民見到兒子的進取心,內心喜悅。

    “兒臣願從基層做起,先到鴻臚寺,負責接待各國使者到長安的禮賓事宜……”何泰沉思後答道。他知道這個職位何世民必定會同意,一則便於監督,二則因各國使節絡繹不絕,鴻臚寺確需人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