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待修文稿
字數:6606 加入書籤
隨著宴會的進行,氣氛逐漸熱烈起來。趙財特意從遠方請來了知名的樂師和舞姬,他們的表演讓宴會的氣氛達到了高潮。樂師們彈奏著悠揚的曲子,舞姬們則隨著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她們的舞姿輕盈而優雅,如同天邊的流雲,又似水中的遊魚。
李翰林雖然對這種奢華的場麵感到不適,但他也不得不承認,這些表演確實讓人賞心悅目。
他的心情在音樂和舞蹈中逐漸放鬆,心中的戒備也在不知不覺中降低。
宴會進行到一半時,趙財突然站起身來,高舉酒杯,麵向李翰林說道:“李大人,您不遠千裏來到我們這偏遠之地,為百姓操勞,小民等不勝感激。今晚,我們特意為您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以表達我們對您的敬意。”
隨即,管家領著幾位侍從,抬著一個巨大的木匣走進宴會廳。木匣被打開,裏麵是一幅精美的絲綢畫卷,上麵繡著昭陽國的山河壯麗,色彩斑斕,栩栩如生。
趙財上前一步,微笑著說:“李大人,這幅畫卷是我們特地為您準備的,希望您能喜歡。它代表了我們邊城人民對皇城的無限敬仰,也象征著您此次賑災的豐功偉績。”
李翰林看著畫卷,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這份禮物不僅僅是一份敬意,更是趙財等人對他的拉攏和試探。
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趙老板,你們的心意我領了,但賑災之事,關乎百姓生死,我們必須全力以赴,不能有絲毫懈怠。”
趙財聽出了李翰林話中的拒絕,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陰霾,但很快又恢複了笑容:“李大人所言極是,小民等一定全力配合,為賑災大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宴會接近尾聲時,趙財再次上前,他手中捧著一個精致的木盒,恭敬地遞給李翰林:“李大人,這是小民的一點心意,請您笑納。”
李翰林打開木盒,隻見裏麵是一塊晶瑩剔透的玉佩,雕刻精細,顯然是價值不菲。
他皺了皺眉,想要拒絕,但趙財已經搶先說道:“李大人,這不過是邊城的一點土特產,不值一提。您若不接受,豈不是看不起我們邊城人?”
李翰林略作遲疑,最終還是收下了這份禮物。他心裏清楚,一再推拒隻會使他的工作陷入困境。
隨著這次宴會的結束,李翰林與趙財、王庭驍等官員開始了實地賑災的工作。
他們一行人前往城外的災區,準備發放糧食給那些受旱災影響的百姓。
邊城之外,旱災的陰影如同一層灰色的幕布,籠罩著這片曾經肥沃的土地。
陽光無情地炙烤著大地,將泥土裂成了無數幹涸的縫隙,仿佛大地的肌膚被撕裂,露出了深深的傷痕。
四周的莊稼地,曾經綠意盎然,如今卻隻剩下枯萎的秸稈,無力地垂向地麵,仿佛在向過往的每一個人訴說著它們的絕望。
放眼望去,原本應該是金黃麥浪的田野,現在卻是一片焦土。
幹裂的土地上,塵土飛揚,每一陣風吹過,都卷起一股黃沙,讓人難以睜開眼睛。遠處的河流已經幹涸,河床裸露,裂開了無數的縫隙,如同老人臉上的皺紋。
樹木的葉子早已落盡,隻剩下光禿禿的枝椏,無力地伸向天空,仿佛在祈求一絲雨水的滋潤。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受災的群眾聚集在發放糧食的地點,他們的模樣讓人心痛。
男人們的皮膚被曬得黝黑,臉上布滿了灰塵和汗水的痕跡,他們的嘴唇幹裂,眼睛中透露出疲憊和無助。
女人們則緊緊抱著孩子,她們的臉上寫滿了焦慮和擔憂,孩子們的哭聲此起彼伏但卻十分微弱,他們瘦弱的身體在烈日下顯得更加脆弱,皮膚曬得發紅,有的甚至已經脫皮。
孩子們的眼睛裏滿是對食物的渴望,他們的聲音微弱,但每一聲“我餓”都如同重錘一般擊打在每個人的心上。
老人們則坐在一旁,他們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風霜,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深的無奈和悲哀,他們見證了太多的苦難,而現在,他們又不得不麵對這樣的災難。
人群中,有的婦女懷裏抱著生病的孩子,孩子的呼吸急促,額頭滾燙,顯然是因為缺乏食物和幹淨的水源而生病。
有的男人則拄著拐杖,他們的腳因為長時間的行走和勞作而腫脹,但他們仍然堅持著,希望能夠為家人領到一些糧食。
當李翰林和官員們到來時,這些災民的眼中閃爍出了一絲希望的光芒,他們紛紛湧向前,希望能夠盡早領到糧食。
他們的衣服破舊不堪,有的甚至隻能用布條纏著身體,他們的手中拿著各種各樣的容器,有的是破舊的鍋碗,有的是簡陋的布袋,他們都希望能夠用這些容器領到一些救命的糧食。
李翰林站在高台上,目光穿過塵埃,落在那些滿含期待的災民身上。他的心中湧動著複雜的情緒。
作為皇城的使者,他深知自己的使命是為這些苦難中的人們帶來希望和救濟,但此刻,他的內心卻被一種深深的矛盾和罪惡感所困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為他知道,這些堆積如山的米糧袋中,隻有表麵的一層是真正的糧食,而下麵則是無情的沙子。
這個秘密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的胸口,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他看到了災民們眼中的渴望和信任,這些無辜的人們並不知道他們即將領到的糧食中隱藏著的殘酷真相。
李翰林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罪惡感,但卻無法停下,無法回頭。他的手,雖然看似在分發糧食,實則在助紂為虐。
他同情那些災民,他們的苦難和無助深深觸動了他的心,但他已經被這個腐敗的體係所同化,他的每一次妥協都是對權力與貪欲的屈服。
在人群麵前,李翰林努力保持著冷靜和威嚴。
他的聲音堅定,手勢有力,但隻有李翰林自己知道,這背後隱藏著多麽大的衝突和痛苦。
他的眼神不時流露出一絲憂鬱和迷茫,盡管他試圖用微笑和鼓勵的話語來掩飾。
李翰林站在高台之上,目光緩緩掃過台下那些衣衫襤褸、麵帶饑色的百姓,深吸一口氣,聲音在清晨的微風中傳開,帶著一絲沉重與莊嚴:“諸位鄉親,吾乃皇城使者李翰林,今日遠道而來,目睹此地旱魔肆虐,民生凋敝,心如刀絞。吾皇恩澤四海,念及爾等疾苦,特命吾攜糧而來,以解燃眉之急。”
他頓了頓,目光中流露出一絲堅定與悲憫:“吾知爾等饑寒交迫,家徒四壁,然皇恩浩蕩,必不棄爾等於水火。今日,吾將親授糧袋,望能稍解爾等饑饉之苦。但盼天公作美,早日降下甘霖,重現往日豐收之景。”
百姓們聽聞此言,紛紛跪拜,感激涕零,口中念念有詞,祈求皇恩浩蕩,感激皇上的恩德。
李翰林抬手示意眾人起身,繼續說道:“吾等皆為天子腳下之民,當同心協力,共渡難關。吾雖為皇城使者,亦不過凡人之軀,願與諸位鄉親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今日之糧,乃皇城之恩澤,願爾等珍惜,善用之。”
他的聲音漸漸低沉,最後幾乎是喃喃自語:“願天佑吾民,願地養吾民,願吾皇之恩澤,永沐邊城。”
言罷,李翰林親自拿起一袋糧食,緩緩步下高台,將其交到一位老者手中。
老者雙手顫抖,眼中含淚,深深一拜,李翰林則輕拍其背,以示安慰。
隨後,他回到高台,繼續監督糧食的發放,心中卻是五味雜陳,因為他深知,這些糧食背後隱藏的秘密,如同一把利刃,懸在每個人的頭頂。
趙財和王庭驍站在一旁,臉上掛著滿意的笑容,似乎他們也為能夠幫助這些災民而感到自豪。
然而,他們的眼神中卻隱藏著一絲狡詐,這一切都被李翰林看在眼裏,但他沒有多說什麽,隻是默默地繼續發放糧食。
在高台的一側,幾口大鍋架在石砌的灶台上,柴火正旺,鍋內的米粥在沸水中翻滾,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這是趙財和王庭驍為了展現他們對朝廷的忠誠和對百姓的關懷,特意安排的施粥活動。
百姓們排著長隊,井然有序地等待著領取熱騰騰的粥。每一碗粥都是由趙財和王庭驍的家丁親自盛放,然後遞到災民的手中。
百姓們雙手接過粥碗,眼中含著淚光,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們知道,這一碗粥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朝廷對他們的關懷和生命的希望。
百姓的感激之情:“皇上萬歲!皇上萬歲!”人群中,有人開始高呼,很快這呼聲就匯聚成了一股洪流,響徹整個施粥現場。
百姓們紛紛跪下,向皇城的方向磕頭,表達他們對朝廷的感激之情。
“感謝皇恩浩蕩,感謝李大人的恩情!”一位老者手捧著粥碗,老淚縱橫,他的聲音顫抖而充滿感激,“在這災難之時,是朝廷沒有忘記我們,是李大人給我們帶來了希望。”
“是啊,是啊,朝廷就是我們的再生父母!”旁邊的一位婦女也激動地說,她懷中的孩子貪婪地吸吮著粥,臉上露出了滿足的表情。
在施粥現場的一角,幾位老者自發地敲起了鑼鼓,唱起了歌頌朝廷的民謠。他們的聲音雖然沙啞,但卻充滿了力量和情感,每一個字都透露出對朝廷的無限敬仰和感激。“皇恩浩蕩,澤被蒼生,旱魔雖狂,皇恩更盛。”“李大人仁心,救災救民,邊城百姓,永銘恩情。”
這些歌謠在人群中傳唱,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歌唱中,他們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著對朝廷和李翰林的感激之情。
現場的氣氛被推向了高潮,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對未來的希望和對朝廷的信任。李翰林站在高台上,看著這一切,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這些百姓的感激之情是真摯的,但他們並不知道,他們所感激的糧食中隱藏著的殘酷真相。
他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和悲哀,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這個謊言的一部分。
幾日後,李翰林帶著滿滿的收獲啟程回京複命。
而當百姓們打開糧食袋,陸陸續續取出糧食時,他們震驚地發現,糧食袋的下麵全是沙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們的臉上露出了不可置信的表情,隨後是憤怒和絕望。“這是怎麽回事?我們的糧食呢?”一位老農憤怒地喊道,他的聲音中充滿了絕望。
“朝廷怎麽會這樣對我們?我們該怎麽辦?”一位婦女哭泣著,她的孩子餓得哇哇大哭。
與此同時,李翰林的此次賑災的奏折已經到了皇帝手中。
奏折中表述此次賑災工作的圓滿成功,他描述了百姓對朝廷的感激之情,以及他們對皇恩的頌揚。
隨著李翰林的歸來,朝廷之內,金碧輝煌的大殿上,諸位朝中大臣齊聚一堂,等待著李翰林的匯報。
他步入大殿,隻見皇帝高坐龍椅,威嚴而莊重。李翰林跪拜行禮,隨後起身,開始匯報工作。
“啟稟聖上,微臣奉旨前往邊城賑災,幸不辱命。”李翰林的聲音在大殿中回響。
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臣,身著紫袍,步出班列,向皇帝拱手道:“聖上,李翰林此行,不僅解了邊城百姓的燃眉之急,更彰顯了朝廷的恩澤,實乃功不可沒。”
另一位大臣緊接著說:“聖上,李翰林在邊城之時,百姓們對他的讚譽之聲不絕於耳,稱他為‘活菩薩’,此等民心所向,足以見得李翰林的功績。”
皇帝微微頷首,目光落在李翰林身上,緩緩開口:“李愛卿,朕聽聞你在邊城賑災有功,百姓安居樂業,朕心甚慰。你不負朕望,實為朝廷之棟梁。”
李翰林心中五味雜陳,他低下頭,恭敬地回答:“臣不敢居功,此乃聖上洪福齊天,朝廷恩澤所致,臣不過是盡了綿薄之力。”
皇帝擺了擺手,繼續說道:“李愛卿,你不必過謙。朕決定,賜你白銀千兩,錦緞十匹,以示嘉獎。望你再接再厲,為朝廷效力。”
“微臣,領旨謝恩,吾皇萬歲萬萬歲。”
喜歡小師妹又拿第一了請大家收藏:()小師妹又拿第一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