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讓兵權?

字數:4668   加入書籤

A+A-




    最新網址:..    陸遠帶著朱定燿看了澳門和香港,最後離開廣東往福建,在泉州府廈門城隔間眺望澎湖巡檢司。
    “對麵就是澎湖島了,現在還沒有進行開發,咱們的人剛去落腳,估計還得三五年能有點樣子,下次再看吧。”
    在廣東轉了一個多月,來到福建的時候天就進入了四月,而泉州這地方四月份已經很熱了。
    陸遠和朱定燿並肩走在海岸邊上,閑庭信步間聊著天。
    後者有一肚子的疑問等著解惑。
    “這一趟閩粵轉下來真是讓小王大開眼界,也讓小王明白什麽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陸遠轉頭問了一句:“王爺覺得廣州發展的怎麽樣。”
    “令人不可思議。”朱定燿實心答道:“可能是因為小王自幼長在武岡,其一生所見皆受困於其地,覺得世間最繁庶之地莫過於書本之中的南京,今日方知書本之淺薄啊。”
    “那麽王爺知道廣州為什麽可以發展的那麽快,那麽迅猛嗎。”
    “此皆伯興兄之功。”
    陸遠微微一笑搖頭:“王爺謬讚了,我也隻是推了一把而已,其他的事都是廣東官員們自己做的好,事實證明地方官員是有能力治理好地方的,前提是我們對他們願不願意信任和支持。”
    朱定燿的心頭一動,他言道。
    “這幾年,江南發展日新月異,伯興兄居功至偉,皇上應該來江南看一看,如此便不會再對伯興兄心存偏見了。”
    “皇上對我沒有偏見。”
    陸遠直言道:“王爺知道我同皇上之間存在矛盾的事嗎?”
    朱定燿沉默下來沒敢接話。
    “王爺可能隻看到了表麵,看似是我陸遠同皇上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江南士林和皇權之間的矛盾,皇上隻是皇權的代表,具象化的個人,而我陸遠也隻是江南士林的代表,同樣是具象化的個人,兩種權力集團之間的矛盾就成了我同皇上之間的矛盾。
    皇上對我不存在偏見,相反,我相信皇上是能理解我的,不過理解歸理解,理解不代表他老人家就會放過我。”
    踩在濕潤的砂礫上,陸遠滿臉微笑。
    “如今,皇權同士權之間的矛盾已不可調和,這不是某一個人主導的事情,而是因為江南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帶來必然衝突,事實已經證明,皇權統治下的社會模式注定落後,因為皇權的特點是閉塞,任何皇帝都不可能也不會將權力開源,話又說回來,權力一旦開源,皇權還叫皇權嗎,這就成了權力的悖論。”
    “小王愚昧,無法領悟伯興兄話中之意。”
    “那我就說通俗些吧。”
    陸遠問道:“如果王爺您是皇帝.”
    “不不不,這小王實不敢如此假設。”
    “沒事,這裏咱們說話皇上他聽不到。”
    陸遠看了一眼朱定燿:“沒必要如此驚懼。”
    後者訕訕一笑。
    “如果王爺您是皇上,會容許陸某這種已經可以無視皇權的權臣存在嗎。”
    朱定燿瞬間額角滲汗,支吾著言道:“伯興兄是對朝廷有功、對社稷有利的賢臣名相。”
    “哈哈哈哈。”
    陸遠笑了起來:“您看,您這麽回答就代表您也不會容許陸某的存在,因為咱們沒法坦誠相待,皇上亦然,他和陸某之間也無法坦誠相待,我無法向他解釋,也不可能邀請他來廣州看看世界,邀請了他也不會來,不敢來。
    同理,皇上不會和陸某坦誠,他倒是想讓我去北京,但是我也不會去、不敢去,所以就注定了我們倆之間的關係成了化不開的死結。
    自從您到了南京之後,北京和南京都有了風言,風言我陸伯興要造反了,要分裂國家,要搞內戰,發動第二次靖難,說您就是我陸伯興請來南京打算扶持的新帝。”
    麵對陸遠如此大膽的說辭,朱定燿驚懼萬分,遍體生寒。
    這是要和自己圖窮匕見了嗎。
    “曹操為什麽不造反?霍光為什麽不造反?”
    陸遠突然話鋒一轉,扔出了兩個問題,將朱定燿問的愣住了。
    “他們兩人是相權和軍權的結合,掌握著整個國家的行政權和軍事權,誰都完全具備造反的能力為什麽不願意造反自己做皇帝,還有人說曹操是忠臣,做了一輩子的漢臣,這種千人千麵的話陸某就不說了,說一些自己對這些事的看法也沒意義,我隻說,造反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本質上隻是一個新興的利益群體取締舊的利益群體僅此而已。
    曹丕做了皇帝,用的是九品中正製做交易,趙匡胤造反了,用的是‘與士大夫共天下’作為交易,我陸伯興要造反,又該和天下士林做哪些交易才能換來他們的支持?
    人終究不是神仙,不可能一個人就做成所有事,王爺啊,您看曆朝曆代,有哪一個朝代像咱們大明這樣,搞兩個中央政府的。”
    朱定燿歎出一口氣。
    “沒有。”
    “南北兩京的政治格局本身就是妥協的產物,當然這種話不會記在史書上,隻說是為了方便朝廷在江南征稅,那真是掩耳盜鈴,無論是隋唐還是兩宋,難道江南就收不上稅了?
    皇帝遷都北京又是為什麽,為了民間所說的天子守國門嗎,很遺憾,陸某人翻遍了我大明朝曆代先帝的寶訓、實錄,沒見過這句話。”
    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不是朱明哪一個皇帝說的,那他們做到了沒有?
    主觀上不清楚,客觀上確實。
    為什麽說主觀上不清楚,因為如果朱明的皇帝都那麽有骨氣,就要恪守天子守國門,那麽土木堡之變和庚戌虜亂的時候,就不會討論遷都這件事了。
    是經過多方充分論證之後,發現遷都不如防守來的更合適,這才沒有遷都,這才死守北京。
    所以從客觀結果上,朱明確實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加上崇禎帝最後吊死煤山不離京師的行為,又兌現了君王死社稷,算是成全了朱明皇室的體麵。
    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確確實實不是朱明某一個皇帝提出來的,是有了客觀上存在的行為之後才有的這句話,兩者之間的因果聯係是倒推的,而非先有了這句話,後代君王用實際行動去踐行。
    至於後世那句耳熟能詳的我大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這般,是因為明朝沒有存在這些事才有的這句話,前文寫過,庚戌虜亂的時候,嘉靖皇帝想要通過賠款來換取俺答的退兵,如果真有這句話的存在,他就不可能提出這個建議。
    有人說這句話是朱元璋說的,記在皇明祖訓中,那麽說這話的人真去看過皇明祖訓嗎?
    事實上《皇明祖訓》《明太祖寶訓》都沒有這句話。
    說起這件事並不是為了批評或者質疑明朝皇帝的骨氣,而是用實證充分論證朱棣離開南京的行為,其出發點並不是為了去兌現天子守國門的。
    主觀上他離開南京是出於哪些政治因素不為人知,隻能說客觀上他離開南京去北京的行為,做到了天子守國門這五個字,這個因果關係要理順。
    陸遠歎出一口氣來。
    “連成祖都有自己的無奈,我陸某人何德何能就能憑借一己之力定鼎江山、改朝換代?與其造反做了皇帝之後,還要去低頭,倒不如幹脆不造這個反來的蕭灑自在,皇帝,隻是一個名分罷了,實權不是皇帝這個名分就能給予的。”
    “王爺,我陸伯興在廣東養有私軍,海關也有十幾萬的精兵,等將來,江南都司一定會重建,這不會因為皇上的拒絕就擱置,大勢所趨,統合各省地方總兵的事我是一定要做的,屆時江南最少會有六十萬軍隊。
    這麽說吧,這六十萬軍權我陸伯興不要,拱手讓給王爺您,您要嗎?”
    朱定燿瞬間愣住。
    把兵權讓給自己?
    開玩笑呢吧。(本章完)
    親,點擊進去,給個好評唄,分數越高更新越快,據說給香書小說打滿分的最後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httpap..,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