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二個古代世界30)
字數:7820 加入書籤
這處,現在在鄉君手上,以後她想回鄉住幾天,就會在這待著。
等過了冬天,開春之後,荊南鄉君府就會開建,不用等到秋日,就能搬進。
安樂長公主帶著記下的書冊回京,公爺還要等到荊南鄉君府建成,就在荊南縣置辦了一個宅子。
整天不是待在宅子裏,就是縱馬進山打獵,完全不理三十二皇侄,隻偶爾上門,與鄉君說話。
鄉君這邊,經曆了短暫的慌亂之後,在梅蘭竹菊桂的幫助下,家裏就井井有條,所有人各司其職。
理順後的第二天,荊南鄉君就派人將自家人接來見麵。
興金侄孫站的遠遠的,不敢靠前,其餘侄孫也沒有底氣。
姑奶奶在公主那兒待了一個月,跟著沾了公主的貴氣,現在看著,就跟鄉下普通婦人完全不一樣。
她身上那身衣裳,有花有草的,還掛了東西,家裏今年辣椒園所有的收入,都買不起。
聽說姑奶奶現在是鄉君,大劉鄉還沒有出過鄉君呢,整個荊南縣都沒有鄉君。
按照興金侄孫的理解,這鄉君,跟公主相比,也不差什麽。
隻不過一個是皇帝嫡親的女兒,一個是皇帝封的外邊人,都是一樣的身份高貴。
“都過來坐吧,我又不是吃人的猛獸,一個個站那麽遠,這才傷了我的心。”
荊南鄉君一開口,大家都知道,她還是那人。
家裏的小輩早就念著來看祖祖,這會兒一窩蜂的都圍上來。
荊南鄉君知道,自己現在身份不同,與家裏人終究有了隔閡。
不過他們心中還是念著自己的,跟自己是親近的,不過是身份上的落差,讓他們不敢接近。
看著還拘束的眾人,就讓宮女太監們都下去,隻留下熟悉的梅蘭竹菊。
擺出瓜果零嘴,上了茶水,大家吃著聊天,會輕鬆很多。
說著說著,興金侄孫也有了笑的模樣,看來是放下了,荊南鄉君放下茶盞,說到正事。
“這次找你們來,是想說一個好消息,之前聖上的聖旨上寫了,將荊南劃為封地。
我一個婦道人家,別的做不了,隻許諾一件事,我還在一天,咱們家就不用交賦稅。”
聽到這話,眾位侄子侄孫反應各不相同,隻有一點,都陷入震驚、狂喜和不敢相信中。
小輩們的反應,在荊南鄉君的預料之中,朝廷收稅古來有之,逃稅、偷稅是重罪,誰也不敢在這上麵做文章。
之前縣令過來,詢問明年荊南縣稅收之事,說要不要給大劉鄉免稅三年。
當時荊南鄉君問個中緣由,縣令便說,每年稅收,部分留下用於荊南縣,其餘都是上交。
現在荊南縣稅收歸為鄉君,可別鄉裏免稅,是在便宜之中,不算違規。
大劉鄉免稅一事,荊南鄉君讓縣令不用再提,她對大劉鄉可沒有那麽深的感情,獨給自己娘家一脈免稅。
這本就不是出格之事,鄉君關心自己娘家,縣令當然不會多說,當時就應下了。
除了這個,其他稅收荊南鄉君都沒有動,讓縣令按照舊例。
大家還沒反應,荊南鄉君開口囑咐,這事,讓他們回家消化吧。
“那些糧食,種了自己夠吃的就行,賣糧食賺不了幾文錢,但是,不許出去買糧食吃。
今年的辣椒賣的好,家裏辣椒園得了頭彩,以後把更多心思放在這上麵,安心種辣椒。”
有句話花婆婆沒說。
‘你們一步一個腳印,不貪多,不求快,十年二十年,咱們家說不定還能出個當官的。’
不用交稅,怎麽會有這樣的好事?大家都不敢相信,還是荊南鄉君反複跟他們說了,這才應下來。
興金侄孫請姑奶奶讓識字的小蘭把這句話寫下來,以後就是族訓。
姑奶奶說的不能出去買糧食這件事,大家都沒放在心上,莊稼人哪有出去買糧食的,說出去都讓人笑話。
拿到小蘭寫的條子,興金侄孫扭扭捏捏的說了一件事。
“姑奶奶,咱們劉家祖墳冒青煙,多少代才出您這麽一位。
我想著,在族譜上單開一頁,給您寫上,這事,大家都同意了,您看可以嗎?”
家裏無論男女,都是上族譜的。
外來媳婦兒,也是連名帶姓的,寫在族譜裏。
現在,族譜就在興金侄孫手上,他想著,給姑奶奶單開一頁,也讓後世子孫跟著驕傲。
這事是現在的鄉正大人過來找他,他才想起到的,鄉正大人想把鄉君的事情寫入鄉誌,來詢問劉興金的意見。
這是好事,劉興金不敢給姑奶奶做主,就說要問問姑奶奶再回話。
正巧家裏有孩子出生,在記族譜,想到了這事,先是跟家裏弟弟們問了,才找姑奶奶說。
族譜單開,鄉君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她本來想著這個世界,功德是難得之物,這麽些年做好事,也隻有七點。
沒成想,這個世界的功德與別的世界不同,它有另外的評定方法。
在封為鄉君時,就感應到一大波功德入賬,打開一看,功德增加近兩百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現在有機會族譜單開,說不定又有功德進賬,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測,荊南鄉君轉身吩咐小菊。
“你去支點錢,我想在家裏建個祠堂。祠堂旁,起幾間房,請個先生給大家教教書。
以後大家心裏有落處,孩子們有機會識字,以後也能寫自己的名字。”
這就是投桃報李,對於荊南鄉君來說,算得上相互成就。
血脈親緣是斷不了的,因為鄉君封號,與家裏人隔了一層,隻能從別的地方補起來。
鄉君說的建祠堂和修族學,這是影響多少代的好事,也是多少老人一輩子的夢。
孩子們當即就被壓著給祖祖磕頭,誰也沒想到,地裏刨食的人家,還能有讀書的那一天。
雖然說讀書做不了官,但是那些當官的,都是讀書的。就連縣裏補衙役的缺,都是要求會讀書寫字。
興金他們,隻認識幾個簡單的字,還是家裏唯一一本書上,一代代傳下來的。
據說是朝廷剛立的時候,上麵發的,那時候,還讓人學字來著。
別家這本書可能丟了賣了,隻有家裏,一直是上一輩教下一輩,興金認識的字,剛好夠做裏正,學字的時候,就照著畫。
現在能有祠堂和族學,每個隻有兩間屋子,也意味著,家裏以後是真的要興旺起來。
祠堂和族學的事,荊南鄉君找縣令說了,專門批下來一塊地,這事蓋棺定論。
鄉親們聽到這個消息,一個個酸的不行,村裏前不久才死了人,誰也不敢亂說酸話。
公主說殺人就殺人,花婆婆是鄉君,聽說身邊的丫鬟都有一個做了女官,誰也不敢說她。
現在大劉鄉就隻有兩個最出息的人,一個劉有學跟著公主去了京城,一個花婆婆,大家也攀附不上。
隻能對著鄉的娘家人使力,劉興金他們突然發現,大劉鄉處處是好人。
有實在酸的不行的人,暗搓搓挑撥離間,大家沒信,也沒有要求湘君帶家裏出去。
在家老老實實的看著辣椒園,現在不用交賦稅,那就是賺多少是多少。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樣還不能賺錢,誰也不相信,姑奶奶有自己的生活,做小輩的應該學會不添麻煩。
知道今年冬日,是姑奶奶在大劉鄉過的最後一個冬日,小輩們想著,要跟姑奶奶親近。
家裏一些長輩認為,自己這麽大年歲,還在姑奶奶麵前撒嬌,麵子上過不去。
就在家教著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去祖祖麵前盡孝。
荊南鄉君現在徹底沒有了生存的煩惱,光是鄉君每年的俸祿和各種東西就夠了,還有荊南縣的稅收。
少了生存的壓迫,就想著讓縣令給自己找了個會識字的女先生,跟著學文斷字。
安樂長公主知道小菊識字,走之前說好,會給自己寫信。
自己明麵上可是個睜眼瞎,可不能拖了公主後腿,識字也好,這個世界已經有過前輩,一定有很多有意思的書。
於是,縣令得到鄉君請求,想找兩位先生,一個男先生,一個女先生。
這事被縣令報給了皇妹,得到信的安樂長公主,隨口與父皇提了一句。
“哦?這麽看,也是個好學的,荊南鄉君,我記著,今年不到七十。
聽你說,她身體健壯,如此,也還不晚,這是好事。”
當今來了興致,隨手指了一個女先生過去,這是給安樂做臉。
明年與胡國談判的事,被十二皇子搶去了,聖上知道安樂肯定心有不滿,在小事上給足了優待,用作安撫。
父皇給了這麽多用作補償,安樂長公主知道,自己再鬧,就是不懂事,隻能吃了這個暗虧。
父皇賜了女先生,安樂長公主就把自己身邊一位老學究送去鄉君那邊。
這位老學究有些迂腐,無兒無女,孤苦一人,年紀也大了,去做個族學先生,正好養老。
鄉君是個寬厚人,他家裏小輩也都良善,如此看來,不算委屈了先生。
開春之時,鄉君這來了兩位京城的先生,其中一位還是當今欽賜,這就讓鄉君受寵若驚。
第二日,荊南鄉君就讓侄孫們過來,領老人家回去,住在自己原來的小屋,等宗祠和族學建好,就開始教書。
跟著兩位先生一起來的,是安樂長公主親手寫的一封信。
女先生被送過來,就沒有回去的可能。
她來之前,被安樂長公主教過規矩,知道自己唯一的主子就是荊南鄉君。
這會人一到,就直接認主,嘴裏一直在表忠心。
“文先生請起,你這是折煞我了。”
叫起了文先生,鄉君就讓她幫忙,看看公主信上寫了什麽?
小菊識字,梅蘭竹菊桂可以共享技能,正經識字的話,鄉君身邊就她一個文盲。
她隻能用【語言、文字轉換器】看懂文字,不能看字。
一屋子認字的人,讓文先生來讀信,這就是一個考驗,一個小小的試探。
公主與鄉君的信件,這樣機密的東西,文先生要是讀了,以後就沒機會下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被安樂長公主找過,文先生沒別的想法,見鄉君如此相信她,原本得了公主吩咐的文先生,更忠心。
鄉君看重,文先生做出一副士為知己者死的表現,應下這一件差事。
安樂長公主的信件,被小蘭檢查之後交給文先生,厚厚的一打。
公主的字寫得極大,字大如鬥,滿滿當當一張紙上,不過二十來字,一封信占了幾十張紙。
裏麵寫的都是最簡單的字,文先生之前還沒見過這麽通俗易懂的文字,就像三歲小兒所寫。
看來,安樂長公主與荊南鄉君感情甚篤,自己運氣不錯。
按照公主信上說的,三人被押送進京後,遭受二次審訊,現在身份已經明了。
其中兩人,與敵國皇室關係匪淺,還有一人就是敵國皇上親子。
那位是愛招搖的人,戰場上露過麵,不少人認得,一下就斷明了身份,這是送上門來的把柄。
兩國打了十幾年,勞民傷財,迫於壓力,不宜兵戈相見。
周圍小國虎視眈眈,再爭下去,有宵小趁虛而入,就是個兩敗俱傷的後果。
索性鳴金收兵,共修和平。
以往每次盟約,都是綏朝給胡朝糧食美酒美人,現在有了這三人,攻守之勢異也,這三人性命可換邊境最少十年和平。
公主的信上說,劉長庚和劉有根二人跟著胡朝王姬幾十年,而且是父子共侍一人。
在胡國幾十年,沒有個明麵上的身份,綏朝作為他們的娘家人,準備給他們爭一爭。
一旦胡朝承認了兩人身份,當今會給荊南縣君身份向上抬舉。
這就看劉長根和劉有根二人在那位王姬心裏的地位。
聖上的想法,鄉君身份總會壓他們倆一頭,安國二字封號,屆時會跟著一起下來。
安樂長公主遵循父皇的暗示,去信給皇父,讓他將鄉君府建大些。
一步到位,就建一個五進的荊南鄉君府,免得以後還要加蓋。
信上,安樂長公主簡單的給鄉君介紹了那位胡朝王姬的身份。
喜歡快穿之混低保日常請大家收藏:()快穿之混低保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