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章 中書獨坐宰臣心二)

字數:2599   加入書籤

A+A-


    不過從老家趕回京師的張居正雷厲風行,第二天就到內閣視事,並且請求召對,朱載坖於是在文華殿召見了張居正,對於張居正的請求召見朱載坖很清楚他的來意。
    朱載坖笑著對張居正說道:“張師傅風采更勝往昔啊!”
    張居正趕緊遜謝,對於朱載坖此次的召見,張居正也是很重視了,朱載坖也沒有囉嗦,直接詢問張居正他對於現在朝政的看法。
    張居正認為,經過朝廷十多年來的改革,現在朝廷的財政已經相對比較充裕了,之前朝廷所推行的政策也已經見到了成效,所以張居正再次提出全麵改革大明的賦役製度,和之前張居正提出的一條鞭法不同,這次張居正提出了一個龐大而完備賦役改革計劃。
    張居正的核心思想還是賦役折銀化,張居正認為,現在大明的銀錢和之前已經基本在國內推廣使用了,具備了將賦役全麵折銀的條件了。
    張居正主張全麵建立白銀財政,除了必要的物資之外,將朝廷的的賦稅、雜役全部折色繳納,省並科則,將朝廷的收入和支出都統一用銀錢和製錢,同時為了防止穀賤傷農和士紳、商人操縱糧價,張居正認為在糧食收獲的季節,由司農寺出麵在各產糧區收儲糧食,規定最低價格,商人收購糧食的價格不得低於司農寺收儲糧食的價格,以此保障百姓的利益,防止他們被盤剝。
    除漕糧、軍儲之外,朝廷對所有的田賦予以折色,而對於各種雜泛差役,張居正認為也要采取折色,由朝廷雇傭人來為朝廷從事各種工作,改征發為募役,對於朝廷的大型工程,雖然也要征發百姓,但是要支付工錢和糧食作為報酬,同時改革優免措施,將官員的優免則例予以修改,嚴防優免的冒濫。
    張居正的主要施政方略就是要在大明建立起一套完整、明晰的財政體製,將原本龐雜的各種收入全部予以省並,以折色代替各種本色收入,方便朝廷的收入和支出,同時防止優免,打擊土地兼並,保證朝廷的賦稅收入,對於張居正改革的方向,朱載坖當然是讚同的,折色肯定是日後大明的主要賦稅繳納方式,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之前朱載坖不同意折色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擔心朝廷在折色之後使得百姓遭受士紳和商人們的盤剝。
    現在朝廷建立了完善的貨幣製度和倉儲製度,有了足夠的能力推動大明的賦役製度改革,所以對於張居正的這個想法,朱載坖表示了支持,而張居正要求的重閣權、省議論,朱載坖認為也是可行的,科道作為監察機構,主要是在朝廷的施政過程和結果中予以監察,而非參與朝廷的決策過程。
    而且現在的內閣已經被剝奪了軍事職能,專注於行政,應該給與內閣足夠的權力,以推行改革,這點朱載坖是很清楚的,現在朝廷要大刀闊斧的推行改革,一個強勢的首輔是必要的,對於朱載坖來說,現在需要張居正這麽一個強勢的首輔來幫助朱載坖壓製群臣,推動改革。
    而張居正要求朱載坖兩三年之內不要用兵,也確實是符合朱載坖的想法,經過這一輪的打擊,不管是北虜還是倭國,現在都被大明打服了,大明也需要時間消化吃下去的土地,將其變成對大明有利的領土,然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動作,所以朱載坖同意了張居正的請求,決心以賦役製度為改革對象,變革大明的各項製度。
    張居正到任之後,首先要解決的並不是賦役改革,張居正第一個要發難的對象是漕運,張居正向朱載坖上疏,痛陳漕運的成本極高,百姓負擔沉重,張居正以首輔之尊開炮,炸魚的效果是相當明顯了,一眾東南出身的官員紛紛上疏,要求漕糧改折或者變更方法的呼聲是相當之大。
    對於張居正拿漕糧說事,朱載坖也是默許了,畢竟漕糧運輸確實是損耗極大,朱載坖之前一直沒有處理罷了,現在朝廷兩三年之內不會用兵了,再加上現在有緬甸、暹羅等處海運的糧食,朱載坖才能夠放開手腳整頓徹底整頓漕運。
    在張居正的帶動之下,很多官員紛紛上疏直言漕運的各種弊端,作為大明的天庾正供,漕運是大明最重要的物資來源之一,也是曆代朝廷下大功夫保證的事情之一,在大明,幾乎沒有什麽事情比之漕運更加重要了,但是因為每年向京師運輸六百萬石的漕糧,給沿岸的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很多臣子們痛切上疏,極言漕運現在存在的各種弊端,他們認為:“以大勢言之,前人之於河運,皆萬不得已而後出此者也。 漢、唐都長安,宋都汴梁,舍河運無他策。然屢經險阻,官民交困,卒以中道建倉,伺便轉饋,而後疏失 差少。元則專行海運,故終元世無河患。遷都而後,汲汲於河運。遂不得不致力於河防。運甫定章, 河忽改道。河流不時遷徙,漕政與為轉移,我朝因之。”
    漕運最大的問題就是耗費太大,不僅僅是投入到治河的費用,還有漕船、運軍等固定開支,中途的損耗等等,這些都是一筆不菲的費用,朝廷每年要為了保障漕運,投入巨資修整黃河、運河,雖然隆慶以來,在朝廷的大力修整之下,黃河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水災,但是每年小的決口、潰堤仍然是無法避免的,即便是潘季馴、朱衡這樣以治河見長的能臣,也不能不承認:“河道難治,雖窮其方略,然終不免年年漫溢,歲歲決堤。”
    每年因為水旱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極為巨大的,這還是在這幾年沒有大規模的水災的情況下,如果出現大規模的水災的話,對於大明來說將會是極為要命的,所以很多臣子們在見識到海運的方便和便宜之後,轉而支持海運,因為海運的成本更低。
    喜歡隆慶中興請大家收藏:()隆慶中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