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2章 漕渠魅影迷霧深二)

字數:2715   加入書籤

A+A-


    潘季馴勞堪等人一麵向朱載坖奏報此事,一麵嚴審這些運軍還有漕幫好老、纖夫頭目,而在京師的朱載坖,也已經收到了錦衣親軍和陳矩的密報。
    對於發生這種問題,朱載坖早就不稀奇了,當了這麽多年皇帝,朱載坖對於大明官吏們在貪墨上花的心思和膽量是極為佩服的,他們隻要為了貪墨,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這點朱載坖是很清楚的。對於他們貪墨漕糧,朱載坖也早就有所耳聞,之前隻不過一直沒有找他們算賬罷了。
    現在朝廷減少漕運數量,與漕運有關的各個利益團體肯定是都急了眼,他們不願意自己的利益受損,搞出種種動靜來,也是正常的事情。
    朱載坖下令召見閣部重臣們,將這些奏疏給他們傳閱,朱載坖向這些重臣們詢問他們對於此事的看法,其實這些重臣們久曆政務,對於下麵的人是個什麽情況也都是很清楚的,朱載坖現在想知道的就是他們不惜製造這麽大的案子,到底是意欲何為。
    朱載坖就此事和重臣們商討,戶部尚書鄢懋卿傾向於認為是毀滅證據,鄢懋卿認為,朝廷之前每年通過運河轉運大量的漕糧,不僅僅有要交解京通倉的漕糧,還有為了轉運這些漕糧而向百姓征收的加耗,還有東南數省的起運錢糧及其加耗,都要通過運河轉運到京通倉,這其中的貓膩可就是多了去了。
    鄢懋卿認為,最大的可能就是通過製造漕船傾覆的事故來毀滅證據,因為之前這些運河上的蠡蟲早就夥同地方上的豪強大戶,將本該解運到太倉的優質漕糧予以調換變賣了,他們原本的打算是等到今年的漕糧到了之後再發運的,沒想到朱載坖命令大幅度減少漕運數量,原本應該由運河漕運的漕糧,大部分轉移到了鬆江府通過海運轉運。
    而他們早就把本該解運到京師的漕糧給私吞貪墨了,現在要他們拿出來再轉運到京師去,自然是不太現實的,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製造事故,讓這些漕糧消失掉,這樣的話,他們貪墨漕糧的事情才能夠一筆勾銷。
    朱載坖也認為這事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事情就很麻煩了,背後牽涉的勢力就很多了,地方州縣的官吏、地方豪強勢力還有與漕運有關的衙門,這可不是小事。
    朱載坖問道:“首輔怎麽看此事?”
    張居正說道:“陛下,臣以為要是處理得當,也許是個機會。”
    朱載坖和在場的臣子們都很清楚張居正所說的機會是什麽,張居正一向就是主張進行大規模折銀的,而現在本色運輸出現如此大的弊案,對於張居正的折銀計劃自然是好事,但是朝廷應該怎麽處理這麽大的案子,尤其是牽涉到地方、漕運兩個龐大的體係,這是很麻煩的。
    張居正的意思首先查明真相再說,然後主要打擊的對象應該是這些地方的所謂糧長,也就是地方豪強,所謂糧長,就是朝廷在浙江、直隸、江西、湖廣、福建等地,納糧1萬石左右的地方為一區,指派大戶世充糧長,征收和解運田糧。此後還規定糧長須擬訂科則、編製圖冊、申報災歉、檢舉逃稅、催辦糧差。糧長初為大戶承充的優差,可憑借職權欺壓鄉民,中飽稅款,當然有些地方由於百姓大量逃亡,糧長不得已要包賠稅糧,甚至於傾家蕩產。
    但是在蘇鬆等東南數省,糧長已經和地方豪強是一個意思了,他們負責征解稅糧和加耗,並且直接將應該起運的部分和本該支付給運軍的運費,都是由他們繳納到官倉然後支付給運軍們。但是實際上他們私設倉廒,私吞錢糧這些事情早就有官員上疏向朱載坖奏報,朱載坖並非一無所知。
    鄢懋卿說的這個確實是很有可能,左都禦史海瑞也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大,他在蘇鬆任職的時間不短,對於當地的情況還是很了解,這種事情,這些地方豪強們是絕對做的出來的。
    朱載坖冷笑一聲說道:“朕知道了,不就是郭桓舊事嗎?這不稀奇。”
    關鍵是應該怎麽處理此事,之前朝廷派遣的欽差都是以處理漕運問題為主的,現在看來,此案牽涉的範圍遠遠不止漕運問題,還涉及到這些地方豪強,也就牽涉到地方官府了,朱載坖命令浙直總督楊繼盛與潘季馴、王宗沐、勞堪等人一道查察本案,對於涉及到地方官府和豪強的,由楊繼盛予以處理。
    張居正認為要以此案為契機,徹底廢除糧長製,由朝廷直接征收賦稅,不再假手與地方豪強,這個建議得到了朱載坖的支持,在朝廷實行吏員考選之後,朝廷的官吏人數增加了不少,對於地方的控製力也加強了不少,不再需要這些地方豪強再來征收賦稅了,由朝廷直接征收,官收官解,可以避免這些豪強們借幫助朝廷征收賦稅盤剝百姓,轉嫁稅糧。
    而鄢懋卿等人也建議,趁此機會,對沿運河的水次倉予以全麵的清查,查清楚其中的情弊,朱載坖於是以密旨的形式詔令王國光等人,對臨清、德州、徐州、淮安等地的水次倉予以檢查,查明其中情弊,將此次漕船傾覆案的真相窮就到底。
    此次清查的重點主要是南直隸的淮安、徐州兩水次倉,這裏是南方糧食運送的起點,戶部在此地還有分司,所謂司內宰之分職,而外方伯之事,尤其是淮安倉,是大明漕運的中心樞紐,漕運的要害,大明漕糧總數為六百萬石,其中運軍兌運者達三百八十萬石,主要由淮安倉轉運存儲, 支運糧僅占十分之三四,由徐、臨、德等倉轉運。淮安水次倉的地位大大增強, 不僅是江南漕糧轉運的起點,而且收糧數目巨大,江南數省的漕糧幾乎都是從此處裝船北運。
    朱載坖命令潘季馴等人對這些水次倉予以檢查,同時命令浙直總督楊繼盛查照隆慶十三年漕糧和起運錢糧數目,與水次倉的數目進行比對。
    喜歡隆慶中興請大家收藏:()隆慶中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