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6章 楚藩逆案天子怒十)

字數:2663   加入書籤

A+A-


    朱載坖也認為現在最好的辦法也就是如此了,將楚王直接安置在京師,是最好的辦法,免得他回到武昌,再繼續和楚藩的這些宗室們對抗,再搞出事情了,至於楚藩剩餘的宗室,有湖廣地方官府予以管理就行了,同時朱載坖命令禮部、戶部與湖廣地方官府商量之後,由朝廷製定楚藩的宗祿分配方案。
    而出人意料的是,朱載坖正式下達的詔書中,是要求工部為楚王、端王在京師營建王府,這就使得重臣們不幹了,不僅內閣不同意朱載坖的上諭,六科更是直接行使封駁權,將朱載坖的詔書封還執奏,張居正等人也趕緊上疏朱載坖,稱端王年紀不小,等待大婚之後就可以之國了,不必在京師為其營建王府,還是趕緊確定端王的封地,為其在封國營建王府的好。
    對於朱載坖下旨給端王營建王府的事情,滿朝的大臣們都不同意,要求朱載坖收獲成命,而朱載坖則在文華殿內與太子朱翊釴商量此事,朱載坖問道:“分封之事,太子怎麽看?”
    朱翊釴說道:“這是太祖定下的祖製,兒臣豈敢多言?”
    朱載坖說道:“眼下宗藩繁衍日增,朝廷財政難以為繼,這事必須要考慮起來了。”
    朱載坖擔憂的就是此事,國初之時,大明宗室人口極少,太祖第一次分封藩王時,算是侄子等人,大明宗室僅僅隻有五十八人,所以當時分封藩王,對於朝廷的財政壓力並不大,而且按照太祖的規定,各藩王冊封時,不授予實際封國疆土;不領藩地內的民政大權;在地方地位尊崇,身份高於任何地方官員或者勳貴;但不得無故和地方官員往來、結交、聚會,以防相互勾結危害社稷;宗室爵位世襲,世代享有厚祿,但不得從事士農工商之業,以防“與民爭利”。
    但是百年以來,宗室人口的增加已經呈現出非常嚴峻的情況,現在已經請封冊封的宗室數以十萬計,還不要說那些沒有請名冊封的宗室,人數更加龐大,雖然朱載坖即位以來,采取了各種方式,放開藩禁,實施宗祿永額,意圖就是減少宗室對於朝廷財政的負擔,可是朱載坖也很清楚,在怎麽減少負擔,宗室的人口宗室繼續增加的,自己要在將朱翊鈞分封出去當藩王,又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所以朱載坖一直沒有為朱翊鈞擇定封地,營建王府,也就是出於這個考慮。
    但是在一些官員的眼中,這是朱載坖對於太子的不信任,是有可能動搖國本的大事,是絕對不容商量的,所以麵對朱載坖給朱翊鈞在京師營建王府的詔令,這些文官們集體應激了,紛紛上疏請求極言這是祖製,請求朱載坖從速擇定端王之國的章程。
    首輔張居正也為此極為憂心,以內閣的名義上疏請求朱載坖立即確定端王之國的相關程序,將此事定下來,同時張居正等人還通過密疏向朱載坖力陳此事的利害,要是朱載坖不立即確定端王之國的事情的話,朝廷可能因此分裂。
    朱載坖於是再次召集部院大臣和太子朱翊釴於武英殿,還有六科的官員們一道商量此事,朱載坖首先拿出了一份數據,就是大明從立國到現在,一共冊封了多少親王呢?從太祖到朱載坖,一共冊立了五十六位親王,當然其中部分親王因為各種原因除國廢藩,但是現在留存的親王數量仍然是不小的。
    不僅僅是這二十九位親王,還有數量更加龐大的郡王,雖然朱載坖即位之後,已經采取了種種策略來限製宗祿,減輕宗室對於朝廷的負擔,但是對於一些地方來說,宗祿已經是極為沉重的負擔。
    如山西、河南、陝西、湖廣等省份,藩王眾多,宗室人數極大,對於地方的財政壓力也是不小的,現在再讓端王之國,長此以往,朱載坖擔心封無可封,對於朱載坖的擔憂,首輔張居正出來解釋了此事,按照之前所製定的宗藩條例,隻有太祖、成祖所封親王可以世襲罔替,其餘皇帝所冊封的親王,隻能承襲五代,而成祖所封親王,現在隻剩下趙王一藩,太祖所封之國,也隻有十五位,也就是說,大明現在能夠世襲罔替的親王,隻有十六位了。
    剩下的親王都是不能世襲罔替的,也就是說,現在親王的數量已經得到了控製,再加上對於親王的兒子,也不再是一律冊封為郡王了,數量龐大的郡王也算是能夠逐漸減少,宗祿問題已經不是那麽嚴重了,而國本問題,現在更加重要,所以群臣們堅持要端王之國,讓朱翊鈞趕緊滾蛋。
    朱載坖隨即問道:“那建藩於何處?”
    這確實是個問題,大明立國這麽久了,能夠具備分封的地方已經被封的差不多了,至於海外,朱載坖從未考慮過此事,大明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藩王是決不能擁有政治和軍事權力的,否則就必然要導致內亂,這是絕不可行的,但是現在確實是一個問題。
    重複建藩對於地方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而且這些藩王的分布也過於集中了,如湖廣長沙府因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物產富饒、兼有魚米之利的原因,先後被四次建藩,朱載坖認為這樣並不好。
    張居正何等聰明的人,當即明白了朱載坖的意圖,他隨即說道:“聖明無過陛下,現在宗藩眾多,且雲集數省,於百姓和地方都多有不便,確實應當予以調整。”
    說罷了,所謂端王之國,隻不過是朱載坖拋出來的一個誘餌罷了,朱載坖真正的意圖是移藩,將一些樹大根深的藩王們予以調離,減輕他們對於朝廷的壓力,同時通過移藩,將部分的低級宗室從宗室隊伍中予以剔除,減少宗室的人數,控製總量,減輕朝廷的負擔。
    移藩可不是小事,大明也不是沒有移藩的事情,但是都是有很特殊的情況才能夠移藩,朱載坖要移藩,總得有個理由吧?
    喜歡隆慶中興請大家收藏:()隆慶中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