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1章 藩府遷移宗室新五)

字數:2528   加入書籤

A+A-


    朱載坖的目的是很簡單的,就是大幅度的減少宗室人數,以減輕朝廷的宗祿負擔和財政負擔,同時將宗室中的人才發掘出來,對於留在當地的宗室,他們雖然繼續保有宗室的名頭,但是不再有任何的束縛了,可以從事各種職業,同時為了保證這些宗室們能夠自食其力,由朱載坖從內承運庫撥銀,與海貿的收益抽出一部分,在各地建立宗學,宗室子弟食宿全免,可以再次就讀。
    宗室子弟們無論是考上秀才、舉人、進士或者是朝廷的各個學堂,朱載坖都會以皇室的名義資助這些宗室子弟們讀書上進,同時分給宗室們土地五年免征,也算是給他們一個緩衝的機會。
    朱載坖已經讓宗人府和戶部核算過了,如果將所有將軍以下的宗室放開藩禁,同時讓他們自謀生路的話,那麽大明的宗室人口可以減少八成以上,對於朝廷來說,財政負擔就會減輕很多,雖然朱載坖在之前的宗藩條例中規定了宗祿永額,但是無論是朱載坖還是臣子們都很清楚,要想真的實現宗祿永額,那就必須將宗室人口,或者說領取宗祿的人口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
    否則的話,領取宗祿的人口無限膨脹,所謂的宗祿永額就成了一紙空文罷了,所以朱載坖才會下定決心移藩,就是要控製宗室人口,讓底層的宗室們去自謀生路,隻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宗祿不對朝廷的財政構成嚴重的威脅。
    當然,對於那些移藩的宗室們來說,也是有好處,因為按照隆慶六年的宗藩條例規定,大明實施宗祿永額,規定了每一個藩府的宗祿數量,當時規定的的宗祿折色一共是一百一十九萬七千五百兩,後來廢兩改元之後,又增加為銀錢一百四十萬元,這就是大明現在的宗祿數量。
    而對於這些移藩的宗室們來說,宗祿的總量是固定不變的,而領取的人數大大減少,也就意味著他們每人能夠領取的數目就會更加可觀,他們的宗祿也就更有保障了,所以這件事情對於他們也是有利的,朱載坖就是要通過這樣軟硬兼施的手段,達到移藩實邊,和控製宗室人口的雙重目的。
    朱載坖也和輔臣們詳細商量了後麵的措施,對於大明來說,移藩隻是第一步,通過移藩,朝廷將宗室人口大幅度降低,將宗室人口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然後就是下一步,控製宗室的爵位數量,嚴格限製宗室濫封爵位,加強資格審查,對於不符合條件的一律不予冊封。對於朱載坖現在,現在相關的辦法已經有了,就是要想辦法讓這些藩王們就範。
    朱載坖於是先投石問路,朱載坖下旨將徽王、寧王和楚藩的郡王、將軍們遷移到遼東布政使司大連府安置,這些宗室們都是相對比較好拿捏的,寧王、徽州是罪藩,楚藩剛剛整出這麽大的醜聞,雖然朝廷沒有明確說楚王是假,但是無法證明楚王為真,所以除非現在也相當於罪藩,這些都是相對比較好拿捏,所以朱載坖命令遼東地方官府為他們在遼東營建府邸,準備移藩。
    果不其然,朱載坖的詔命下達之後,對於這些藩王們的影響是很大的,朝廷要移藩的風聲早就傳出去了,雖然這次朝廷遷移的事徽王、寧王的罪藩小宗和楚藩的郡王將軍們,但是這就足以說明朝廷要移藩的事情確實是真的,這些藩王們肯定是感到恐懼,他們已經在自己的藩地待了許久,現在朝廷想將自己移藩,對於他們來說是有些不能接受的。
    主要是移藩的到大明的邊疆去嗎,對這些藩王們來說是有些不能接受的,朱載坖於是先拿周王開刀,因為周王在大明一向是以賢王而著稱的,周藩家族,是宗室中比較優秀的一支。這支宗室,整體文化素質較高,自始朱橚以來,家傳學問,書香永繼,並產生了一大批學者、文人。
    如第二代周王朱有燉,博學精思,擅長書法,寫有《東書堂帖》行世,是明初較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八弟第一代鎮平王朱有爌,也是個勤奮好學、多才多藝的人,對詩歌、書畫、騎射、蹴鞠,無一不精。著有《道統論》數萬言,又采自夏商以來至元朝太子一百多人,著《賢王傳》。第六任周惠王朱同鑣的第十三子博平王朱安?,好學,廣邀學者與之遊,是當時宗室中最有名氣的一個,曾輯著《貽後示》、《養正錄》等書。
    周王一向是賢明著稱,但是周王現在是大明人口最多的藩府,朱載坖親自去信給周王,講明自己的想法,朱載坖希望周王能夠向之前一樣,擁護朝廷的決定,同時朱載坖也詢問周王對於朝廷移藩的要求。
    很快周王就向朱載坖上疏,周王主要擔心的事情是曆代周王的陵墓都在開封,移藩之後,祭掃的問題,還是移藩之後的周王安葬地的問題,朱載坖當即表示曆代周王的陵寢由朝廷責成地方官府予以祭掃,同時周王移藩之後,可以效仿黔國公,曆代黔國公雖然出鎮雲南,但是死後都是歸葬南京,周王也可以如此,仍舊歸葬開封,與先王們合葬。
    周王關心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按照朝廷的規定,遼東就有周、沈二王之外,還有寧、徽兩藩的小宗和楚藩宗室,周王久在開封,離湖廣並不遠,對於楚藩的事情,周王是很清楚的,他擔心楚藩的這幫神經病不好管束,到時候和周藩起衝突,朱載坖對周王的想法洞若觀火,周王是想向朱載坖要權。
    朱載坖當即任命周王朱在鋌為宗正,同時和周王交底,移藩之後,不僅僅周藩宗室歸周王管束,寧、徽兩藩和楚藩的宗室也都歸周王管束,防止他們再生事,同時朱載坖還答應給予周王補貼,增加周王的田產額度,從在開封時的三千頃田賦稅增加到遼東的五千頃賦稅食邑。
    喜歡隆慶中興請大家收藏:()隆慶中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