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諸葛子瑜
字數:5779 加入書籤
建業城東門往外大約三十裏處,有一條蜿蜒流淌著的清澈小河。河水潺潺流動,宛如一首輕柔的樂章,其流速緩慢,仿佛時間都在這裏放慢了腳步。
河畔邊,一座簡陋卻不失雅致的草廬靜靜矗立著。草廬內,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悠然自得地烹製香茗。這位老人深諳茶道精髓,隻見他手法嫻熟、動作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絲毫不見慌亂與匆忙。每一個步驟都是那麽有條不紊,如同一幅精心繪製的畫卷。
就在這時,一名男子邁著穩健的步伐走進了草廬。老人微微抬起頭,目光溫和地望向男子,微笑道:“你來的時機恰到好處啊!我剛剛才將這壺茶烹製完成,快來嚐嚐味道如何?”
男子毫不客氣,徑直走到老人麵前,席地而坐。他先是小心翼翼地端起茶盞,輕輕吹拂幾下,讓熱氣稍稍散去一些。接著,他將鼻子湊近茶盞邊緣,深深吸了一口氣,仔細品味著那股清幽的茶香。待到茶水稍涼之後,男子輕抿一小口,讓茶湯在口中慢慢流轉,感受著其中細膩且豐富的滋味變化。
隨後,他緩緩放下茶盞,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對老人讚歎道:“父親大人的茶藝真是越發精湛高超了,這茶入口甘醇,回味悠長,令人陶醉不已。”
聽到兒子的誇讚,老人臉上的笑意更濃了幾分,輕聲問道:“那你可嚐得出來,這究竟是何種茶葉所泡製而成?”
男子略作思考,再次端起茶盞輕啜一口,細細品味一番後,若有所思地回答道:“這茶的味道頗有些像聞名遐邇的雲霧茶,但仔細分辨之下,卻又有所不同。口感獨特,甚是好喝。不知父親能否告知孩兒,這到底是何茶呢?”
老人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回憶之色,緩緩開口道:“此乃當年我與你二位叔父在隆中的一次相聚之時,他們贈予我的野生茶葉。因這種茶樹多生長於臥龍崗之上,故而當地百姓便給它取了個頗為貼切的名字——臥龍茶。”
男子輕抿一口杯中的茶水,緩緩放下茶杯,感慨地說道:“原來此茶乃是叔父贈予父親的啊,怪不得如此香醇可口。”言罷,他忍不住再次端起茶杯,輕輕嗅著那股清幽的茶香,然後小口小口地品味著。
坐在一旁的老人聽到這話,不禁長歎一聲,語氣沉重地道:“是啊,隻可惜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我想,在我的有生之年怕是難以再見到你那兩位叔父了。可悲可歎呐!我們本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然而其中一人卻早已與我們天人永隔,而另一人則遠在海角天涯,不知何時才能重逢。”
男子趕忙安慰道:“父親切莫太過傷感,世事難料,說不定日後您與三叔父仍有緣能夠再度相見呢。”說罷,他關切地看向老人。
老人微微抬起頭,目光落在男子身上,凝視片刻後說道:“此次你前往廣州一行,歸來之後似乎變得更加成熟穩重、閱曆豐富了。”
男子聞言,先是一愣,隨後苦笑著搖了搖頭,歎息道:“唉,父親過獎了。隻是兒子此番前去廣州,雖曆經磨練,但最終還是吃了敗仗,實在慚愧得很。”
原本神色略顯凝重的老人聽聞此言,突然間哈哈大笑起來,笑聲回蕩在屋內。待笑聲稍歇,老人才開口道:“哈哈,無妨無妨。其實在行軍打仗這方麵,你倒還真有些像我。想當年,我多次率領軍隊出征,可幾乎從未取得過勝利。所以啊,勝敗乃兵家常事,無需過於介懷。”
這位男子自是諸葛恪,而那位老者則是他的父親諸葛瑾。此時的諸葛瑾已年逾六旬,滿頭銀絲如雪般潔白,歲月的痕跡深深地刻在了他那飽經風霜的麵容之上。因常年隱居在此處,遠離塵世喧囂,諸葛瑾的身上竟不知不覺間多了一絲超凡脫俗的仙氣。
想當年,諸葛瑾也曾滿懷壯誌地投身於東吳的事務之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諸多不如意之事令他對東吳漸漸失去了信心,最終心灰意冷之下選擇了歸隱田園。然而,盡管如此,他卻並未阻止自己的兒子們步入仕途,因為他深知每個人都有權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隻是,如果讓諸葛瑾知曉他一直視若珍寶的兒子居然背著他與皇後私通,甚至還做出了穢亂宮闈這般大逆不道之事,恐怕會氣得當場昏厥過去,乃至一命嗚呼也未可知啊!
隻見諸葛恪一臉恭敬地說道:“父親所言極是,兒子定當謹記教誨,絕不會再像之前那般狂妄自大、信口胡言以致犯下錯誤。此次失利乃兒之過,我定會將此教訓銘刻於心,且看我在一年之後如何力挽狂瀾,扭轉這不利局勢。”
諸葛瑾語重心長地道:“擁有如此壯誌豪情固然值得稱讚,但需知凡事隻要竭盡全力便足矣。許多時候,諸多事務並非單憑人力便可達成。”
諸葛恪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笑容回應道:“父親如今所言越發充滿哲理了呢。”
諸葛瑾輕輕搖了搖頭,歎息一聲後接著道:“怕是你長久身處仕途,周身早已沾染不少世俗之氣,故而才會覺著我這尋常言語饒有趣味罷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諸葛恪略作思索,然後點頭應道:“父親所言極是,不過依兒看,恐怕兒子這滿身的俗氣一時半會兒還是難以消除幹淨。”
稍作停頓,諸葛瑾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緩緩開口道:“此乃你自己所選定的人生道路,恰如我昔日之抉擇一般。既已做出決定,那便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吧。倘若當年陛下未曾背棄承諾,又或者先太子未遭逢那般厄運而英年早逝,或許此時的我亦仍深陷於世俗之中,未能脫身呢。”
諸葛恪聞言不禁笑出聲來,打趣道:“若父親有意重歸朝堂,想必陛下定會滿心歡喜、盛情相迎的。”
諸葛瑾聽聞此言,急忙連連擺手,麵露惶恐之色道:“我費了好大一番力氣,方才稍稍褪去些許俗氣,你莫要再將我重新卷入其中,玷汙了這份來之不易的清靜啊。”言罷,諸葛恪更是笑得前仰後合起來。
諸葛瑾微笑著道:“已臨近正午時分,不如用過午膳之後再行離去吧。”
諸葛恪聞言輕輕頷首,回應道:“父親,不知今日晌午準備享用何種美食呢?”
諸葛瑾臉上露出一抹笑意,緩聲道:“我平素裏的飲食甚是簡約,可遠不及那前將軍府邸中的佳肴那般精巧細致。”
“父親怎會如此言語?”諸葛恪趕忙開口辯解。就在此時,隻見一位年邁的仆人步履蹣跚地端著午餐走了進來。
諸葛恪定睛一瞧,原來是一盤色澤紅亮、香氣撲鼻的紅燒鯉魚,以及三碟擺放整齊的新鮮蔬菜。緊接著,又有一大碗熱氣騰騰的菌菇雞蛋湯被放置在了桌上。
諸葛瑾見狀,不禁好奇地詢問那位老仆人道:“今日為何竟多出兩道菜肴與一碗湯羹呢?”
老仆人滿臉笑容地回答道:“老爺呀,這不看大少爺來了,所以小人特意多做了一些。”言罷,他便轉身緩緩走出了房間。
諸葛瑾隨即熱情地招呼兒子一同用餐,並介紹道:“快來嚐嚐這些美味,這盤中的蔬菜皆是來自周邊農戶親手栽種之物,鮮嫩可口;這條鯉魚則是老夫前些時日親自垂釣所得,肉質肥美;還有這菌菇乃是鄰裏鄉親們上山采集而來,滋味鮮美;至於這雞蛋嘛,則是咱家自養雞群所產,營養豐富。”
諸葛恪聽後不禁感歎道:“父親如今這般生活,簡直猶如神仙般逍遙自在啊!”
諸葛瑾微微搖頭,輕聲言道:“依你二叔父所言,應當是以淡泊之態彰顯高遠誌向,憑借寧靜心境追求遠大目標才對。”
隻見諸葛瑾麵帶微笑地道:“你二叔父的聰慧和才華那可真是無人能夠與之相媲美的啊!”說罷,他輕輕地搖了搖頭,對自己這位弟弟的才能感到由衷的欽佩。
而一旁的諸葛恪則連忙點頭應道:“兒子深知,二叔父實乃百年一遇的人中之傑,想要企及他那樣的高度,恐怕是難如登天。”說完,他若有所思地看向遠方,眼神之中透露出一絲向往之情。
此時,諸葛瑾語重心長地接著說道:“孩子,你可要明白,你二叔父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並非偶然所致,而是經曆了無數次艱難困苦的磨練方才得以成功的呀!”聽到這裏,諸葛恪心中已然明了,父親這一番話實則是在借機教誨於他。
於是,諸葛恪趕忙放下手中碗筷,恭恭敬敬地回應道:“還望父親不吝賜教,讓孩兒也能有所領悟。”
如今的我,年歲漸長,往昔歲月的記憶愈發頻繁地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父母相繼離世之後,我們兄弟姐妹五人與繼母相依為命,全仰仗著叔父諸葛玄才得以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勉強維持生計。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曹操揮軍征伐徐州,一時間殺聲震天、血流成河,就連原本寧靜祥和的陽都縣也不再安全。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叔父當機立斷,決定帶著年幼的弟弟妹妹們遠走他鄉,前往豫章投靠袁術以求庇護。而我,則與繼母一同堅守家園,誓要守護這片承載著無數回憶的土地。臨行前,叔父緊緊握著我的手,千叮嚀萬囑咐,如果實在無力守住家園,務必盡快逃離避難。
日子一天天過去,戰火最終還是無情地蔓延到了陽都。麵對熊熊燃燒的烈火和四處肆虐的敵軍,我深知此地已無法久留。盡管心中萬分不舍,但為了繼母的安危,我毅然決然地收拾行囊,踏上了尋找叔父和弟弟妹妹們的艱難旅程。
一路曆經艱險,好不容易來到了江東地區。本以為很快就能抵達豫章與親人團聚,誰曾想命運弄人,就在此時,竟聽聞叔父已經離開了豫章,轉而奔赴荊州而去。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我頓時陷入了迷茫和無助之中……
後來,魯肅先生將我推薦給了當今陛下,陛下對我禮遇有加我就留了下來出仕東吳。而叔父帶著弟妹們去了荊州後沒有再出仕。這時候叔父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在他最後的時光裏將兩位妹妹都許配給了荊州當地的豪族,叔父的目的自然想以此讓諸葛家族在荊州能過上穩定的生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後來二弟諸葛孔明便攜同三弟諸葛均來到了隆中這個山清水秀之地,並在此定居下來。他們過著一種半耕半讀的生活,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之時,便能看到兄弟二人手持書卷,沉浸於知識的海洋之中;而待到日頭西斜,餘暉映照,他們又會挽起衣袖,走進田間地頭,親力親為地參與農耕勞作。
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叔父生前精心的安排。盡管叔父已然離世,但他生前與當地一些豪族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卻並未因此中斷。這些豪族念及舊情,對二弟他們會予以資助,使得兄弟倆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而後不久,二弟迎娶了黃氏。說來也巧,黃氏的父親竟與荊州牧劉表有著親戚關係——乃是連襟之好。如此一來,劉表對於二弟也不會虧待。
彼時的荊州,可謂是天下最為適宜潛心修習學問之所。這裏文風鼎盛,人才輩出。二弟有幸得遇龐德公和司馬徽這兩位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的名師,遂拜入其門下,虛心求教。
在兩位恩師的悉心教導下,二弟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學業日益精進。與此同時,他還廣結四方好友,其中不乏諸多誌同道合之士。眾人時常相聚一堂,談經論道,切磋琢磨,彼此之間的友誼亦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深厚。
在這段求學問道的日子裏,二弟憑借自身出眾的才華以及不懈的努力,聲名漸顯。他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認為自己具備安邦定國之才。而熟知他才情的一眾友人對此不僅毫無異議,反而深表認同,皆對他的未來充滿期待。”
喜歡回到三國做皇帝:我劉禪稱霸世界請大家收藏:()回到三國做皇帝:我劉禪稱霸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