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各朝皇帝的反思

字數:3873   加入書籤

A+A-


    曹操撇撇嘴,對於這個篡了他曹魏政權的小偷,他滿臉不屑。
    尤其是司馬家搞出的五胡亂華,差點動了華夏的根基。
    他和劉備孫權,打歸打,鬧歸鬧。
    可一旦麵對外族入侵,那便是同仇敵愾,毫不手軟。
    而司馬家呢,被外族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還好,司馬懿已經被他殺了。
    曆史不會再重演。
    ......
    【隋朝再次統一天下後,又開始思考前朝的教訓。】
    【他們覺得是世家大族的勢力過於龐大,極大的威脅到了皇權的原因。】
    【於是他們想出了科舉製度,想著用考試顯拔人才的方式,來削弱士族勢力。】
    【然而,這一舉措卻引起了老牌世家大族的強烈不滿。】
    【再加上隋煬帝在位期間急於求成,大興土木,開鑿大運河、修築東都洛陽等工程。】
    【顯得有些操之過急,勞民傷財。】
    【從而大失民心,導致各地爆發起義。】
    【隋朝最後被唐朝所取代。】
    ......
    楊廣突然感到一絲委屈。
    這些世家大族數代經營,勢力盤根錯節。
    他們憑借著世代累積的財富、人脈與文化優勢,把控著朝廷的諸多要職。
    朝廷之上,官員們大多出身世家大族。
    有時候,皇權都要給世家讓位。
    他又怎會甘心如此?
    為了打破世家大族對權力的壟斷,他冥思苦想。
    他想到他的父皇廢除了九品中正製,嚐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
    設了“誌行修謹”、“清平幹濟”等科目,期望能用考試來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用於打破門閥世家對於朝廷官員的壟斷。
    於是,在大業二年,他設置了進士科,正式確立了科舉製度。
    而科舉製度也被後世沿用。
    那就證明,他的想法沒錯。
    隻不過,科舉製度的推行,無疑是觸碰到了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
    所以,世家大族對他暗中抵製,科舉製度的推行也困難重重。
    他對此也感到很無奈啊!
    ......
    【唐朝吸取教訓,又創立了節度使製度。】
    【後來這些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直接都敢造皇帝的反,逼得皇帝逃離了都城。】
    【盡管平息了叛亂,但唐朝也開始走下坡路,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麵。】
    【最終被權臣朱溫篡位,建立後梁。】
    【自此,華夏進入了五代十國的亂世時期。】
    ......
    李世民眼神陡然一凜。
    這說的就是安史之亂吧,就是令唐朝由盛轉衰的那場禍事。
    雖然這個節度使製度,不是他創立的,但他在天幕中已經多次看到“節度使”這個詞匯。
    他猜測著,節度使應該是負責統率軍隊、管理地方之人。
    既掌控著地方的軍權,又把控著財政和行政大權。
    李世民微微蹙眉,陷入了沉思。
    他仿佛看到了唐朝後期那混亂不堪的局麵。
    節度使權力過大,藐視皇權,各自為政,形成了藩鎮割據的態勢。
    中央集權名存實亡,唐朝陷入動蕩。
    他不禁在心中長歎。
    地方與中央,權力該如何分配,這也是個棘手的問題。
    地方權力不夠,邊防危矣。
    地方權力太大,又容易造反。
    ......
    【直到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代周建立北宋,結束亂世。】
    【宋朝的統治者們,深知武將權力過大的危害。】
    【這劇本他們可太熟悉了。】
    【畢竟他們的太祖皇帝趙匡胤,就是這樣上位的。】
    【於是,為了杜絕武將造反的問題,宋朝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可這麽一來,國家的軍事實力大打折扣,宋朝被遊牧民族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最終,宋朝江山易主,被元朝所取代。】
    【直到朱元璋率領義軍奮起反抗,把蒙古族送回了草原,建立了明朝。】
    ......
    趙匡胤已經意識到重文輕武這一策略的嚴重問題了。
    五代十國時期,武將擁兵自重、頻繁改朝換代。
    所以,他深知武將權力過大帶來的危害。
    於是,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禁軍將領的兵權。
    隨後,又大力削弱了地方軍隊的實力,將軍事大權收歸中央。
    同時,他大力提拔文官,宋朝漸漸便形成了文人主政的政治格局。
    可宋朝都被後人稱作“大慫”,還有那無比恥辱的“靖康之變”。
    這些都在時刻提醒著趙匡胤,可千萬別這麽打擊武將了。
    這些年文官的地位和權力極高,而武將則是被處處掣肘。
    這樣確實也不太行。
    他近來已經在反思自己這些年的政策。
    一個王朝不止是要經濟繁榮、文化繁榮,更是需要軍事力量作為支撐。
    正如同後人常說的那句,“真理隻掌握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若是再不更改策略,“靖康之恥”,還會發生無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