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為什麽蒙古人討厭忽必烈?
字數:4542 加入書籤
                    【明朝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首都遷到了北方的邊防重地。】
    【這樣就能更好的抵禦外敵。】
    【但沒想到最後卻後院起火,明朝被自家農民起義軍給端了。】
    ......
    永樂年間。
    朱棣回想起天幕播放過的若是他穿越到崇禎時期,能否挽救大明朝那個視頻。
    明末時期確實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還有著清兵大舉入侵。
    然而,明朝滅亡的原因,要從這些起義中透過現象看本質。
    首先是一些客觀原因,後人常說的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糧食減產,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麵對天災,朱棣也毫無辦法。
    不過,他卻可以未雨綢繆,派人去海外尋高產作物,再研究其增產之法。
    但明朝的滅亡,更在於那些主觀上的積弊與沉屙。
    官員體係腐朽,貪汙成風,黨爭不斷。
    明朝後期的皇帝們,大多昏庸無能。
    宗室人數龐大,尾大不掉。
    國庫虧空,朝廷多次加重賦稅,使得民怨沸騰。
    再加上外敵入侵。
    明朝末期的處境,可謂是岌岌可危。
    種種原因加在一起,即使雄才大略如他,也難以在短時間內為明末翻盤。
    ......
    【到了清朝,清朝的皇帝覺得自己吸取了所有前朝的教訓,處理好了一切內憂外患。】
    【他們自信到把來做生意的外國人都給趕走了,開始閉關鎖國。】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在海的那邊,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的展開。】
    【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被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的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麽了。】
    【洋槍洋炮的轟鳴聲,震碎了他們天朝上國的美夢。】
    【最終,清朝被革命黨給推翻。】
    ......
    乾隆微微頷首,神色間滿是自得。
    清朝的製度,在所有華夏的王朝中可不是最完善的嗎?
    科舉製度早已成形,人才眾多。
    高產作物廣為種植,倉廩充實。
    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
    國庫充盈,國內河清海晏。
    如此種種,難道還不足以讓他有自負的資本嗎?
    難道他不是曆朝曆代所有皇帝中,最完美的嗎?
    隻是他萬萬沒想到,在未來還有大洋彼岸的人,坐那麽老遠船過來攻打他們罷了。
    ......
    李世民認同天幕的說法。
    清朝是亡於固步自封,更亡於沒有骨氣。
    別的朝代在末期還會想盡辦法自救,實在沒有辦法甚至會以身殉國。
    而清朝的那些行為,在他眼中,無異於直接給西方人當狗。
    對西方列強曲意逢迎,妄圖通過妥協退讓換取一時安寧,到頭來卻連一絲一毫的好處都未曾得到。
    李世民輕輕哼了一聲。
    真是活該清朝會亡!
    ......
    【所以,麵對各種問題時,不能隻看表麵。】
    【要洞察本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此時,彈幕彈出。
    “清朝是想的最周全的,就是沒考慮到還有洋人。”
    “再好的製度也是人來運行,而人有私心。就這麽簡單。”
    “因為任何一種製度,在創立的時候無論有多麽完善,隻要運行了一段時間後都會被有心人琢磨出來漏洞。”
    “事物是動態發展的。平庸之人掌權後,是跟不上變化的,而血緣傳承製度決定了庸才的必然出現。”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財富和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裏,隻要土地和財富不過於集中,一般都沒事,隻是這兩點做起來太難了。”
    “八字真言。生於憂患,死於哀樂。”
    ......
    彈幕飛速跳動,各朝皇帝看得眼花繚亂。
    後人都在分析著問題的原因。
    他們深知,問題是解決不完的。
    所能做的,唯有不斷摸索前行,降低出現問題的概率。
    而諸多的曆史經驗教訓,讓他們更加明白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
    落後就要挨打。
    在各朝古人的思考中,下一個視頻開始播放。
    【為什麽蒙古人討厭忽必烈?】
    ......
    各朝古人腦袋上都緩緩升出來幾個問號?
    忽必烈不是元朝的開國皇帝嗎?
    他帶著蒙古大軍殺進中原,搶了漢人的江山。
    中原物產豐富,比那苦寒之地的草原好的不是一星半點。
    結果忽必烈還被自家族人討厭?
    這不合理啊!
    在各朝古人的不解中,視頻正式播放。
    ......
    【忽必烈殺的蒙古人,甚至比朱元璋殺的還要多。】
    ......
    洪武年間。
    視頻的第一句話,就讓朱元璋懵圈了。
    哈?
    他殺了很多蒙古人?!
    朱元璋猛地搖搖頭。
    哪有這回事!
    他推翻元朝後,中原大地上確實滯留了大量蒙古人,其中還有約莫十萬蒙古女子。
    他恨元朝末期的蒙古人不假,但他並未因此大開殺戒。
    為了穩定明朝初期的局勢,他煞費苦心,頒布了一係列法令。
    這些法令要求蒙古人改用漢姓、學說漢語、改穿漢服,還規定蒙古女子隻能嫁給漢人等等。
    對於那些不想留在中原的蒙古人,他還給了他們回草原的糧草。
    至於選擇留在中原的蒙古人,隻要他們安分守己,願意服從明朝的管理,也能在中原安居樂業。
    想到這裏,朱元璋忍不住挺直了胸膛。
    他這麽做,無非就是想減少矛盾衝突。
    若是將蒙古人悉數漢化,那可比屠殺他們來得高明!
    而後,朱元璋似乎又想起了什麽。
    忽必烈殺蒙古人,是為了爭奪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