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0章 海南之旅9

字數:3519   加入書籤

A+A-


    “是我。”李煥肯定答複道。
    “是這樣的,王主任今天晚上想和你談一談,不知道你有沒有空?”
    李煥愣了愣,一時間沒想到這個王主任到底是何方神聖,可電話那頭很快解釋了一下:“是今天下午一起參會的王主任。”
    聽到這番解釋,李煥立即反應過來,回想起了坐在會場中央的那位老者。
    “有空。”李煥當然不會傻到拒絕對方的邀請。
    “好,那就二十分鍾以後在博鼇亞洲論壇大酒店的茶台見麵。”交代完之後,電話隨即被掛斷。
    “走吧,不吃了。”李煥抽起兩張紙巾擦了擦嘴巴後對楊玥說道。
    “是有急事嗎?”楊玥有些不解的問道。
    “王主任喊我過去一趟。”李煥低聲回答道。
    “王主任?”楊玥這時候也有些遲鈍。
    “就是你想象中的王主任。”
    為了表現得更加正式一點,李煥本想回去換身衣服,可一看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李煥隻能讓周翔將自己送到博鼇亞洲論壇大酒店內。
    根據剛才電話裏那人的交代,李煥乘坐電梯來到樓上找到了剛才通電話的那人,此人是王主任的秘書。
    接著在秘書的引導下,李煥推開包廂大門看到了一位男子正站在窗前,背影有些清瘦且修長。
    \"主任,李總來了。\"工作人員輕聲通報後退出房間。
    王主任轉過身來看了看李煥,接著指了指旁邊的沙發說道:“李煥同誌,坐。”
    李煥隻能跟著王主任一起坐下,很快秘書端了兩杯青茶進來,放到二人的手邊。
    \"你今天下午的發言很有見地。\"等到秘書離開後,王主任對著李煥誇獎道
    “隻是說了些實話,當不得什麽。\"李煥不知道王主任這個時候喊他過來到底是為什麽,所以有些謹慎的回答道。
    王主任笑了笑,接著拋出了一個更加讓李煥心驚膽跳的問題:“你對今天上午的講話怎麽看?”
    按道理來說,這根本就不是李煥所能評價的,可王主任既然問了,那李煥總不能一味的唱讚歌。
    李煥斟酌片刻:\"我認為這是高瞻遠矚的戰略,東盟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和消費市場,在眼下國內市場還未健全且歐美市場可能對我們進行封鎖的時候,提前對東南亞進行布局,可以讓我們逐步擺脫對歐美地區的出口依賴。”
    “而且還能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既可以消化國內過剩產能,更能構建以華國為核心的新經濟圈,打破西方主導的全球化舊秩序……\"
    李煥盡可能的降低自己對於今天上午那番演講的理解,畢竟在領導麵前,分寸感非常的重要,李煥可不敢表現的太過。
    可即便如此,卻依舊讓王主任十分的意外。
    \"那你認為,我們與東盟的合作,最大的障礙會是什麽?\"王主任突然問道,聲音不疾不徐。
    李煥輕抿一口茶,借機整理思緒:\"文化差異和信任建立。東南亞國家對我們的快速崛起既羨慕又警惕,如何讓他們相信這不是新殖民主義,是關鍵。\"
    “但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利益之爭,隻要我們能夠帶給他們足夠的利益,他們當然會對我們格外的歡迎。”
    “當然準備了胡蘿卜,那自然也要準備棒子。”
    \"有意思。\"王主任眼中閃過一絲讚賞,\"那你覺得民營企業能在其中扮演什麽角色?\"
    \"技術輸出、項目管理、金融服務...\"李煥列舉道,\"國企負責大項目建設,民企可以填補產業鏈縫隙,形成協同效應。比如橙子科技的移動支付係統,完全可以跟隨基建項目走出去,幫助沿線國家實現金融數字化。\"
    “而且眼下橙子科技在印尼投資成立的手機組裝廠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以說整個東南亞銷售的橙子手機其實都是在雅加達完成的組裝。”
    “國企和民企在走向海外的過程中,是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拆台。”
    “是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互相盯著對方碗裏的一點蠅頭小利。”
    王主任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接下來的幾次閉門會議,你一定要參加一下,東盟也派了代表過來。\"
    李煥點頭表示答應,接著王主任看似隨意的問了一句:
    \"對了,那個張可為,你了解多少?\"
    李煥一怔:\"隻知道他是大學教授,海歸學者。\"
    \"他的研究經費有40來自漂亮國的福特基金會。\"王主任輕描淡寫地說,\"當然,學術交流是正常的,隻是...\"
    接著王主任意味深長地看了李煥一眼:\"有些人把個人理念置於國家利益之上,這就值得警惕了。\"
    李煥聞言有些默然,上世紀華國打開國門之後,湧進來的可不僅僅隻有資本,還有大量打著交流合作的民間非盈利組織和各類基金會。
    這些組織和基金會有個統一的名稱:ngo。
    按道理來說,不過是一些民間非盈利組織和各類的基金會,幹的也是一些看起來非常正能量的事情。
    比如關注環保,關注女權,關注動物保護和人文挖掘。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家對於這些組織一開始還頗有好感,不管雙方的立場如何,可是做一些有利於這個社會有利於這個地球的事情,那總是值得人欽佩的。
    當然這些組織可不是什麽人都要,這些組織紮根於各大高校,尤其是國內的一些著名高校,吸收一些老師和學生加入到他們的組織和成為他們的讚助對象。
    甚至可以說,相比於國內研究經費漫長的審批流程,這些組織給錢那是爽快的多了,經過簡單審批後,這些錢立即就能到賬。
    這讓一部分高校教授很是感觸深刻,甚至公開宣傳,是這些組織讓他明白,原來不用卑躬屈膝也能拿到研發經費,甚至由此引出國內的研究環境糟糕,而國外的研究環境十分美好。
    經過研究之後,這些組織還能將研究成果運作到國外著名期刊上發表,讓這些教授可謂名利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