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河西戰場
字數:2695 加入書籤
鹽州,非常平靜。州衙那點內事知道的人都沒幾個,楊元奇解決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先討饒後振夫綱。至於後續?這不有的是時間,左右逢源撈點好處先。
河西走廊。
童貫意氣風發,蔡京的倒台,童貫的升遷少了阻力,現在的他開府儀同三司簽書樞密院事,主持西北戰事。前前後後頭銜不要太多,趙佶給予了他所有的信任。
隴右都護府、熙河路、河湟路、秦鳳路,這四路的軍事甚至後勤調動童貫幾乎能一言決之。大宋最西北這四路形成一個龐大軍事集團,和西夏西線察哥集團形成對峙。
童貫麵臨一個重要的軍事戰略抉擇,徹底清掃隴右都護府,向西拓展深入西域;還是北上擊敗西夏西線集團。
童貫幾經思索選擇了前者向西拓邊入西域,這確是一條更為穩妥的路線,這也是大宋的一個通病,畏難。在西邊這個戰場,青唐戰事取得勝利,事實上剩下最大的威脅就是西夏察哥集團,這也是童貫必須麵對的。就宋夏對峙來說,童貫其實擁有最好的機會。平夏城之戰後,涇原路幾乎控製了天都山一帶,這對西夏興慶府和西平府中心之地是兵臨城下的威脅,西夏已經無瑕他顧。
大宋涇原路折可適頂在西夏西路和中路之間,鹽定路楊興武頂在西夏東路和中路之間。西夏兀卒李乾順做出分三路集團的想法應對得當,卻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在劣勢中找個最優解。
童貫在給開封的解釋基於一點,穩定的馬源,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這個原因他取巧隱瞞了一點,擊垮察哥同樣等於開拓了西域。河西走廊是連接西域最重要的通道,沒有了西夏威脅,大宋怎麽經營西域都可以。也不需要重兵守在這片,隻需開通雙方交易,就能得到馬匹。西域遠離大宋區域,以現在的國力犯不著威逼,不如借助大宋的商品打開西域市場,用經濟交往加深和西域各國的交流。
童貫選擇了容易的道路,很正常,這符合他的處境,他需要功績封王拜相。往西擊潰吐蕃剩餘力量遠比西夏來得容易和穩當。
……
熙河路經略副使郭成病逝任上,這位平夏城兩戰中掙得赫赫威名的將領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對於童貫來說,這有利有弊,弊在於熙河路確實少了一個悍將,利則是郭成遊離於童貫的圈子之外,童貫調整熙河路少了一個顧忌。童貫在人事任用上非常謹慎,他對一些將領的打壓還是注意分寸。郭成他沒有提拔,卻也沒去刻意打壓。對於一些戰功卓越的老將,他選擇的是放任。
童貫大軍繼續西進,實際又和當年一個情況,西夏會不會幹預。相比與上次青唐拓邊戰爭,這看似沒有多大差別,實際大宋麵臨局麵要複雜。一來戰線拉得更長,後勤補給也長,二來西夏和大宋接壤地方更多,隴右都護府和西夏一樣,兩條長長的對壘線。還有一點童貫沒有注意的,西夏西線本身兵力。
在童貫看來,經過上一次戰爭,此消彼長,西夏實力更弱,極有無瑕西顧。實際西夏連續戰敗被動,兀卒李乾順痛定思痛,整體戰略調整達到了預期目標。西夏皇室對軍隊的掌控得到更大程度的統一,軍製調整也更符合現狀。
李乾順東中西三線的劃分,讓西線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察哥在一些戰役決策上無需過多等待興慶府的決定,這種來回確認對訊息萬變的戰爭並無好處。察哥唯一需要確認的是興慶府是否同意他介入戰爭。這一點上哪怕西夏和大宋再有協議,答案都隻會是盡可能的介入。唇亡齒寒,有其他人和大宋作戰,他們插上一腳很正常。
……
童貫以劉法等人守熙河路,自己集中十五萬大軍西進,高永年、劉仲武、劉延慶和仁多保忠等各部均在此列。童貫想借此一役徹底清除隴右都護府西邊的威脅,把吐蕃徹底趕回高原,同時逼迫西羌離開河西走廊,或者幹脆趕到黨項那邊去。西羌和黨項關係本就錯綜複雜。
童貫不想再等下去,他簽書樞密院事,也就是宰輔,中樞對他的製約很大程度看個人勢力,不是簡單一個命令就能製衡他的,蔡京不在廟堂,對他來說是個利好,蔡京對比起其他宰輔,更能影響趙佶的。
蔡京和童貫漸行漸遠,這是一種必然,蔡京眼中,內侍重要,是因為他們和他在權利體係上處於不同的線,但童貫在軍中崛起進而入樞密院,參與朝堂決策,甚至在將領任用上跳過政事堂,這直接影響了文臣的力量,蔡京作為士子集團的代表,不可能對此無動於衷。這是權利使然。
童貫借著掃帚星在朝堂引起的政爭,出兵西北時機是得當的。起碼這個時候朝堂沒那麽多心思放在他這裏,他能按著自己的思路來。
西北又一次烽煙再起。
隴右都護府將軍高永年正在整軍出征,作為主將,這次他手裏的兵力非常雄厚,幾部加起來足足八萬之巨,後麵還有童貫坐鎮統領的大軍。青唐幾戰已經極大削弱了對方的勢力。他有一種殺雞牛刀的感覺。隻想著這一戰能盡早結束,徹底護衛住通往西域的商道。大宋西北將士幾乎把目光都放在西夏,高永年亦然如此,他得騰出手來會師河西走廊,和西夏一決雌雄。甚至他對童貫這個戰略提出了其他想法,目標更該放在西夏。隻是童貫大人堅持,高永年就沒再爭議,左右不過多個半年一年時間,穩固住隴右都護府也好。大宋因為青唐地區屢屢反叛,軍方意見更占主導性,威嚇為主,輔以懷柔。
劉仲武這次隨軍出征,這是一個積功的事,對於戰場戰役,大家普遍樂觀,大宋橫行青唐地區,這次又聚集大軍,多少有點清繳抵抗勢力的味道。